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宝宝选择的权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宝宝选择的权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前我是个直肠子的人,什么事都直来直去。但有了女儿后,在和她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逐渐被培训出来:绕着弯做事非常重要!这种绕弯如果艺术化一些就是技巧。这些小小的技巧既能够节省家长的时间、精力,还能使亲子关系更和谐。我发现给宝宝选择权利就是一种有效的技巧,不信,给你举个例子。

两岁多的女儿以前不愿意洗澡,每次洗澡总是全家人的一次“受刑”:她那尖利的哭声从脱衣开始一直要响到洗澡结束。但现在女儿非常喜欢,除每天一次的必修课外,还常把自己脱得光溜溜的要求加洗。主要原因是以前是我们硬把她放进澡盆中的,是我们要她洗澡,而现在她有自由选择权,是她自己选择洗澡的。洗澡开始前她就有选择的权利:

“是自己脱衣服还是我帮你脱衣服?”

“我自己脱吧!”

“你想带什么玩具去洗澡?”“我带……小红碗、小杯子还有小珠子去吧!”宝宝兴高采烈地去洗澡了。“宝宝,你想今天洗头还是明天洗?”“明天吧,明天你再给我头上弄泡泡。”过了一会儿,我们问:“宝宝,你现在想出来了吗?”她伸开手比划了一下:“我再洗五下!”

“你是自己出来还是爸爸妈妈抱出来?”

“我自己吧!”光溜溜、水嗒嗒的她满脸笑意地出浴了。

有这么多选择,宝宝很高兴地完成了洗澡过程,连最难的洗头也成了开心的事。

从无数的小事中我体会到: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有时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做他本来不愿意做的事。但家长并不能指望这种策略在任何时候都会有效,尤其是在家长自己没有掌握好方法时。

尊重孩子做出的选择,即使他的选择和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想法有出入。

首先,家长要区分哪些事情是可以让孩子有选择权的,哪些是不能让孩子选择的。如果事事无原则地给孩子选择权,父母很可能陷入溺爱的误区。

其次,家长要考虑好选择的范围,巧妙地把自己的引导性意见力口入其中。比如关于洗头的选择,如果家长只问:“你洗不洗头呀?”孩子如果―直回答“不洗”,选择法就失效了。但如果限定孩子只能在洗头时间上选择,不论怎么选,他,总是要洗头的。父母―定要掌握选择的主动权。

再次,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父母真的想让选择法生效,就一定要尊重孩子做出的选择,即使他的选择和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想法有出入。这一点对有完美倾向的父母来说很难做到――因为他们会要求孩子什么时候都选择自己心目中最佳的方法。其实在父母给出选择内容时,就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论孩子选择什么,自己都应该坦然接受。

如一位母亲对孩子’说:“你是愿意骑脚踏车出去散步还是拿个玩具出去?”孩子选择了前者。但妈妈想到要从6楼把车子搬下去又后悔了,说:“今天只能带玩具出去,不能骑车。”孩子可不高兴了,就嘟着嘴半天不挪脚。妈妈后来也火了,孩子委屈得哭了起来,一次愉快的散步就这样告吹了。

其实妈妈对这件事是有责任的。已经答应孩子可以带脚踏车,哪怕自己受点累,也应该实现自己所允诺的事。如果母亲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搬脚踏车,可以向孩子说明原因,同时也可以再给孩子一个选择:“脚踏车比较重,妈妈最近手痛,刚才我忘记了要把车子搬下楼这一点,所以才答应了你。你看你是帮妈妈一起搬车子呢,还是等爸爸回来再帮你把车子搬下去?”

最后,让孩子学习说话算话。选择法不是父母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仅仅靠父母说话算话并不能起到全部作用,选择法还需要孩子说话算话。选择法具有自我监督功能,它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前面的洗澡例子中,如果宝宝说话不算话,第二天又不愿意洗头了,这个选择也就失效了。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说话算话,主要靠父母的榜样作用,必要时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教训。

有一次,我的女儿真的第二天又不愿意洗头了,我就先随她去。等她洗完澡,我问她:“你想吃冰淇淋吗?”她高兴地点点头。“那我给你拿一盒吃吧!”她兴奋地看着我拿出她最爱吃的冰淇淋。我没有递给她,自顾自的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她急得大叫:“给我给我!”“为什么要给你?”“你说给我吃的!”“对,我刚才答应你了,但我现在又没做到,我做得不对,是不是?”她点点头,两眼直盯着冰淇淋。“妈妈说话不算数是不对的,宝宝说话不算数对不对?”她有些不解,我说:“你昨天答应今天洗头,但今天又不洗,是不是说话不算数呀?”她点点头。“如果要说话算话,是不是应该洗头?”她又点点头。“如果宝宝说话算话,妈妈也应该向你学习,妈妈说话算话就应该把冰淇淋给你吃。”这时,女儿早就等不及了。但对不起,得先去洗了头才能吃冰淇淋。

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爸爸妈妈扮演宝宝,把宝宝平时说话不算话的“劣迹”夸张地表演出来,然后引导宝宝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

选择法如果运用得适当,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

孩子再小,也有他自己的主张,有时不妨“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如果事情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涉及原则性问题,不妨给孩子一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孩子再小,也可以通过自己享有的选择权,体验被尊重的感受。他们很渴望自己一直得到父母的关爱,而父母让他们自己作决定时,他们知道父母是很爱自己的,是很在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