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美国纺织服装产业调整看中国的产业升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美国纺织服装产业调整看中国的产业升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

赵君丽(1975-),女。河南商丘人。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东华大学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管理学院教师(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人选),研究方向为纺织服装产业,产业组织。摘要:文章分析了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在遇到成本上升和本币升值时采取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措施。整体上,从中小企业、劳动队伍缩减、进口增加以及不断寻求政府保护这样一些现象看,美国纺织服装产业衰落了,但是从美国纺织服装业跨国公司的崛起、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产品的升级和盈利能力的空前提高等现象看,美国纺织服装业当前已经成为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在全球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行业。文章进一步通过SWOT分析对中美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比较,借鉴美国的经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和培育“主导企业寡头型”的市场结构。

关键词: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1-0043-05 收稿日期:2009-07-23

一、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概况

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位于美国东南部和大西洋中部地区。直到目前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工人人数仍是制造业中最多的,大约占工业劳动力总人数的10%。美国是世界上纺织服装最大的进口商,比欧盟高50%,比日本高300%(OECD,2004)。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生了第二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1900年美国棉花消费量和生丝消费量均超过英国,1913年在世界棉纺织总产量中,美国占了27.5%,英国只占18.5%。美国具有棉花资源优势,并首次开始对化纤生产工业化,以棉织物与化纤织物为主,取代英国成为当时唯一的世界纺织制造中心。

但是二战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开始下降,纺织服装企业从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向南部和西部转移。从总量上看,直到90年代,美国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出总体上是下降的,就业人数一直在下降(见表1)。与此同时,本国劳动成本的上升、出现了具有与供应商强大讨价还价能力的大的零售集团。1995到2002年间美元价值(对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如加拿大、中国、印度等)的强烈波动,这些使行业发展压力增大,刺激了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产业重构。

二、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调整战略与绩效

(一)调整战略

1,产业转移。在1950-1972年,美国纺织服装业就业人数下降,企业数量减少,纺织服装企业首先从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向南部和西部转移。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下降20%,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增加15%。与此同时,服装8大企业的净销售额百分比从1967年的13.4%上升到1976年的15.4%,市场的集中度提高,而且服装行业内每一个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均提高(Belag seyoum,2007)。同期,60年代美国实行鼓励海外组装加工政策,受到这类政策支持,美国企业把纺织服装等行业最终加工或组装环节向国外转移。有些纺织公司改产服装,在海外建立缝纫、精纺、编织厂。以降低成本,加强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2,兼并收购。美国纺织服装业很分散,1967年仅服装业就有26393家,通过兼并收购现已淘汰了10000多家中小企业,市场集中度提高。在此过程中,有良好绩效的公司日趋壮大,产生了许多大的多样化的纺织集团(如Burlington Industries,JP Stevens,West Point Pepperell,Springs

Industries, Guilford MiXls)和名牌服装企业(Levi Strauss,Wrangler,Polo Ralph Lauren,Nike,Liz Clmbome,Fruitofthe Loom,Jockey)。许多纺织服装企业也用许可协议来提高市场份额,拓展他们品牌组合。消除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

3,专业化。面对激烈的竞争,美国纺织服装公司的反应是从传统的商品和大众市场(基础纺织品如:编织和针织品)中退出,有管理的从高质量纤维中退出,集中于更专业化的细分市场,把重点放在多样化和灵活性上,进入居家纺织品和技术纺织品。并把高科技纺织品用在生产服装上,在技术、系统和人力资源上进行升级。

例如,Burlington公司目前开发了纳米技术的纤维,这种纤维能够被用来随意地穿着。TommyBahama通过集中于高雅品牌及在专卖店中销售热带风格的服装进行专业化。Sara Lee抛弃了制造业务,集中于设计、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企业的核心能力。Courtaulds注重核心部分的竞争力,如设计和营销。Liz Clmbome关注对特殊消费者需求的服务和市场的部分。创造了细分市场的制造商在市场中竞争中有更好的地位,他们的产品也会获得更高的利润。某些情况下,垂直一体化之所以在纺织服装制造中仍保存,是因为需求的稳定和相对同质性(Kilduff,P,2005)。

4,技术创新。在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中,创新在提高营运效率、完善计划和供应链一体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产品创新一直很活跃,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大量投资及新纤维和新技术浪潮的发展(Kilduff,P,2005)。Collins,Aikn-lan of Tory和Michigan公司目前引进了一个环境友好的地毯回收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完全回收和循环使用。另外一家美国纺织服装公司Polartec,生产了一种新的可以满足保暖要求的纤维。美国是最大的非织物(卫生餐纸、止血棉球、隔热物和防护遮盖物)生产商,它在十几年中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它在这个领域的统治地位主要归功于它在创新上的高资本投入。一系列智能的纺织品正在被开发,这些纺织品可以用在信息的获得和传输、医疗保健和能量储存上。

5,大规模定制(柔性专精)。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指用信息技术和灵活的管理结构来满足特殊客户群体的需要。对于生产和零售商来说,大规模定制降了低存货和配送费。最近关于大规模定制在纺织服装行业的研究表明,和其它服务相比,客户更喜欢大规模客户定制的产品(如牛仔衣,泳衣)。许多美国纺织服装企业应用大规模定制来提供更多的差异性产品。它随着电子的发展应用到量体、样品制作、裁剪和生产技术上。

在美国服装工业中,大规模定制设计包括使用用3D扫描和设计公司定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生产技术。如Levis strauss公司在尺寸、样式、构造、做工和颜色提供牛仔衣的客户定制,Target公司也为客户提供类似的服务,生产和运送通常要花3~4周。

6,外包与合作供应链网络。虽然一些美国制造商在也保留了一些设备来生产一些在短期内需要周

转的商品。但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美国制造商把他们生产设备大量转移到国外的低成本的地区,利用不同国家要素成本的差异,把价值链活动定位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全球外包战略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美国纺织企业在墨西哥建立制造厂。服装企业也开始离岸转移,收缩制造环节,集中于产品开发、营销和分销环节。随着美国和其它国家(中美、非洲&中东和亚洲)签订贸易协定,它的制造工厂已经变成地域性和全球性生产网络的一部分,包括在不同国家的转包安排(Gereffi,G,1999)。

合作供应链网络包括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通过上下游联系提高生产组织的灵活性。这种方法使美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与供应商共担风险,选择拥有最好的产品线和服务的外国公司。全球外包和合作供应链网络已极大的改进了制造商对客户需要的反应。大量的美国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建立了复杂的外包和市场营销网络。改善了信息获取和分享机制,通过减少不同供应商结点之间的信息传输的时滞降低了不确定性,例如:在汽车的织物供应链中,不同供应商之间高效的信息流动,被认为是突破组织壁垒、减少决策周期和减少新进入者的威胁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调整绩效

1,服装业。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措施,服装制造商已从服装加工转移出来,转向产品开发、营销、物流管理和分销环节。在20世纪60年代,服装企业生产很少种类的商品,提供给批发和零售客户。今天,这些领先的服装企业自己生产很少,协调大量的合同供应商网络,向一两个关键的零售商提供完整的服装种类。许多大的服装集团已建立了大量的零售品种,继续通过目录和网络扩大直销市场。服装产业的绩效提高,拥有一批世界名牌,有良好绩效的企业更大力进行国际外包,但也有大量的小企业倒闭。

2,纺织业。同种转变也发生在纺织产业,六七十年代多样化的集团已被更集中运营所取代。一些向垂直非一体化变化,也有一些后向发展到纤维生产,而一些前向一体化到服装制造。调整后的纺织产业中家居装饰,地毯和技术纺织品待业运行良好。但纺织企业过于注重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对于产业创新和生产的灵活性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纺织产业与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竞争者相比不理想。同时美国的零售商成了服装产业的雇主,控制造设计和生产。零售商、纺织企业、服装企业把彼此看成为商业增长的障碍,而不是联盟(Peter Kilduff,2005)。

3,纺织服装跨国公司。从美国纺织服装跨国公司所取得的绩效来看,调整后的收益是惊人的。据美国《财富》杂志的信息,2005年,《财富》1000强中的12家服装集团营业收入合计达到48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超过了当年500强营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10.2%);其中,占12家巨头收入总额1/4强的耐克公司实现收入137.4亿美元,增长12%。增长最快的是水银公司,增幅达到41%;与营业收入相比,这些公司利润的增长更加显著,2005年12家公司利润合计30.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8%,超过了当年全美所有公司税前利润总和的增长率(16.4%)。最惊人的是利外斯特劳斯公司,它在中国开了十几家工厂,利润猛增了413%,为历史上罕见(陈宝森,2006)。《财富》杂志确认这是“多少年以来最好的年景”。

整体上,从中小企业、劳动队伍缩减、进口增加以及不断寻求政府保护这样一些现象看,美国纺织服装产业衰落了。但是,从美国纺织服装业跨国公司的崛起、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产品的升级和盈利能力的空前提高等现象看,美国纺织服装业当前已经成为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在全球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行业。

三、中美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

从服装产业上看中国服装产业与美国相比(见表2),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设计、营销与分销上处于劣势。面对共同的机会是全球化,美国服装产业倾向于通过制造环节的外包,加强与其它公司联盟来巩固资产,提高市场份额:而中国处于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加工制造的服装加工中心的地位,在全球价值链上与美国企业更多是互补关系,但是,向设计、自主品牌营销升级就会与美国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威胁其领导地位,遭遇抵制。中国国内服装标准与国际标准严惩不对接。国际标准是重基础标准轻产品标准,具体质量要求往往由企业、买家自行掌握;国外先进纺织品服装标准用途制定,考核项目更接近实际。而中国现行服装标准尚未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传统的检测手段多依据国家标准执行,注重的是国内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美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更趋向专业化市场,在纺织品上,着重发展地毯、无纺布和有科技含量的纺织品。其优势是规模大,生产率高,设计和技术能力强,而这些正是中国纺织企业的劣势(见表3)。中国纺织产业长期以来以设备更新、扩充产能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少有致力技术研发者,中国中下游业者常苦于欠缺新纤维来源,导致需以进口新纤维进行纺纱、织布。若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以美元计价的上游产业化纤原料进口有正面效应,但对下游服装加工贸易则面临较大的压力。

居于中国纺织产业关键地位的染整业,面对政府环保排放标准的严格要求,大多染整业者都无法取得合适环保技术以符合排放标准,而且投入的环保资金极为宠大,所增加的成本又无法回收,面临生存问题。加之国内缺乏完整且具有经济效益的环保技术来源,此一问题不解决,我国整体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如同海市蜃楼,因此,在印染、后整理及纤维等发展上,迫切需要政府加速落实相关政策的拟订、立法、与辅导产业技术开发。

四、美国的产业调整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启示

在信息技术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下,美国纺织服装企业弱化非核心价值链,掌控设计、研发和品牌创新等核心环节,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纺织服装产业已变成少数几个大企业主导的主导企业寡头型市场结构,美国把发展的中心放的租金更高的缺乏弹性的高附加值环节上,完成了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改造,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对全球网络的控制力更强,对市场反应更灵活,适应能力更强,竞争力提高。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是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战略,从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模式开始的。当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贸易摩擦增加,众多小企业开始倒闭的内外交困环境,需要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美国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措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基于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从中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看,中美纺织服装产业互补性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依然在于劳动力性价比很高。现实的发展要求中国不能放弃生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阶段工序的生

产,基于低端价值链的战略定位虽然实现的总体利润和生产的效益较低,但这是由中国现实国情决定的,这将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基础。但应当认识到,“低端嵌入”的战略是力量相对薄弱的企业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权宜之计,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应通过“代工中学”,“干中学”逐步积蓄力量寻求发展。把价值链转变为学习链,再把学习链转化为创新链,使本土产业的自身的动态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二)加强上游的技术创新

美国纺织产业一直很注重产品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大量投资及新纤维和新技术的开发。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除在设备更新和引进、消化吸收方面要增加投入外,更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不仅要提高时装设计档次,还要向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织物生产环节延伸,加强环保技术的开发,强化新纤维、新材料的研发以减少对纺织原料的进口依赖、在高档面料的设计和加工技术方面有所作为,提高自身的设计、开发能力和产品档次,向中高端市场渗透,以获得更多的租金。

(三)培育“主导企业寡头型”产业链分工体系

与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主导企业寡头型市场结构相比,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分工体系多表现为“小企业群生型”形态,即以横向分工(同质产品+专业市场)与简单生产链纵向分工为主要形式,无法积累足够“熊彼特式”创新垄断利润进行产品设计、技术更新和品牌建设,最终形成企业创新动力学的“集体行动逻辑”陷阱。

这除了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诱导资源向新工序生产阶段流动外,积极培育“主导企业寡头型”价值链分工体系,更有利于从微观解决创新的“集体行动逻辑”内生陷阱。主导企业可将非关键生产环节外包给多层供应商体系,使得主导企业得以集中所有有效资源聚焦于捕捉外部创新机会进行研发等高级要素培育活动。同时,加强与供应商、顾客、公共部门、大学研发机构乃至竞争者的合作互动,聚焦于标准的掌控和界面连接规则制定;非关键创新活动可通过外包供应商的“黑箱设计”方式来合作分担完成。这种价值链的主导与协作模式极大减轻了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创新时间,使得企业主导的本土价值链更具有创新柔性和效率,更能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

(责任编校 杨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