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学院建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学院建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现状与依据出发,阐述了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要在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同时必须有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才能顺利实施“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如开展市场调研、建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等。

关键词:独立学院 “平台+模块” 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

课程是教学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学科内容通过课程来实施,因此,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当前课程体系的研究有以下三种代表性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该“平台”涵义广阔,包括公共基础平台(重点夯实外语、计算机和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现“厚基础”)、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学科主干课、跨学科课程等)、专业基础平台(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等);而“模块”是根据各专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模块课程包括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第二种模式认为应把课程结构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又细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必修模块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旨在拓宽学生专业面,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方向课程则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来设置,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第三种模式是“平台+模块+基地”的课程体系。即:首先,进行两个平台教育,“公共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然后按不同专业实行“专业模块”教育,使学有所长,最后到实习、实验基地中进行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使学有所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1.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种需要中社会需要是决定性的。社会需要既包括国家对人才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宏观规定,又包括市场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所提出的职业性要求,对其他两种需要具有制约与规范作用。学术需要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导向性作用,它是专家、教授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及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个人需要是学生个体对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个人需要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2.独立学院应在传承和发扬母体学校优良传统、用好母体学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体系。漓江学院遵循以下思想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探索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之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处理好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个性课程的关系:在学生学到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逐步加大个性化选修课程的比例;三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抓好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两个教学环节:理论讲授以保证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实验实训应突出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中心,探索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第四,重视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内容及设置

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内容。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课构成。模块,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其中,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打破了以往按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传统,实现了“职业对人的需求”与“人对职业需求”的辨证统一。

2.“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⑴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五类课程组成。⑵“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规律,掌握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养成合格的公民素质,具备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学习、工作和创新的综合素质。⑶“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旨在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该平台设置基础的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⑷“专业方向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主要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专业方向模块兼顾考研、考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设置考研、考证等“辅助方向模块”。学生可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选修就业方向模块和辅助方向模块中的课程。⑸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使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至少达到18%,理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至少达到28%,在课程体系中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⑹加强选课指导,提高学生选课自主性,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四、建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措施

1.如何解决以“就业为导向可能导致的所培养的人才不具备本科生应具有的素质,而成为知识面窄、技能单一、只适用于某一岗位的技术人才”的问题。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岗位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从学科教育共性目标出发,结合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实施教学,所以,我们设置了两个平台、一个模块。其次,通识教育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宽泛的文理知识底蕴和通用的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石,以上两个平台的教学均在一、二年级完成,它们基本实现了本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目的;专业方向模块的教学主要在三、四年级实施,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在某一个或某两个职业领域中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目标挂钩。

2.如何解决“专业方向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问题。⑴立足广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开展高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场两方面的考察,确定专业方向。高校考察有利于我们学习他人先进地办学经验,市场考察可帮助我们分析行业发展形势和各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为此,我们多次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十多个学校和广州、深圳等地的人才交流市场等地方考察学习,找到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的结合点,设立了“专业方向模块”。⑵让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并参与课程建设,使模块内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贴近就业要求。例如:在制订法学专业课程计划时,我们接受资深法官、律师的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会计学原理”课,原因是现代法官在执行公务时需要用到会计学知识,从账务中发现问题。

3.如何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实践性教学。⑴在明确实践教学环节最低学分比例的前提下,分别对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做了规定,实现大学四年实践不间断。课程实践方面,每门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必须科学论证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这是落实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学期见习则是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在第1学期到第6学期之间分阶段、递进地,在期中或假期安排短期实训或见习,时间为2周至3个月不等。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践行每学期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尽早熟悉社会、锻炼能力,为就业早做准备。⑵课程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明确每一门课程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大纲是符合我们需要的?如何执行教学大纲?首先,我们明确,所有的教学大纲都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于大学语文、高等代数等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要求较高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对于实务操作要求较高的课程,我们尝试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

4.学院的师资、设施设备等如何满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需要。⑴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独立学院自有的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不仅缺乏工作经验,还面临提升学历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双重压力,要将他们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但周期长,难度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引进行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并注意发挥不同教师群体的优势,整合力量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学,即:由高校教师和本院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由行业专家和本院实践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必要时,打破一门课只有一位教师的传统格局,由两位甚至更多的教师合力教授一门课程。⑵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我们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纳入学科发展整体规划中,使实践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校内基地建设,我们本着“重点建设、逐步推进”的原则,对重点建设专业、教育对象广泛的专业所需要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给予优先建设。对于校外基地建设,我们坚持“两个优势”原则,一个优势是指实习基地应具有行业代表性,拥有当代先进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另一个优势是指重合同守信用,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

5.如何帮助学生按需选课、正确选课。⑴实行3~8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每个专业方向既提供学分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又留出一定的学分空间,让学生可以跨专业方向、跨年级、甚至是跨专业选课;同时,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可提前毕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延长毕业时间。⑵加强专业学习指导与选课指导。首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指导;其次,加强对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的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让他们能够正确帮助学生选课。其中辅导员的培训是重点,因为辅导员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

[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第一批资助项目(桂教高教[2005]168号文)《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第二批资助项目(桂教高教〔2006〕194号文)《广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603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贺祖斌主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凤华、陆建新:《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农业教育》,2007.4。

[3]丁学恭:《就业导向“双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7。

谭 静: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教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