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姿态即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姿态即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曾写过一篇从鲁迅自序里见出自谦风范的文章,尽管提到了“五四”时期的作家和学人普遍具有这种自谦,但毕竟没有用实例说明。近读1933年上海天马书店《创作的经验》一书,又勾起了对这一话题的思考。

《创作的经验》是天马书店的编辑向当时文坛上已经拥有很高名声的作家发出的一次征稿,每位作家就自己的创作经验写成专文,汇成专书。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人纷纷为此写了专稿。作家在其中对个人创作的自我评价,又让人回到“五四”时代的文化氛围中,自谦与自醒仍不失为其中的一个看点。

作家们对自己创作的准备、成绩和经验都做出谦逊的声明。叶圣陶《随便谈谈我写的小说》中说:“有人问我对于自己的小说哪一篇最满意,我真个说不出来,只好老实说没有满意的。”田汉的《创作经验谈》上来就说“很惭愧的,我在过去十多年间虽也曾写过一些东西,但因为那些都不大成‘东西’,所以似乎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好说,我过去从来也不大说这方面的话。”郑伯奇、鲁彦、洪深都声明自己创作成绩不行,不够谈“创作经验”郑伯奇《即兴主义的与即物主义的》开篇则道:“老实说,创作经验这样的题目,我是没有资格来写的。”理由是“我自己对于工作太不努力了,至少,自己不能不承认,我是太没有成绩了。”鲁彦《关于我的创作》说到自己不敢谈“创作经验”,“一则我的创作少,经验不多,二则觉得这些经验写了出来,在高明的创作家看了未免浅薄,在开始创作的人看了恐怕得到坏的影响”。洪深也要先声明“我在文艺方面,成绩非常的不行,而我的创作经验,实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的经验》),然后才开谈正题。柳亚子先生在我们心目中算是学问修养很好了吧,他在《我对于创作旧诗和新诗的感想》中却说:“行年四十有七的我,对于新旧学问,都没有根底;所谓创作,不过胡诌而已,有什么感想好讲呢?”茅盾先生尽管在长篇小说方面已经有数部作品问世,可他仍然自谦遭:“虽则朋友们对于我的期望是写小说,而我在五年来亦已胡乱写成了_一百万字的小说,可是这些作品当真有点意思吗?”(《我的回顾》)

“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自谦的风范,一方面是出于他们态度的审慎,知道创作的“深浅”何在;另一方面是他们对文学创作、对别人的创作、对现实生活怀有一种尊重和敬畏之情。丁玲说“我对我的作品,从来不爱好。我常常惊诧有些作家的自信和自骄”(《我的创作生活》)。说明她对过分自信和自骄持有怀疑的态度。叶圣陶则引用自己的“旧话”对生活永远比文学作品更生动、更丰富这个常识做了诠释,这些话引自他本人的《战时琐记》:“你说作宣传文字么,士兵本身的行为的宣传力量比文字强千万倍呢;你说制作什么文艺品,表现抗战精神么,中国却是一种书卖到一万本就算销数很了不得的国家。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执笔的人应该没落。”而冰心则对“后生可畏”作了生动表达,她这样比喻自己和同时期的作家:“从头看看十年来自己的创作和十年来国内的文坛,我微微地起了感慨。我觉得我如同一个卖花的老者,挑着早春的淡弱的花朵,歇担在中途。在我喘息挥汗之顷,我看见许多少年精壮的园丁,满挑着鲜艳的花,葱绿的草,和红熟的果儿,从我面前如飞地过去。我看着只有惊讶,只有艳羡,只有悲哀。”(《小说集自序》)而时下我们见到许多“老”、“少”作家们互相争吵,互不相让,双方实在都应该读读前辈大家们的这些文字。

朱自清先生是我们都十分敬仰的作家和学者,他在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成就无可质疑,但我从《朱自清选集》中读到他的《

“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才力的单薄是不用说的,所以一向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前年一个朋友看了我偶然写下的《战争》,说我不能作抒情诗,只能作史诗;这其实就是说我不能作诗。我自己也有些觉得如此,便越发懒怠起来。短篇小说是写过两篇。现在翻出来看,《笑的历史》只是庸俗主义的东西,材料的拥挤,像一个大肚皮的掌柜;《别》的用字造句,那样扭扭捏捏的,像半身不遂的病人,读着真怪不好受的。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想到鲁迅在各种序言里对自己小说、散文、杂文的自谦评价,看一看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们表现出同样的风范,让人深感“五四”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时代。这些自谦与自醒并没有多少微言大义,但那一种“集体认知”让人感慨良多。其实,无论从旧学的功底、西学的修养、创作的才华、生活的积累,今人未必能和他们相比,但那一代作家、学者却总是强调自己的不足多,指责别人的少,一种难得的对创作、对艺术、对生活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常常不吝“大词”地表达对“五四”精神的向往,但任何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都应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中表现出来,让人真切地感知。“五四”作家们的自谦姿态,就映照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原载2008年10月30日《文艺报》

题图 沥血 卡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