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剥洋葱 解通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剥洋葱 解通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的服装价格一直长期处于下行趋势,如今看来要打破这种趋势了

本期我们的讨论围绕着洋葱展开。洋葱是一种不起眼的蔬菜,但它能形象地帮助我们理解通货膨胀。

在实际当中,洋葱价格和其它多种蔬菜一样,具有高度的周期性,而且目前正处在上升期――在截至2010年11月初的四个月里,洋葱价格飙升逾30%。这种价格的上升很好理解,因为蔬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用工成本正在上涨。

层层剥去通货膨胀的外皮

事实上,蔬菜价格通常具有高度的周期性。价格上涨经常出现,但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回落,尤其是天气转好的情况下。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大蒜和生姜,因为这些产品不同于一般的蔬菜。

中国多数蔬菜的生产分散于不同地区,而大蒜种植却集中于相对较小的一片区域,令其更易受到供应限制的影响,而这种限供往往都是为了抬高价格。

如果把洋葱作为一种比喻,对我们也很有裨益,因为它暗示着一旦将外皮层层剥开,核心问题将更清楚的呈现:更广泛的通胀威胁。

首先,我们通过分析CPI的组成来显示蔬菜价格的长期变化,并用移动平均值来抵消天气原因导致的短期波动。这种方法显示的不是近期价格上涨,而是菜价通胀的结构性上扬。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点?蔬菜生产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工人工资开始上涨时,国内蔬菜价格就会立刻受到影响。

如果中国可以开始进口洋葱之类的蔬菜,那么情况也许会复杂一些。但目前做到这一点不太现实。卫生检疫和其它贸易限制使得中国的蔬菜实际上成为了经济学家嘴里所称的“非贸易”商品。何况蔬菜的国内价格远低于国际水平,这意味着1.进口变得毫无意义;2.国内价格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其它农产品也一直在涨

再剥去一层洋葱,我们可以广泛地考察一下食品价格。这一角度清晰地显示出并非只有蔬菜成本在上升。

从劳动密集程度方面看,肉制品行业和蔬菜产业最为类似,因此也是最易受工资上涨影响的另一食品类别(然而,与洋葱种植相比,肉制品行业更有潜力从家禽饲养等产业的规模经济中赚取利润)。

2010年前五个月肉类价格下跌了约5%,之后上涨了17%。我们估计肉制品占据了食品CPI权重的30%左右,其次为谷类,权重约达16%。谷物价格的涨速不如肉制品,但其增长更为持久,自2009年中以来一直表现坚韧。

我们注意到,几个月前中国在粮食方面总体上仍然能够自给自足。特别是中国完全能够自主供应大米和小麦,并通过国家粮食储备的收与放来积极影响国内粮食价格。

然而,中国是大豆的进口大国,并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更加依赖海外的玉米供应。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农业专家将谷物视为“可贸易商品”,这意味着国内粮食价格将日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对国外粮食的依赖在乳品行业更为明显。

不仅如此,进一步拓宽我们的视野,这种依赖已从食品扩大至更笼统的农产品范畴,包括棉花。

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棉花进口量一路飙升,现在一般占据国内消费的20-30%。这一点不容小觑,因为全球棉花价格正在快速上涨。

价格上涨渗透到服装领域

进一步剥落一层通胀的洋葱,我们把目光从食品价格转向更广泛的CPI。最近几个月的通胀数据显示出明显加速迹象。这一增长背后存在两个因素,其中之一便是服装。

我们估计,季节性调整的服装价格在2010年11月和12月环比上涨了0.7%,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涨幅。在棉花价格高企不下的情况下,服装价格自然会继续水涨船高,至少在以后的数月中将继续如此。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服装价格一直长期处于下行趋势,如今看来要打破这种趋势了。

服装价格上涨的种种迹象看起来似乎是成本上升推动通胀的行业特例。中国的消费者需求看似庞大,而且有人认为货币供应增长过快。但就目前看来,其它制造业商品的价格涨幅似乎并不大:从CPI组成来看,我们估计近几个月的耐用消费品价格已经止跌,耐用消费品价格在危机前一直在稳步上涨。

然而,近期全球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升,暗示未来几个月内很多行业即将遭受成本增加的压力。

假设中国产能严重过剩,那成本压力对CPI的影响可能不会太严重。但我们坚持认为中国产能严重过剩的程度被高估了。而且对服装部门价格的不完全传递,显示了投入成本高企对其它行业的影响。

目前,主导消费者价格上涨的另一部门并非制造业,而是房地产业。

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和服装行业一样, 11月是CPI构成中居住类成分上涨破记录的月份,在季节性调整的基础上环比上涨了1.7%。公共事业和维护成本在居住类成分中的权重最高,在2010年11月份双双反弹。

私人住房价格也在上升。这一点更为出人意料,因为按揭利息往往对借贷成本很敏感,而在11月里官方利率并未变化。

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缩和产能利用率较高,我们从2010年1月起就一直预测2011年CPI通胀率为4-5%。

恶劣天气及全球价格还有进一步推高这一数字的威胁。可是(也是我们真正担忧的),真正的幕后推手却是货币市场的变化:银行贷款持续增长,或者储户存款转移。

在我们看来,2011年初的贷款规模有可能远超去年,政府也许能够在1月或2月运用行政手段迅速改变这一局面,但是目前控制银行贷款规模的政策仍不够严厉。

就存款而言,家庭储蓄增长最近趋于稳定,但居民仍有多种选择――他们并没有把钱转为长期储蓄银行,导致12月的活期存款达到破记录的41.1%。

储户们很可能在等待加息,如果他们的加息预期落空,这一笔巨大的流动资金(活期存款)会迅速离开银行,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和消费者价格。■

作者为麦格理证券中国经济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