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读文本 品味数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读文本 品味数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乘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因此,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对此内容的编排,各版本教材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笔者在整理六个不同版本教材时,特别关注了各教材练习的设计,发现了其中的异同,细细品味,也带给笔者一些思考。

一、 题型的整理(见表1)

二、 具体分析

在表1中可以看出,用乘法解决问题是每个版本教材都采用的练习形式。另外,其中有五个版本教材采用了加乘转化或找朋友的练习(浙教版教材没有这样的形式),有四个版本教材采用了文字题(北师大和西南师大除外),有三个版本教材涉及了乘法的读写。下面就取其中两大题型和各教材特色练习进行分析。

(一) 解决问题类练习

解决问题的练习可分为3个层次。(图1~图5,来源于北师大教材)

1. 看图写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见图1)。

这道练习教师可以在学生刚认识乘法的时候采用,以加强对乘法的直观认识。——建模初期

2. 看图直接写出乘法算式(见图2)。

这个练习没有了加法的依托,直接写乘法算式,这是在学生认识乘法后的一个练习。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是会依托直观图,借助实物图来理解乘法。——建模后期

3.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见图3)。

可以看出,这是综合性的练习,不仅要求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还要自己发现乘法问题,是运用层面的,它一定是在学生建模之后。——辨析与运用

(二) 加、乘对应练习

对应练习也分为三个层次。

1. 看图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见图1)。

这个对应过程是有图象的直观依托,在图的帮助下形成加法与乘法的对应。——建模初期

2. 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见图4)。

这是直接把加法与乘法进行对应,如苏教版教材内容学生已经经历了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的过程,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清楚地知道两个乘数的由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建模时

3. 找朋友,将答案相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一一对应(见图5)。

这个层面的练习需要清楚地知道每道乘法算式的意义,知道乘法意义的各种表术形式,是一个辨析的过程。——运用与辨析

(三) 特色练习

1. 读写练习。

有三个版本的教材(青岛版、人教版、苏教版)采用了读写练习,可以看出编写时比较细腻。乘法的读写也是学习乘法的一个知识点。其中青岛版和苏教版是采用写的方式进行的,如3乘5,写作( ),人教版采用的是看图写算式,读作( )。这部分内容虽然在这三个版本教材上有所出现,但比例都很小。可见,乘法的读写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点,而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存在困难,因而,其余三个版本的教材就不再出现了。

2. 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

这种练习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用小棒按几个几摆一摆,根据摆的情况,说一说乘法算式或加法算式。

如苏教版教材内容:

如西南师大版教材的例2:

这样的摆一摆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初期,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几。

第二种是看算式摆一摆,摆出一道乘法算式的两种不同意义。

如北师大版教材内容:

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 思考与启示

(一) 结合情境,充分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材练习更多采用的是联系具体情境(如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对于“乘法”这一概念的引出、理解、巩固、深化等过程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教学时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乘法的现实意义。其一,这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在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形”对“数”的作用,经常地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用数学符号去解决具体“形”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才更利于掌握乘法的真正含义。其二,这也是生活数学的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并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二) 利用“对应”,加强联系

加法,特别是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是学习乘法的基础,各版本练习中较多地运用加法算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正好说明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乘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认识得更透彻;并且能够对知识的变化起到正迁移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比较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乘法时的困惑,引导学生加强联系,突破难点,从而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仔细分析对应练习,还可以发现,有的教材在注意正迁移时还安排了“反例”诱导,人教版的编排特别明显,出现了两处反例,如下。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除了注重从正面去揭示乘法概念的内涵外,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三) 把握层次,逐步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般需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切的知到比较确切的知,从直接的、表面的理解到间接的、内部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练习的安排要适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就必须先易后难,先模仿后独立,先单项后综合,先基本后变式,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新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复习性练习,就“乘法的初步认识”而言,可以安排“看图写加法算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的概念。然后是巩固新课的模仿性练习,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接着安排发展性练习,如稍有变化的练习(包括变式练习)和形成技能和能力的单项训练,还有混合练习和对比练习等,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在具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安排综合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这种练习的层次性,有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推动理解的发展,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中心小学 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