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隐私 欲保还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隐私 欲保还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你在使用搜索引擎、浏览网页时,实际上差不多所有你在线做的事情都被搜索引擎和广告厂商监控,它们把你当作潜在的顾客,窥探你在搜索什么信息、访问哪些网站、看了什么广告。在我们访问很多网站时,网站都会试图让浏览器建立一个称作Cookie的小文件,这个小文件可以记录你对站点的偏好,并为广告商收集数据。2013年的央视“3·15”晚会集中曝光了互联网广告、搜索公司通过Cookie跟踪用户习惯、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如果你尝试一下设置浏览器,让浏览器在网站试图建立Cookie时给出警告信息的话,那你可能很快就不得不关了这个设置,因为拦截Cookie而弹出的警告信息实在太多了。

精准化服务的初衷

对于Cookie,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它是在用户浏览网页时,网站服务商放在用户电脑里面的一个小小的TXT文件,被比喻为用户的网络身份证。

这个文件里面存储了一些与用户访问的这个网站有关的信息,当用户下一次访问这个网站的时候,Cookie就会记住其上次访问时的一些状态或者设置,让服务器针对性地发送页面的相关内容。

Cookie没有特定的格式,它只是一个TXT文档。每个网站有它自己的格式,不一定是一样的。但其通常会包括一些固定的信息:所访问网站的域名、访问开始的时间、访问者的IP地址等客户端信息,访问者关于这个网站的一些设置等。

比如,用户设置的诸如Google一个页面要显示几条搜索结果之类的信息,即使用户不登录其Google账号,在下次访问时也能够保存下来,这就是上次用户访问时把相关信息放入了Cookie的效果。

如果是在线购物网站,还记录了一些用户的购物车、储物架以及用户账户名等信息。

另外,有些网站则会通过Cookie把用户的登录账号和密码记下来,这样一来,当用户下次打开浏览器时就会自动登录,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站都采用了Cookie。

采用Cookie的网站可以利用它跟踪统计用户访问该网站的习惯,比如什么时间访问,访问了哪些页面,在每个网页的停留时间等。

利用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了解所有用户行为的工具,这对于网站经营策略的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比如一个音乐网站,用户在听歌的时候,它们可能会将用户喜欢的歌曲以某种信息放到Cookie里面,当用户下次再访问时,就可以将用户喜欢的歌曲放在前面,做到精准化服务。

尴尬的“间谍”身份

然而,由于Cookie会记录用户在登录、浏览网站时的操作,而有些网站在形成Cookie的过程中并不加密,所以用户的登录名和密码有可能会被Cookie记录下来,存储在用户的电脑中,如果用户电脑被黑客侵入,Cookie被盗走,那么登录名和密码就有泄露的风险。

更有甚者,为了牟利,一些搜索网站紧密跟踪用户的上网行为,并向其他网站嵌入跟踪代码,当用户打开这个网站时,这段嵌入的代码就会发送信息,跟踪用户的上网行为。

通过跟踪代码,把用户的上网记录上传到服务器,而这些上网记录很有可能涉及用户的隐私。另外,一些广告公司网站通过跟踪浏览器的Cookie信息实现广告跟踪。这些Cookie中包含了用户每次访问站点时网站应用程序从客户端中读取的信息。

一些网站在获取到用户操作行为相关的Cookie信息以后,并不仅仅供自身使用,还将这些涉及到用户隐私的信息共享给其他一些与该网站有关系的企业或团体,这也导致了用户的行为和操作习惯等隐私信息不仅仅是被用户访问的网站获取。

Cookie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间谍”,泄露了用户信息。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站,在需要时必然会将有价值的数据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如Cookie的存在,对谷歌的广告业务来说举足轻重,其可以说为谷歌贡献了近一半的收入。2012年,微软曾推出IE10浏览器,禁止第三方通过Cookie对用户进行网络追踪权限设置为默认,以此打击以网络广告立足的谷歌。

消除隐藏的“间谍”

当然,有一部分用户认为Cookie记录了个人信息,不希望被其他第三方利用,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删除Cookie,或者通过设置浏览器功能,禁止网站读取本地电脑上的Cookie。

如何删除电脑上的Cookie呢?步骤非常简易:第一步,点击浏览器工具栏上面的“工具”菜单;第二步,在打开的下拉列表中点击“Internet选项”;第三步,在打开的弹出菜单中点击“删除”按钮。

如何设置浏览器的Cookie功能呢?打开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下的“Internet选项”命令,打开“Internet选项”对话框。单击“隐私”选项卡,将滑块上移到更高的隐私级别。

如果移动到最顶端则是选择“阻止所有Cookie”,此时系统将阻止所有网站的Cookie,而且网站服务器也不能读取用户电脑上的Cookie,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杜绝Cookie虽然可以增强用户电脑的信息安全程度,但这样做同样会有一些弊端。

比如在一些需要Cookie支持的网页上,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你以后再也不能使用某些网站的免费邮箱了。

隐私泄露无处不在

在网络上不知不觉泄露个人信息有很多方式,除却Cookie的悄无声息之外,还有许多方式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它们已经从电脑网络拓展到了手机网络。

一个不完全的分析表明,100%的手机应用程序(App)在收集用户的设备信息(主要收集用户识别码之类的信息)和网络使用权限,86.67%的App在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53.33%的App在收集用户手机号码,46.67%的App在收集用户的通讯录信息,40%的App在访问用户的通话记录,33.33%的App在访问用户的短信记录。

目前,就安卓平台所涉及的隐私权限就达30多项,鉴于某些权限并不敏感,因此人们通常将核心隐私权限控制在10项以内,包括拨打电话权限、发送短信权限、获取手机号码权限、访问联系人权限、读取地理位置权限、读取短信记录权限、读取通话记录权限、获取设备信息权限等。

一旦App具有其中某些不该有的隐私权限,是否值得怀疑呢。举个例子,一些通信应用软件会涉及一些隐私权限,如访问联系人、读取短信记录、读取通话记录、读取位置信息、获取设备信息,对于一个通信应用软件,需这5项权限似乎均可得到合理解释。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些工具或游戏类的应用软件竟然也需要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显而易见,运行这些应用并不需要地理位置之类的信息,但应用软件团队出于营利的目的,会与一些广告平台合作,而某些广告平台是需要用户的地理信息来做精准推广的,因此在靠广告维持的App里,这种隐私权限被泄露的情况就自然十分常见了。

一个“3·15”晚会向大众展示了互联网凶险的一面,让我们深知网络并非绝对安全。如果不想被这些互联网巨头们监视,最好的办法就是:

第一,让电脑裸奔,不安装任何安全软件;

第二,不浏览网页,也不使用任何搜索引擎;

第三,不在网络上与任何人聊天,更不上微博;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不在电脑上输入任何东西。

如果真的做到了以上四点,上网就比较安全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几乎所有人宁愿放弃隐私也不会愿意接受如此无意义的上网体验吧!也许互联网隐私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