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校英语口语“双向三维”教学训练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校英语口语“双向三维”教学训练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重点扶持下,高校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价值日益突显。同时,高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接轨紧密结合的趋势,也决定着英语口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加强。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大量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梳理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很多普遍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双向三维”英语口语教学训练法以及相关策略。最后,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适用于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英语 口语教学 双向三维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20-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多方面重要实用价值日益突显。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重点扶持下,我国的高校教育,尤其是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实用性及与社会需求结合度等方面得到了优化加强。同时应该看到,一方面,社会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对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高校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教学实践存在很多现实问题,特别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方法陈旧、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等问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操作性、系统性不强,直接影响学生口语训练的效果。因此,找到简单高效的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是很多一线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希望。笔者在长期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悟,研究提出了“双向三维”口语教学训练法,以期对业界探索研究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有所裨益。

1 “双向三维”英语口语教学训练法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双向三维”英语口语教学训练法中,所谓“双向”即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三维”即“读、背、说”。通过授受双方的有效交流和良性互动,推动“一维读、二维背、三维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学生们通过“读”获得基础知识和语言要素,通过“背”来进行消化吸收,通过“说”得到强化和内化,同时进行自信心、适应性及熟练度培养,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使学生达到可以流利地听、说、读的程度。

高校英语“双向三维”口语教学训练法的实践,立足于英语课堂教学实际,以英语口语教学训练为最终目标,“读、背、说”三维训练相辅相成,在实践中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 当前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全面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但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具有共性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存在四个“不够”方面。

第一,思想不够重视。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偏差。对于经过十几年英语学习的高校学生,教师们往往更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水平能达到过级即可,口语能力强不强不重要。因此,在评价英语教学效果时,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考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重视和评价。这种情况造成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投入精力较少,口语教学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处于次要或配属地位。

第二,基础不够牢固。我国高校学生虽然经过长年的英语学习,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但受文化背景、周边环境及方式方法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英语底子薄、功底不扎实等问题,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应用能力不强,良好的学习方法欠缺。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甚至连48个音素都认不全、读不准,造不成完整的句子。这一现状直接影响了口语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开展程度,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面对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第三,信心不够强大。高校学生受年龄、经历等因素影响,与中学生相比较,在思维、认识等方面无疑更加成熟,与其他社会类英语学习者相比也具有灵活、高知等特点。但由于受自身英语基础、长期学习习惯及周边实际环境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们练习口语时的自信心普遍不是很充足,在开口说英语时常常由平时的活跃大方变得非常胆怯,张不开嘴,说不出口,于是逐渐形成了从口语能力较差,到厌烦畏惧口语练习,最终无法有效提高口语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

第四,方法不够灵活。传统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上的“讲授者”,一般更多注重把书本上知识点简单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作为“授受者”,常常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地位,成为了各种语言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的局限性非常明显,这一问题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依然现实存在,并且非常突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制约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在传统英语口语学习中,学生们口语训练的效率一般很低,也成为制约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3 运用“双向三维”口语教学训练法改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

我们通过梳理分析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双向三维”口语教学训练法,找准症结,把准脉搏,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升学生们的英语口语基础水平。基本方法主要是:把握中心,增强信心,强化基础,找准时机,营造氛围。

第一,把握中心,切实建设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真正张开嘴。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正确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决定着这堂英语口语课能否取得成功。现代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和突出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开展课堂活动。在“双向三维”口语教学训练法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避免单向;教师从一维的“读”入手,选择难度适当的资料,让学生们能开口、愿开口;二维“背”的阶段,教师选择有针对性的话题、句子相对较口语化的素材提供给学生背诵,重点是让学生们首先对基础素材有较为清晰的理解认识,在此基础上更易背诵和掌握,在课堂上可以以背的名义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三维“说”的阶段,教师要认真选择内容相关、语境恰当、难度适宜的话题和背景,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引导学生们张开口、大声说,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读、背、说”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仔细甄选部分较为简单、轻松、愉悦的素材,引导大家交流、探讨,使学生们都能够说英语、讲英语,营造浓厚英语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

第二,增强信心,切实培养学生运用口语的积极性主动性。练习英语口语,兴趣是条件,自信是关键。因此,在“双向三维”口语教学训练法运用中,教师开始训练前,首要的是搞好各项前期性工作,尽可能准备学生们有较大兴趣和共同话题的内容,例如新闻、美食、旅游、影视等,注意要接地气、够鲜活,让每个人都能说话、会说话、想说话,还要使学生们由此更愿意投入其中,从而积极主动去进行读、背、说,这样就可以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一方面也提高了训练效率。在三维中“说”的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情景设置、讨论交流、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新鲜感、兴趣度,激发他们英语口语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增加说英语、讲英语、用英语的愿望和信心。同时,要注重防止和降低部分学生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英语口语焦虑问题,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进行英语口语交流、互动。由于很多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自尊心又极强,所以很怕说英语,尤其怕说错被人笑话、丢面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口的过程中,要注重先营造宽松、轻快的学习交流氛围,用轻松和愉快来消解学生的紧张、焦虑。

第三,强化基础,有效运用听力训练手段,提高学生口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于一门语言学科来说,“听”是学习的基础,第一步是听得懂、听明白,有了第一步才能交流、知道“说”,才会走下一步。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听”和“说”的紧密联系、有机结合。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一段时间的“双向三维”口语教学训练法教学,部分学生可以在听老师读完几遍后就试着进行复述,效果很不错,这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英语口语练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发展。另外,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非常重要。在引导学生进行一维“读”的阶段,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学生的语音、语调,把好每个单词的发音,使学生们通过模仿、练习,真正掌握每个单词,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词组、语段和文章,奠定扎实基础,使以后的背、说水到渠成。对于所用听力材料的选择,教师应当选取与英美文化、国情较为契合的素材,让学生们能够以此熟知英语特定的语境、语感,增强英语交际的基础和能力。

第四,找准时机,进行合理的纠错帮扶,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口语能力。如何在口语练习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能够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很多人感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挑错”和“纠正”,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及时帮助,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这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却不尽然。首先要对学生们出现的错误进行区别分析,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如一般练习中,学生出现的语法、发音、语调、结构等错误应及时进行纠正,防止学生错误固化、形成习惯。而对于学生交流中表达自我、率性发挥时,出现的表述、用语等错误,就不应该立刻打断、纠错。以保证学生交流、表达思想的连续性,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双向三维”口语教学训练中,无论是三维“读、背、说”的哪个方面,教师都应该格外注意纠错的时机和语言的策略,重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抓住学生的进步和长处,尽可能保护、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营造氛围,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等多样性活动,形成口语练习交流的良好环境。调查显示,近年来,高校英语口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更加注重研究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性,尤其对于一些技能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旅游、市场营销、物流、电子商务等。在各项实际应用能力中,口语都是重要一环,而这些实际应用能力更多的是从实践运用和日常交流中获得的。所以,要在注重课堂教学基础上,大量利用课程内外时间举办英语角、开展实地教学、演唱英文歌曲、朗诵散文诗歌、进行演讲赛等多层次多种类的活动,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互动交流、展示自我、共同提高。这样就能够逐步在课堂、班级、学校、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英语口语练习氛围,营造出浓厚的学英语、用英语、讲英语的氛围,从而使学生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迅速有效提升。

4 教学案例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双向三维”教学训练法进行了实际运用和研究分析,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和成效。

4.1 教学设置

在一个30人的大专一年级旅游专业班级中,运用“双向三维”教学训练法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口语选修课程研究,总计40课时。主要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2》(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英语专业适用),共10个单元,每单元设置一个情景,包括四个练习模块。该班级中的学生高考入学平均成绩为82分,开课后的首次口语测试平均成绩为47分(百分制),同时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英语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合适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对口语学习存在焦虑感、畏惧感、抵触感。

4.2 实施过程

“双向三维”英语口语教学训练法贯穿于一个学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每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每课时一个练习模块。下面以学习教材UNIT 6 Environment(环境)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双向三维”教学训练法的实际运用过程。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关于Environment(环境)的情景下,分Breaking the ice(热身)、Experienging(体验)、Developing(拓展)、Sharpening(实战)四个模块,运用“双向三维”教学训练法依次进行。

第一步,在Breaking the ice(热身)模块中,选取核心词汇、短语、长句、情景对话,播放其听力材料的音频,安排学生在静听、跟读、朗诵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熟悉课程相关内容,同时练习发音,感觉词(句)重音、语调、连读、元音弱化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并不断增强语感。

第二步,在Experienging(体验)模块中,抽点部分学生朗诵相关词汇、短语、长句及对话,并根据朗诵情况鼓励他们背诵及简单互动,不断积累语言素材,夯实学生的日常语用知识,同时可以持续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兴趣度,加强“读”“背”能力。

第三步,在Developing(拓展)模块中,让学生们结对、成组,安排适当情景,引导他们把读背过的内容“说”出来,并鼓励大家在原有内容基础上拓展、发挥,增强学生们的模仿表演、观察与发现、描述与表达等能力,慢慢培养大家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运用英语交流的意识。

第四步,在Sharpening(实战)模块中,按照教材提供的情景或者选取相关场景,运用两人对话、分组交流、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安排学生们进行口语练习,达到“双向三维”教学训练法“说”的目的,能够逐步进行自由交际、交流。教师全程注重观察学生们练习中的问题,进行适时、适当的点评纠错,并积极解答疑问,收集反馈意见,并根据教学情况、反馈意见及时对训练方法和教学思路进行适当调整,始终做到因材施教,因班施教。

4.3 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40课时的“双向三维”英语口语教学训练,根据教学中的观察、测试记录及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口语测验显示,30名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近20分,学生们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显著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法性都有所增强。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双向三维”英语口语教学训练法在小班教学中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反映都较好,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能够有效预防、消除学生们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问题,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强化英语学习能力,使学生们的英语听力、阅读理解能力、接受度得到快速提高,语感逐渐增强,还能够逐渐形成自觉用英语认识问题、理解情形、进行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班级、专业等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也能够采取多种辅助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巩尚.调控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尝试[N].学知报,2011-07-11.

[2] 张颖.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N].学知报,2011.

[3] 袁延敏.加强英语口语教学[N].学知报,2011.

[4] 徐照梅.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三步培养[N].学知报,2011.

[5] 齐方方.论中学英语口语教学[N].学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