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理论主要流派的整合:基于复杂系统的角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理论主要流派的整合:基于复杂系统的角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通过比较企业理论流派之间在研究范式上的差异,在简单性世界观和复杂性世界观下划分企业理论流派。从简单性世界观来看,企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长期契约性质;从复杂性世界观来看,企业具有经济新质突显的复杂系统特征。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和其余流派的企业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这两种性质的分析或描述。分析不同企业理论流派的世界观特征,可以打通“企业理论丛林”之间的边界,使得诸多企业理论流派在范式上整合起来。

关键词:交易费用;复杂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新质突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5―0090―08

一、导 论

企业理论是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意义的学问。在新古典经济学里,企业被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箱”。这种黑箱思维直到1937年被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用交易费用打开。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认为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在内化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节约了交易费用,当企业内部完成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该交易的费用时企业便达到了最佳规模[1]。威廉姆森(Willimson,1975,1985)在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上对交易费用的概念、交易费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的协调机制或规制结构,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小数目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就会失灵,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非市场制度来替代市场机制,于是产生了作为一种等级制度的企业[2]。沿着交易费用的思路,此后的一系列新制度经济学家都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张五常(1983)将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思想推到了极端,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在于企业的契约性质,“一个契约替代了一系列契约”,“一个长期契约替代了若干个短期契约”,“生产要素契约代替了中间产品契约”,从而减少所要签订的契约的数量,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采取任何一种形式来组织生产都是无差异的,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将取决于每一种契约安排的成本[1]。总之,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侧重于解释企业从市场机制的中产生出来的原因,并把这一原因归结为交易费用的节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也不会产生,不会从市场的里分化出来。除了被融入主流经济学的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有影响的企业理论,形成企业理论的“丛林”局面,主要有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演化理论、知识观企业理论等。

各种各样的企业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特性进行说明,都能部分说明企业特征。然而,众多企业理论至今没有统一的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理论之间相互割裂,很难统一到一个研究范式中去。本文在分析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研究范式与世界观的基础上,在新的复杂性世界观下审视各种流派的企业理论,试图重新梳理和探讨两个问题:1.企业为什么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2.如何划分不同的企业理论流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差异?学者之间深层次的思维分叉在什么地方?

二、简单性世界观与交易费用企业理论

所谓简单性是指新理论能够使背景理论或使背景理论与新理论一起在逻辑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和简化。也就是说,简单性就是新理论比背景理论具有更大的统一性、包容性、概括性和普遍性。爱因斯坦曾指出:“所谓简单性,并不是指学生精通这种理论体系时产生的困难最少,而是指这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建设或公理最少……”。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简单性是指用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和公理组成的简洁而深刻的理论框架,以反映丰富的现象与变化的规律[3]。简单性的哲学观下世界的图景可以概括为:(1)自然的规律性,表明自然界有因果的秩序、机械式的确定性、必然性与单一因果关系等;(2)自然的可还原性,包括物质世界的无限可分的信念与高层次的事物可以还原至低层次事物的信念。(3)事物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事物不会有演化发展的历史。(4)使研究的对象孤立,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初经典物理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经济学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了经典物理学的显著影响,在理解和处理经济问题时很自然地借用了本体论和机械论的隐喻;马歇尔曾提出研究基础的书对力学上的相似之处必须给予较大的重视。新古典经济学另一创始人瓦尔拉斯更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纯理论应当被建设成为象机械学和力学那样的“数学―物理”科学。上述思想在研究范式①上最直接的就是简单性的哲学观。

作为对新古典经济学一重生产体系的补充,科斯将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方法引进了对企业的分析;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市场与企业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根据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假如市场交易没有费用,那么,一个雇主就没有必要长期雇佣一个工人,他可以随时到劳动力市场“购买”劳力,以从事必要的生产,可实际上交易费用是无法忽略的。假如他每天都要去市场购买劳动力,他要为此付出很多费用:时间、讨价还价的费用以及雇佣不到合适工人的风险。如果他内化了一个劳动力,使其成为企业的一部分,雇主就不必每天跑到市场去谈判签约,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如果没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就不会从市场的中分离出来。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最本质的两个特征:理性人假定与成本收益分析,可以说,交易费用企业理论正确地指出了企业出现的外部原因――市场机制在交易方面的缺陷。但是,这一理论是处于简单性世界观下的,具有简单性世界观的各种特征:(1)决定论。通过比较企业长期契约与市场多次交易之间的交易费用,认为企业的出现与否有机械式的确定性、必然性、与单一因果关系。(2)还原论。认为可以通过交易费用的节约与否而把企业约化为一个个单独的原子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还原论的高层次事物可以通过某种定律而还原为低层次事物如出一辙。(3)静态性。抽掉了时间维度,不考虑企业的演化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4)孤立性,不考虑企业与周边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简单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范式根源,源自于新古典经济学逻辑演绎的两大基石:理性人和理性人假设之上的成本-收益判断。由于对人的经济行为的深刻抽象,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可以为研究企业性质问题提供简明而清晰的参照系。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本身也存在着重大缺陷,正如我们以下分析将要看到的,其忽略了在企业这样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中,具有高度智能的人与人之间丰富、动态、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关系而涌现出的有别于市场的经济新质。

三、复杂系统视野中企业的性质

1.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例子

为了理解企业的另外一种性质,我们必须切换世界观,在另外一种世界观――复杂性世界观下来探讨,复杂性世界观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复杂系统。关于复杂系统,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是一个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为阐述的清晰起见,我们来思考一个简单的科学哲学问题―花岗岩与果蝇的结构与功能差异。从物理学角度看,花岗岩与果蝇都是由许多种类、数目的原子、分子和化合物的物质层次系列组成;都可以被分解为最基本的化学元素;都服从力学、热学、电学等自然科学的定律和法则。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花岗岩和果蝇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如花岗岩是无生命的,而果蝇是有生命的;花岗岩只能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环境对它的影响;而果蝇能够主动地适应环境,使环境和自身协调一致等等。那么,为什么构成花岗岩与果蝇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在最终的整体层面上能够出现这么大的功能差异呢?

解析花岗岩和果蝇的内部构成会发现二者在物质层次结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图1所示):花岗岩的物质层次数目远小于果蝇的数目,而且基本保持在“原生层次”的状态,即仅有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这些简单的原生层次。而果蝇除了具有花岗岩那样的原生层次之外,体内还有细胞、组织、系统等。在两个大的层次之间又包含着很多中级的层次,如从生物大分子到细胞这两个层次之间有多分子聚合体和细胞器等多个层次。其次,在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联系上的差别也非常明显。花岗岩各个部门的联系绝大多数属于原发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在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物质系统中找到。而果蝇体内的联系,绝大部分属于特定条件下的联系。用数理方法通常可以描述花岗岩这类物质系统各个部门之间联系的共性,但同样的方法对果蝇却往往不适用[4]。正是由于花岗岩与果蝇之间的这种层次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二者从相似的最初级的化学元素,到最终整体功能的巨大差别。

诸如花岗岩这样的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单系统,而果蝇这样的物质系统可以称之为一个复杂系统。万事万物也可以被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象花岗岩那样的简单物质系统,一类是象果蝇这样的复杂物质系统。复杂系统具备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1)新质涌现性。所谓新质涌现性是指复杂系统的特征不能由孤立的各部分的特征来说明,复杂系统的特征与元素的特征相比,是“新的”或“突然发生的”,或所谓“涌现”的。例如果蝇体内这种复杂物质结构与结构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得从最初的基本粒子,最终形成了复杂的生物体。再如,生物体的性质与由构成生物体的非生命物质的性质;思想意识和千百万个神经细胞的性质等。所有这些涉及到不同高低层次变化而产生的变化,都显示出突变特征。

(2)系统的结构与组分(即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复杂系统都具有多层次的组织,每一个层次的作用者对更高层次的作用者来说起着“建筑砖块”的作用,组成系统的要素本身也是复杂系统,形成“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的层层套嵌结构,例如果蝇或其他生命体的细胞会形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3)复杂系统的演化性。复杂系统随时间而改变,经过系统内部及系统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有序的方向发展。复杂系统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呈现出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的过程。

2.企业的复杂系统性质

企业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物、能、信息等)组成的,企业组织结构就是企业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从方向上看,表现在水平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位于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子系统的种类繁多,都有各自通讯方式,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获取知识,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从结构上看,企业由不同的功能单元相互交织,形成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如U型、M型、H型以及矩阵结构等。形成员工――团队――企业这样系统意义上的分层。例如,在传统的U型组织中,可以将企业这个整体划分为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门、财务部门等二级系统,企业员工作为基本的元素可以看作是每个职能部门下更低一级的三级系统。在现代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扁平状或网络状结构中,员工亦隶属于某个正式或非正式的团队,由多个团队组成一个企业整体。类似于生物体的细胞组成器官,然而细胞与生物体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而生物体器官与整个生物体又有不同的功能。在企业的组成要素之间不仅有信息的相互作用、知识的相互作用、资金的相互作用,彼此之间还有复杂的信任管理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等,这些相互作用体现了企业系统内要素之间丰富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短程的、有反馈的相互关系;同时,企业也具备复杂系统的演化特性。面对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企业能够主动发生内部和外部变异。企业的内部变异可能是新的战略定位,新的组织结构;企业的外部变异可能是兼并收购或采取影响政策的活动等[5]。

四、从复杂系统角度对企业理论流派的整合

1.企业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知识和信息观企业理论

企业复杂系统要素之间的独特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企业相对于市场经济新质突显的根源,也是企业能从市场中分离出来的根本因素。由于企业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具有高度智能的人,这种非线性作用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复杂的,可以看作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框架下的员工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等。众多的企业理论流派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企业系统要素之间的有别于市场的非线性作用,知识观企业理论是这些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而基于知识观的企业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系统要素之间的知识传递,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上的优势,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知识的特点(知识创造的专业性、知识积累的长期性、知识表达隐含性、知识运用的整体性、知识分布的分散性)和企业的能力状况决定的[6]。这与信息处理器企业理论一样,强调了企业成员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知识方面。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知识方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程度可以通过共同的语言、其他形式的交流符号、专业化知识的共同性、共同的理解以及共同的价值观等大大加强。(1)共同语言的存在是企业组织成员实现合作的基础,即企业可以依靠个人之间的共同语言交流,通过一定的共同规则和指令实现知识一体化。(2)同时,其他形式的交流的交流符号也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包括除文字之外的数字、对同一计算机软件的熟知等。(3)专业化知识的共同性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交流语言,企业所取得的一体化程度取决于专业知识共同性的程度。知识一体化的收益在于将不同个人、不同专业的知识进行紧密配合。(4)企业内部可以借助一些共同的认识图式、比喻、类比以及讲故事等方式,在协调不同个人经验和理解上发挥作用。(5)共同的价值观则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基本个人素质,包括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工作作风、性格特征等反映公司共同的经营理念乃至公司文化。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协调企业的各种专门知识,如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制度知识和管理知识等,形成了企业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基于知识的特殊耦合方式,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市场行为相比,这些耦合方式只有在企业这样的经济组织中才能实现,是企业具有不同于市场的经济新质涌现根源之一。

2.企业系统的新质突显特征与核心能力企业理论

与强调企业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类似,一些企业理论流派事实上在强调企业复杂系统的新质突显特征,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前沿而热门的话题,而对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学习如何协调多样的生产技能并如何整合多重技术流的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技能或技术[7];D.J.Teece(1997)认为核心能力是指许多有差别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惯例的集合[8]; Klein,Gee,Jones(1998)从技能网络的角度揭示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认为核心能力是指各种技能以及根据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Sanchez,Heene(1996)以及Thomas Durand(1996)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各种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9]。这些核心能力理论虽然表达方式与研究视角不同,各有侧重点,但都认为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独特性与难以复制性等特征。同时,具有丰富现实材料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教授,对经济学企业理论提出严肃的批评:“经济学家也经常不能把管理的协调与公司理论联系起来,例如,通过仔细协调流经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流量而造成的节约,要比通过增加生产或分配单位的规模(用资本设备或工人人数来表示)而造成的节约多得多。把企业仅仅定义为一个工厂或者即使是许多工厂、从而不考虑管理协调的任何公司理论,都是远远脱离实际的”[10]。

“此外,管理的协调也有助于说明一个被经济学家解释为残差的重要问题,那就是产出的增长额往往大于投入的增长额。毫无疑问,产品流量通过生产和分配过程的速度和均衡性,以及组织这些流程的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产量和单位成本。除非经济学家能够对管理协调的功能加以分析,否则公司理论将仍然是一生产理论。组织机构(生产要素通过它才得以结合)不仅调节着主要经济部门中当前的产品流程,它还要为未来的经济活动分配资源,因而更值得经济学家注意”[10]。从复杂系统的高度看来,无一例外,所强调的是系统组分(员工、知识、技能、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作用、协调、配置、整合等)导致的系统新质(即企业有别于单个生产要素的经济功能)突显特征,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同的企业核心能力、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功能具有重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率。

3.复杂系统的演化特征与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

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在借鉴生物进化论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惯例―搜索―选择环境的分析逻辑。强调企业是一个由可操作的科层组织惯例组成的异质性的实体,是一个开发、利用和创造知识、能力的科层组织;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组织、配置和创造资源时具有能动性[11]。从企业的演化形态来看,在农业经济时代主要表现为家族制的古典企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经历初步工厂制与经验管理阶段之后,在市场和企业规模不断膨胀,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需要专职的管理人员,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企业;而在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多层次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又推动企业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向柔性结构转变。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企业组织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组织也正发生深刻变革,包括组织形态的扁平化、组织格局的分权化、组织性质上的柔软化、组织运作上的智能化、组织整合的网络化等等。这些思想与经验事实正是强调了企业这一复杂系统,在技术经济环境变迁情况下的演化特征。如同我们所引用的果蝇和花岗岩的例子中所说明的,复杂系统具有对环境的自适应特征。复杂系统理论同系统演化的研究是天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间单向性”的普遍存在,使静态的研究转向了,经典的研究很难揭示演化的内在规律[12]。系统随时间而变化,经过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不断适应、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级的有序化发展,涌现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

4.对各种企业理论流派的整合

我们将以上所讨论的企业性质的理论流派在哲学范式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理论流派与企业复杂系统性质的关系列表如下:

这些理论流派中,交易费用企业理论是简单性世界观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的成本-收益范式,是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世界观;强调市场交易的缺陷而导致企业长期契约的经济效率优于市场中多次交易的经济效率。其余的企业理论都强调是企业复杂系统性质的某个方面:如知识观企业理论强调企业成员之间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比市场的优越性,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事实上是强调企业复杂系统对变动的技术经济环境的适应性。钱德勒则是观察到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变事实上就是企业内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改变)对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这些都说明了企业复杂系统的几个主要特征的侧面:(1)复杂系统组分之间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交互作用。(2)复杂系统有对环境的自适应性。(3)系统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系统功能有重大影响。把这些企业理论全部整合起来,我们就把企业的性质归纳为:企业是一个能够节约交易费用且具有经济新质的复杂系统。这个定义说明了,企业是比市场更具经济效率的复杂系统,其配置资源优越于市场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契约对一系列市场契约的替代,所导致交易费用的节约;二是内部组分之间复杂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企业在经济意义上的新质突显。即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理解企业的经济学意义,既强调企业节约交易费用的经济效率来源,又强调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之间不同于市场的耦合方式所突显的经济新质而带来的经济效率来源。换句话说,既强调企业的交易属性,又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

五、结 论

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这种组织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超越市场经济效率,而这种经济效率的来源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外部原因是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长期契约性质,这个在科斯、威廉姆森等经济学家的交易费用理论文献中早已经论述过;内部原因在于企业作为一种结构、功能上异于市场的复杂系统,在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种企业复杂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市场无法形成的,导致企业从整体上涌现出超越市场的经济功能。

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与知识观企业理论、信息处理器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实际上是基于理性人假定的牛顿经济学与系统观的对立;是机械决定论世界观与复杂性世界观之间的对立。由于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的基本组分是追求经济利益且具有一定程度经济理性的人,因此,在牛顿力学范式下的新古典经济学与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可以为理解市场和企业的性质提供一个明晰的参照系。但同时,具有经济理性的人之间又存在着知识、信息、情感等多种层次上的复杂交互作用,尤其是在理解经济组织问题时,这种复杂的交互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复杂系统思维下的企业则从更具体、更现实的角度入手,分析知识、信息、情感在企业中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企业对资源的整合、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演化特征等。在企业这个重要的经济组织中,恰是两种世界观的交汇之处,因此形成了“企业理论丛林”的局面。在理解企业的性质时,需要两种世界观、两种分析手法的互补,根据不同的情况与研究目的而在世界观上切换视角,在简单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还原论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实体性思维和关系性思维之间切换,以求寻取其最佳的平衡,这可能也正是企业理论流派之间在世界观上的奥妙又令人费解之处。

本文分析比较这几种企业理论,就是为了厘清学者在深层次的思维分叉,而从科学哲学范式的高度分析比较企业理论的异同。目的是在对交易费用企业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将形形的企业理论能兼容进两个不同世界观的理论框架里,贯通不同企业理论流派的研究范式,结束企业理论丛林中对企业的性质这种“盲人摸象”式零散、片断的论述。本文的努力是尝试性的,也是非常初步的,如何更清晰地分析众多企业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白其适用边界,在实际中能有针对性的选择加以应用,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1):102-103.

[2]WILLIAMSON O.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ism 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M]. The Free Press, Collier Macmillan, London and Newyork,1975.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14.

[4]颜泽贤等.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

[5]邢以群,田园.企业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82-89.

[6]王丙毅.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与企业理论创新[J].聊城大学学报,2005,(1):120-123.

[7]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79-91.

[8]TEECE D.J.,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9]SANCHEZ R., HEENE A.& H. THOMAS H.Dynamics of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Strategic Management[M].London: Pergamon Press,1996.

[10]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578.

[11]陈敬贵.企业性质的演化经济学解释―基于对正统经济学解释基础的批判[J].经济问题,2005,(2):5-7.

[12]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