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设课堂情境引导有效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设课堂情境引导有效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只有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才能不断诱发学生灵感,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创新。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谈一些浅见。

一、创设新奇刺激情境,诱发有效学习动机

1.创设新奇情境引发好奇心,诱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个性特点之一,它促使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巧设新奇而富有刺激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春联》一课时,我故意神秘地对学生说:“老师有一个特异功能,你们无论读出春联中的哪一句,我都能一下子判断出它是上联还是下联。”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纷纷找出他们在课外收集到的各种春联,读出半句让我猜。当我真的全说对了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快把秘密告诉我们。”我说:“不用老师教你们,你们自己去多读几副春联就会揭开这个谜了。”这便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主动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个个去吟诵默念,去推敲猜测。继而,一个个稚嫩的创意诞生了,并在彼此的否定与补充中最终找到了真谛。

2.创设冲突情境,促发挑战性,激励成功感

在教学时,我们应想方设法挑起一些冲突情境,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挑战与接受挑战的勇气,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课时,我在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完课文故事情节,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小猴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方法最好后,我故意拿出一束花,满面笑容来到扮演小猴的学生面前,对他大加赞赏,又故意板着脸,瞟了“小猪”、“小牛”一眼。“小猪”的脸涨得通红,提出了不同意见。我问大家:“他说的有道理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小猪、小牛的做法也不错。更有学生为三位小动物出了金点子:“我觉得他们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吃掉一部分,再留一部分优良品种种下地。”我不失时机将预藏在讲台里的花拿出来,奖给“小猪”、“小牛”及其他勇于挑战的学生。这场由教师导演的“师生冲突”,最终以学生们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而告终。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置一些冲突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探求答案,就会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学习、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创设合作互动情境,营造有效学习氛围

1.师生平等互动,使学生敢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淡化师生身份,做学习活动的一分子,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我在课堂上使用得比较多的语言是:“小朋友读书读得真好,老师也来试试好吗?”“我可以和你们一块儿讨论吗?”“谁愿意帮帮我?”“请来点掌声鼓励鼓励我。”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人物对话型课文和故事性课文。教到这类课文时,作为教师的我,常常扮演文中的某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这种互动的情境中,没有了师生之分,学生们可以指着我(课本剧中的“狼”)的鼻子大声叫骂,可以命令我(《青蛙看海》中的“青蛙”)一步一步跳上高高的石阶,满头大汗也还得继续跳。而每当此时,学生总能把课文领会得深刻彻底,把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的动作、表情、语言源于课文又超出课文,随处可见有新意。

2.生生互助合作,使学生善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提供一些情境,使学生之间产生合作互动,形成切磋、交流、补充、帮助的良好气氛。如,一次以“讲礼貌”为主题的言语交际课上,我让全班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赛演小品。表演的内容是:两个小朋友到同学家做客,该同学和他的母亲在家,做客的和待客的,都能礼貌待人。学生们热情高涨,每个小组都在精心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小组的其他人,每个人都从他人的意见中得到新收获。正式比赛时,我请全班学生做裁判。每组表演完毕,围绕语言、行为是否有礼貌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及时进行评价。在这种合作和沟通的评价中,学生们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学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三、创设开放生成情境,培养有效学习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疑、释疑过程中,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途径。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黄河的主人》一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在波浪滔天的滚滚黄河中,一只小筏像一片树叶一会儿被冲上浪尖,一会儿跌下浪谷。学生的心一下子吊到了嗓子眼,他们屏息凝视,随着小筏的沉浮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呼。这时,镜头渐渐拉近。当看到小小的筏上竟坐了六个人,其中的5个客人还在谈笑风生时,学生更是惊讶得张大了嘴。录像一结束,问题接踵而来:那只小筏怎么会到黄河中间的?在那样险象环生的情况下,筏上的人怎么还能那样镇静轻松呢?莫非那只小筏有什么奥秘?还是筏上的这些人有什么特异功能?这些问题促使他们迫不及待打开书本,去寻求答案。

2.创设发散情境,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时,我经常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个情节进行扩想或续想。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最后一节时,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很大的黄海之滨景色图:温暖的阳光照着广袤的大地,上面有一个个清澈的湖泊、一片片金黄的苇草和高低错落的沼泽地。我让学生围绕“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图上作简笔想象画,并把自己的构思向大家介绍。学生们想象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画了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苇草中觅食,有的画几只丹顶鹤在湖面上游玩,还有在沼泽中引吭高歌的,相互悠闲地用嘴帮对方梳理羽毛的、在湖边照镜子比美的,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整个画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丹顶鹤幸福的家园。

3.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推理能力

严密的推理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全面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学生推理的兴趣同样需要情境来激发。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时,我先让学生看录像感受了狼的凶恶,使他们一致希望要把狼全部消灭掉。接着,我让学生想象:没有了狼的凯巴伯森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学生们的想象全是森林更茂盛了,鹿儿只只体肥膘壮,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让学生再看录像,画面上森林稀稀疏疏,鹿儿瘦骨伶仃,无精打采。学生吃惊之余,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得出一个个合理的推想结果:鹿没有了天敌,不断地繁衍;鹿多了,食物少了,最终饿得瘦骨伶仃;当初,狼追吃到的大多是一些体弱的病鹿,如今,病鹿都生存着,混在鹿群中,把病菌传染给大家,所以,整个鹿群瘦骨伶仃………在推理,大家受到启发: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有它的用处,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同时,我们要学会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就盲目下结论。这些让人惊喜的推理结果都是学生在情境的诱导下自主探究学习产生的。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