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当前技校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简要论述了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分别从心理健康的紧迫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技校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 意志 社会适应能力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病理学上的没有生理、躯体上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并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现状和强压力的竞争环境下,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技校教学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因为他们大多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此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但是此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变时期,内外的压力往往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的心理畸形发展,甚至出现了边缘化的状态。近年来,技校学生因压力过大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各种案例常见于我们的身边,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亦见报端…… 铁一样的事实对我们敲响了警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人格塑造入手,利用一切手段,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语文课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仅成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而且成为心智健全的建设者。

二、语文教学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全部工作目标在于教书育人,而语文教师则必须教文育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语文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精华和世界文化。优秀的文化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而古文当中,就不乏佳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激励学生立志的典范文章。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后因势利导,结合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在作文里写道:“……从古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中,让我懂得了,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读写能力,而且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接着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希望他们也能像古人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当前技校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对未来失去信心,害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在教学中可以贯穿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至理名言和生动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如讲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可以结合海伦・凯勒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体会她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实践证明,海伦・凯勒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又如我针对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现象,向学生讲解孟子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学习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在无形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意志品格。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看作是“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不少人便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进入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困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又如在学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立志,引导学生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6:147.

[3]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