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特色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特色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06年我校组织实施了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开展了“匡业明班(文史实验班)”、“唐敖庆班(理科实验班)”等一系列培养本科拔尖学生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匡亚明班实行了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将以匡亚明班为例,对本科导师制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本科导师制;匡亚明班;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提出并实践。直至19世纪末,导师制才首先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引入到本科生日常教学模式中;到20世纪上半叶,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的诸多美国大学也相继在本科教学模式中采用了导师制,受益良多。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校也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与现行的学分制不同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率先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以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在某方面自由充分发展的特殊需要,专门为其配备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旨在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实行本科导师制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现代学生心理特点的必然要求。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在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我国大学现行以分级和分班为主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多样化教育对象的需求。而本科生导师制因其具有在指导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方法上的多样性等优点可以使导师对学生从思想、学习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直接的指导。其一可做到因材施教,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其二,可做到言传身教,是解决“教”与“学“的需求矛盾的有效方法,也是造就个性化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分制尚未“完全化”的缺陷。由此可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多规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匡亚明班(文史试验班)专业的特色

我校创办匡亚明班(文史实验班)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指导方针,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和“善创新”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同时利用学科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探索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强调“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叛逆“的原则。

首先,课程设置上,在汉语言学和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减课、选课和增课的方式,设计出一套新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两个层面的安排:第一,总体上遵循先立框架,后做深修的原则,即用前两年的时间完成文史基础知识框架的搭建工作,后两年为之开设文史方面的选修课,学生自由选修,最终完成总学分;第二,基本做到文史课程分期、分类的同步性, 如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汉语课程同步。

其次,成绩考核上,我们尝试弱化硬性的指标体系,加强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任课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如开卷考试、答辩式考核。成绩的考核可以通过课堂发言、作业、研究论文、小组讨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体现。

三、匡亚明班(文史试验班)实行本导制探索

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我校率先在匡亚明班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一)选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良好人格素养与政治素质、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文学和史学方向的优秀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导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自主学习、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四年的全程指导。

(二)在指导方式上,实行导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方式。每六位同学为一组,每组配备具备硕士生导师以上资格的教师两名(其中文学方向一名,史学方向一名)。

(三)在具体实行时,为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实行,我校在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其一,设立专业教室,为学生与导师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其二,单独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从题目论证、立项答辩、中期检查到最后结项,都由导师全程给予指导。学生通过这一实践,在与导师的沟通与学习中,能够对学术研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收集资料、撰写研究综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悉并运用较正确的方式方法,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

(四)导师要履行双重角色,即是学生科研、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其思想和心理的疏导者。导师与学生定期沟通,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便于导师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及思想动向,及时给予疏导或指导。导师依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教育。

四、结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匡亚明班试行的全程导师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匡亚明班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学与史学的知识功底,较其他专业更为优秀的学术素养及创新能力;在导师“因材施教”的指导下,个性独立有主见,还很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5).

[2]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