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援修仙之道 应身心困境——吴筠神仙思想浅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援修仙之道 应身心困境——吴筠神仙思想浅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机械系 山东 滕州 277500)

摘要: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困扰,进而引发身心疾病,降低了生命质量。作者试从中国道教文化内核(以吴筠的神仙思想为例)中,觅取相关修心养性层面的理论材料,其中涉及“欲”(望)、(思)“虑”等因素与修心的牵连关系;及“耽虑”、“存思”、入静、反省等修道方法的内容,以求在人们在了解自身、把持心神、调整状态方面,获得另一视角的启示与引领,以达身心康健、更好地享受生命。

关键词:身心困境;神;心

在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文明跃进的今天,中国人的生存寿限大大提升。但人们的生命质量呢?我们看到,既有身体方面恶性疾病患病率的攀升,慢性基础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惊人的发生率;又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疾病丛生,有的甚至引发了许多恶性事故和生活悲剧。可以说,现代中国人在当下面临着极大的身心适应方面的挑战。

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特别期待能保持健康的身体,祈愿平安长寿。这体现在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保健营养品的摄取及运动等。但还有虽无形却更为重要的方面——心理、精神因素更需善加把持。现代医学理论已认识到心身的密切关联;无一例外的中外百岁翁媪们的长寿经验也证明了:开朗、豁达、平和的积极心态,善良、慷慨好施等良好品性,是他们共同的长寿秘诀。在竞争激烈、人情淡漠、生存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如何去调理好自身,把持住内心的平静、安宁,从而达致身心的和谐、康健,即人们常说的“战胜自我”,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

我们试着从本土重要的文化资源道教中,觅取一二启示。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宗教,道教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观,它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否定现世今生,而以乐世长生为其价值取向。它追求兼顾形神、即世超越的特点,也许恰可在身心炼养、生命超越方面给以别立生面的启发与引领。

唐朝是道教思想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神仙思想作为道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因为“成仙”是道教信仰的终极追求),我们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高道——吴筠为例,从吴筠的神仙思想中拣取涉及身心炼养方面的内容略作析理。神仙思想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精神主生”说转向追求形体永固的“肉身成仙说”;第二次转型就发生在隋唐,从原来的注重肉体解脱转向注重精神超越。吴筠正是这一时期修道理论的重要建树者之一。吴筠的神仙思想突出心、性、神等范畴,具有更注重内在超越的理论倾向。以下试从“守神”、“治心”、“存思”等几个层面作以展开。

关于守神。前面已提及,吴筠等高道在修道目标上追求的是形神俱妙,坚持重性宝神而又不弃形贱身,性命双修。强调神(性)为主宰,“突出了人的精神在修道中的作用”(孙亦平教授言)。吴筠把神仙的根本特质落脚于人的内在心性纯阳无阴的属性上,修仙即修心、修精神。吴筠论述修炼模型为:“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把身心的修炼归结为气神的修炼。精气之化及最终入于《太平经》中言:“人不守神,身死亡。万物不守神,即损伤。”吴筠认为,神栖于心,“神者,无形之至灵也,神秉于道,静而合乎性。”又言:“虑静神闲,则邪气不能入。”总之,吴筠是以对“神”的突出为主线,沿守神、采气、返精之长生要则,展开其养生修道的理论。

关于治心。吴筠把心作为统形之主,“心动则形神荡”,保持心的清静无欲,是修养精气神的关键。心因何摇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中言:“人之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祸端是人动用其性后的情(欲)。吴筠言:“故生我者道,灭我者情。”那么,面对声念,心何为?吴筠强调既然心为灵府,便具有独立主宰性,“心澹而虚,则阳和袭,意躁而欲,则阴气入,明此二者,制之在我。”可——“入室静虑”,“候神清气平,然后省己悔过,务令自新,则转合于虚静之途”;可——“以慈惠为先”,因为“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又言“夫心者,神灵之府,神栖于其间,苟心谋之,则神知之,神知之,则天地神明悉知之矣,未有为善恶不谋于心者,谋于心则神道所察,无逃于毫分,无逃于毫分,则福善祸淫其不差矣”。既然德为道之生物的延续,对德的遵循是道的要求,肯定道德修行(心性修养)——身安命全——成仙得道之间的重要关联。即:通过修心,为善去恶,己心宁安;精神祛躁无惑,不受扰动,心安则身安,“故我心不倾,则物无不正;邪正之来,在我而已”。

关于存思。存思强调耽虑守神,以神守形。存思术常与导引、胎息、房中各种修行方术一起使用。吴筠在修道方法中提到的服气(吐纳、嘘吸),是与“师诀”、“炼精神”相连的,“役气即役神”,侧重思神诵经等内修方式;谈到房中术(古代方士、道士为节欲保精,养气采气的方术)时,也涉及到以存想的方式,通过“还精补脑”来实现宝精益身的修炼目标。“吾不敢为主复为客,慎勿临高自投掷,促存内想闭诸隙……”(吴筠《形神可固论》)。

综而论之,吴筠的修道理论,相较于之前的神仙思想更关注心性修炼的内在超越;并且在其生命修炼的理论体系中,贯通了道德作为与保命益寿二者间的关系,与现代医学心身关系的理论不谋而合,殊途而同归。这种情形也类似我们常说的“宽恕别人等于解脱自己,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这类道德命题的原理。并也再次揭示出宇宙万物间撕扯不开的密切联系。人们正视这些律则,以理性而不是单纯的欲望本能的角度去应对生活,遵循这些要求,照顾到共生于此世的诸缘万物,才能达致人生的安好与圆满。从道教修道理论角度,也就是复归于道,复归了由道而生的人之本性(本与道一体的人的完满之性)。

从对一己之身的康泰、保全性命的角度,却走向关注精神的修为。这种理论特质,对于今天——无论是因欲念熏心还是信仰缺失而底线滑堕、又单纯欲求肉身的康泰延寿的人们而言,或许更有导引力,及警示性的功能。带给人们对于自己、他人、大千世界;物质形态的身体、精神层面的“心体”;今生、未来……等诸多关系,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与领悟。从这点来看,这儿以吴筠的神仙思想为例,略加展示的我国古代先贤创立的源远厚重的传统文化思想,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回眸观望并深加体会与挖掘,本文的粗浅涉足,聊作抛石。

参考文献

[1]吴筠:《宗玄先生文集》,《道藏》第二册第653页至6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