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景语皆情语写景抓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景语皆情语写景抓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学生通过对写景文章学习,可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审美能力,还陶冶性情,净化灵魂。那么,通过学习,学生如何学习写景文章呢?首先一点是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就离不开“观察”。只有深入细致的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要写好景物文章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以目观物阶段

所谓“以目观物”,就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再现景物。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因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短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例如《醉翁亭记》第二段:写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起来,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阴,(到了秋天)风高霜洁,天高气爽,(到了冬天)水落下去而石头显露出来,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淡雅自然、婉转流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境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三要注意气候的不同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这是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一阶段。没有这个基础,后面的东西便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此阶段,要戴着“有色眼镜”观察景物,描其行,绘其色,把景物描摹准确、细致、有序。

(二)第二阶段——以心观物阶段

所谓“以心观物”,就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去关照景物,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实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是没有的,其中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情景联合,物我一体。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冶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但“以心观物”必须建立在“以目观物”的基础上,即“情语”必须有“景语”作依靠。因此,“以心观物”便成了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写好写景作文的核心、关键。

(三)第三阶段——以理观物阶段

所谓“以理观物”就是在“以目观物”、“以心观物”的基础上悟出一定的哲理,它是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三个阶段,是“观之以目”、“观之以心”的升华。由于学生视野窄、阅历浅,因而,他们由景物所感发、由外物所触动的感悟往往比较肤浅,文章缺乏深度。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以理观物”呢?

第一要“实”。就是在“以理观物”时哲理的体悟要实在、自然,不能生硬、突兀,要在前面情景的基础上实实在在、水到渠成地闪现思想火花。虽说“草木虫鱼皆可悟道”,但是这种“道”也就是所谓的“理”,并非是凌驾于文章之上的抽象的简单的概念,而是贯注于文章体内的活生生的灵魂,是景物形象的晶体,千万不能简单图解,在文章末尾喊一个口号了事。比如《紫藤萝瀑布》,作者由眼前紫藤萝的繁盛景象,忆及许多年前紫藤萝的萧条以致灭绝,于是很实在的发出感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作者惊异眼前盛景,对比以前人、花的不幸遭遇,水到渠成地悟出生命的哲理,由于实在自然,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要“深”。“深”就是“以理观物”时要讲究深刻、深入。那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论”,是不能打动人心的。应在“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入木三分,这样不仅能引起共鸣,而且能产生醍醐灌顶、刻骨铭心的效果。如《岳阳楼记》,作者状写了一段黯景产悲情、亮景生乐感的情形,但并未止步,而是深入下去,进一步指出作为君子应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从而深刻地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哲理。其体悟之深,千载之下,谁堪伯仲,遂成千古绝唱。深刻的哲理在文中画龙点睛,使“景”生辉、使“情”溢彩,但并不是那种故意“拔高”、“贴金”。当然要想状物文的哲理有深度,还必须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来支撑。作为学生这方面先天不足,但是教师要正确引导,科学训练,一定要让学生懂得为人、作文之道,一步一步向这个高峰迈进。

第三要“新”。就是“观之以理”时具有独特地发现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平庸见识或粗糙的世俗观念的诠释,要从常人容易忽略的细枝末叶中发现生命的真谛,也就是“发前人所未发,道别人曾未道”。例如苏轼的《赤壁赋》,文中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在这澄澈优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暂时忘却了忧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作者由眼前的“羡长江之无穷”的江水;“抱明月而长终”的明月;“托遗响于悲风”的清风,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定令读者耳目一新、别开生面,有着一种“反弹琵琶、剑走偏锋”的奇效。哲理再好,感悟再深,翻来覆去,老生常谈,也会令人生厌,这就要启发学生在“观之以理”时具有创新意识,但是又要防止故意追求“奇谈怪论、荒诞不经”的倾向,创新必须以“实”和“深”做基础,由此体悟出的哲理才既有时代的群体意识,又能透射出自己独特见解和鲜明的个性光辉。

总之,景物要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要用作者一双慧眼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在描绘客观景物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