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汉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汉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根据中部各省统计年鉴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各省会城市的竞争力差异明显,武汉的综合城市竞争力明显高于中部其他五大省会城市,但是也面临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激烈竞争,差距在逐渐缩小。基于武汉城市竞争力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城市是国家和区域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引擎、创新的源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球范围内城市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相应地,近年来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也正日益兴起,逐步建立了城市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纵观国内外的城市竞争力研究,虽然各有侧重(如国外侧重于城市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多侧重于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但在分析方法及指标选择方面正在达成共识。首先,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大都强调城市竞争力是城市这个系统所表现出对内的稳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外的吸引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城市在区位、自然、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系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城市内外环境,所形成的对各种资源要素持续强劲的聚集、吸引和利用的能力,并最终转化为创造财富、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能力。其次,在分析方法方面,大都强调研究城市竞争力既要研究其表现又要研究其构成要素,要建立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不应随意抽取指标进行组合。再次,指标选择方面,主要考察指标都涉及到城市经济总量、企业竞争力、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制度环境以及科技文化等,并且都强调各种软指标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最后,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的使用上,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法在多指标量化合成方面具有较好效果,且整个评价过程比较模式化,便于进行程序化处理,因而运用得更为普遍。

二、数理模型及实证分析

三、计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城市总体竞争力排名和各分向城市竞争力排名如表3所示。

2、比较分析。依照本文所构建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通过对中部六大省会城市的比较,本文对这六大城市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如下:第一,总体上来说,武汉的综合城市竞争力明显高于中部其他五大省会城市,应该归为第一层次,郑州和长沙处于第二层次,太原、合肥和南昌则处于第三层次。第二,从城市发展规模方面看,武汉一家独大,郑州、长沙次之。该主因子主要代表了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和对外联系等因素,提取了大部分指标的主要信息。武汉在这些指标上基本都位列第一,凸显了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的地位,而郑州和长沙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中部脱颖而出,明显领先于太原、合肥和南昌。第三,城市发展效益主要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发展效益好的城市可以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在这方面,六个城市的排序是武汉、长沙、郑州、太原、合肥、南昌。近几年长沙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位列中部第一,凸显出长沙在经济发展效益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武汉在这一方面优势逐渐被中部其他城市缩小。第四,从城市环境方面看,六个城市的排序是南昌、长沙、郑州、合肥、武汉、太原。南昌、长沙在这一方面呈现出亮点,这为其今后长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因为这两座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市区绿化面积率等都比较高,且市区人口较少,易于保持市区环境的清洁。武汉在城市环境方面表现不好的原因是由于城市流动人口较多,城市规模太大。第五,从科技文化竞争力方面看,六个城市的排序为武汉、长沙、郑州、太原、合肥、南昌。由于武汉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也比较多,所以在这一项得分最高,而长沙虽然高校、科研院所较武汉少,但研发经费却是六城市中最高的,科技竞争实力仅次于武汉。

综合来看,中部省会城市之间在经济水平、基础设施、资源与要素禀赋、科技与人才、环境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中部各省内部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内部与大区域间的马太效应比较明显。

四、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作为城市资源配置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对资源配置的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武汉经济总量巨大、工业体系完备、城市功能相对完善,但是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不高,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的城市竞争力才会持久。因此在坚持市场经济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需要一个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倡导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理念;另一方面,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司法公正和政府执行能力,促进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度,城市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的竞争力才会持久。

2、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获取城市竞争力的必要选择,而科技资源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必须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让创新活动在产、学、研一体化中不断延续,加快科技创新资源走向市场,实现科技创新的增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科技优势资源,重点培养和发展生物制药、精密仪器制造、光缆通讯等产业。充分认识并利用本地区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建立在某些资源领域不同技术方向上的竞争优势。

3、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国内外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根本动力,因此要把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增强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的重心之一。第一,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扩大生产规模,推进集群发展。第二,要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力争在电子信息、光缆通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第三,在辅产业的选择上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和现代物流业,力争把武汉建设成在全国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中心和物流中心。第四,坚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把建设产业基地与功能中心结合起来实现功能对接。

4、加快郊区经济发展,打造大武汉城市群。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武汉的差距主要是周边地区经济实力不够。目前新一轮经济竞争已从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变为区域性的城市群的竞争,武汉未能与周边城市形成整体互动的大城市群,也是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城市间的合作,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提升各城市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能力,有利于在区域外部城市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构建城市集群,进行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5、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综合整治城市环境。通过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互动。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远景资源普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节约能源,节约用水。提高环境承载能力,此外还需要强化政府管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整治城市环境,健全和完善城市控制。长远地保证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武汉经济快速崛起,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Z].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7,1998.

[2] 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0.

[3] Peter Kresl,Balwant Singh.Th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Urban Economy:the Experience of 24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J].Urban Studies,1999(5).

[4]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

[5] 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理论浅析[J].福建地理,2001,16(2).

[6] 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2(5).

[7]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 彭志敏、熊壮: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J].江汉论坛,2008(12).

[9] 王发曾、张伟:基于中部地区崛起的城市群整合发展[J].人文地理,2009,24(5).

[10] 朱俊成、杨益明、黄继发: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

[11] 王有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