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课堂语言得体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课堂语言得体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过近十年的新课程洗礼,语文课堂已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满堂灌、满堂问已被许多教师摈弃,代之以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教学已成主流教学形态。在这些对话中,师生对话无疑居于课堂的主要方面,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而在师生这对课堂的主体中,教师课堂语言是否得体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对话质量的高低。

所谓“得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为“(言语、行为)得当;分寸掌握适度”,《辞海》释义为“言语行动恰合分寸”。由此,不难理解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得体的表现是恰合某种分寸。这个分寸究竟是什么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观察和体验,以为如下四点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亲和而不居高。即态度亲和而不居高临下,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学中凸显出民主性。

李镇西老师是教学民主的典范,他没有架子,亲和得就像一位兄长、一位知心朋友,亲切的话语直抵学生的心灵。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听得最多的是“你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与大家分享吗?”“说错了也不要紧,理解多少说多少。”对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说:“你能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非常可贵!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但有些教师则不是这样。有次某位名师到深圳育才中学讲课,当一名同学的发言比较离谱时,他信口说道:“你的这个观点是一种谬论!”大概意识到此话欠妥,在修正其错误后又问:“你对谬论的说法可以接受吗?”尽管学生答“可以接受”,但事实上可能已造成了精神伤害。

笔者曾读到另一位名师上《朝发白帝城》一课的实录,这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刚刚下发的材料对这首诗进行初步鉴赏,围绕所提的几个问题,在纸条上写出“一言心得”。学生交上纸条后,教师进行评议――

师:看来今后咱们鉴赏诗歌首先要知道作者,了解作者性格,写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否则就不要乱发言。

师:下面我们再读几个。比如这个同学说,“这首《朝发白帝城》代表作者很想回家看看。”(生笑)

师:流行歌曲呀?常回家看看。“是一种想家的感觉”,这就跟刚才差多了。后边还有一句,“也是为了了解白帝城的风光,白帝城的情感所写”。这是一个病句,也是多余的。

师:另外一个同学说,“表现了诗人心里悲伤、寂寞的思想情感。”同学们,他特赦了,还悲伤,送到夜郎去,他就不悲伤了?(众生笑)你说这四句诗,哪一句能看出悲伤呢?但是他下边说了,“彩云、啼不住、轻舟三个词搁在一起衬托出了作者忧伤这一特点。”(众生笑)

师:我手上拿的一把单子,就两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感情鉴赏出来了,其余全跑调了。……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过相关的任务吗?若未布置(上课时才发教材),学生“乱发言” 应在意料之中。这岂不成了一个“圈套”?执教者因为早有准备,自然不会“乱发言”。其实,这种“乱发言”完全可以避免,只须教师对作者作一些必要的介绍,或让学生查资料。但教师似乎有意要看一看学生的笑话,先让学生出洋相,然后尽显教师的高明――有些贬抑性的评语很伤学生的自尊。这种居高临下的做法与平等对话、共同交流相去甚远,也是对学生极不尊重的表现。

这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教师说了算。“我”即代表正确,代表结果,教师主宰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流,是合作、共建。课堂教学中充分而有效的交往与合作――包括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意味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意味着学生发挥了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各自能够带着自己独特的背景和感受参与到教学之中;意味着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情感,有更深刻而丰富的体验;意味着课堂上有可能更多地出现思维的碰撞和交锋,使课堂上不断产生预设之外的生成性内容;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体现出教学的民主。

二、赞赏而不失度。即真诚地激励学生,而不是虚假地夸赞。有些时候,教师一句赞赏性的话语,能使学生刻骨铭心,自强不息。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更要善于利用丰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但滥用赏识教育,一味虚夸则是有害的。有的教师,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你真棒!”“非常好!”“你真了不起!”“你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你是东方的巴尔扎克!”,等等。

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赏。这样做,一方面显得教师的赞赏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很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会严重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对话中不能失语,不能放弃教育的责任,只做学生“思想的尾巴”,而应发挥好能力培养、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所不可替代的价值。

“请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倾情而不矫情。即在课堂中倾注真情,这种真情的流露应该契合文本内容和课堂情境,而不宜过分展露强行入。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所教的课、所讲的道理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教学素有“情感派”之称,她讲课声情并茂,注重熏陶感染,被誉为语文教学的一面旗帜。她执教的《春》一课,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咱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开课即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向往。

(展示繁花似锦的彩色图片)“大家都挤着,大家都要开,都要开得满树――繁花似锦!开得――你看:满树都是都是桃花、梨花,繁花似锦!你数得清吧?多少朵花呀!”――这样充满情味的语言在课堂中多次出现。

“他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春光无限好的景色!他写的这篇文章哟,很清新,就好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下来一样!”――归结时的语言也仿佛在情感的小河里流淌。

整节课于漪老师都用她那富有情感的语言,叩动学生的心弦,凝聚学生的听觉,扬起学生思维的风帆,升华学生思想的火焰,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但感情的强行入则会适得其反。一次观摩某校青年教师上《背影》一课,他怎么也调动不起来学生,品析始终不能到位。这位教师见情势不好,干脆来了一长段抒情,说到激动处竟至于声音发颤,语带哽咽,而学生却在下面窃笑。

四、幽默而不庸俗。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有趣意味深长,而不能平庸浅薄低俗鄙陋。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的语言寓庄于谐,以情寓理,效果往往比直说、比严厉批评好得多。

一次作文公开课,有个姓徐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特点,这下教室可热闹了,有的说徐老师身材魁梧,有的说徐老师双眼炯炯有神,有的说徐老师和蔼可亲……总之溢美之词越来越多,不料,一个很沉稳的男生说:“徐老师是个秃子!”一言既出,本来欢快的课堂立即冷寂,空气好像凝结了一般。哎,这个要命的小鬼,这可是有数十位教师观摩的公开课呀。这尴尬的场面叫人如何处理?只见徐老师非常平静,面带微笑地说:“这个同学很善于观察,发现了我身上的这块‘不毛之地’,现在请你用一个与‘秃子’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那名学生也意识到自己闯了祸,一时结结巴巴地说不上来。一名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绝顶”,徐老师向他翘翘大拇指,再问“绝顶”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聪明”。徐老师笑着说:“对,我就是绝顶聪明的人!”顿时教室里一片笑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师生交流得非常融洽。

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揭丑”,教师是大发雷霆还是胸怀宽阔,是横眉冷对还是镇静自若,是讽刺挖若还是“化险为夷”,学生在亲历了这次事件后,一个不计恩怨、坦荡风趣的老顽童立刻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而当学生喜欢上一个教师,课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师:有一则幽默,女同学听了不要生气,是个笑话。有个老师说:“女同学喜欢说话,一个女同学等于500只鸭子。”第二天上课时,有名女同学报告:“老师,外面有1000只鸭子来找你。”会是谁?找他的是他妈和他妻子。(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

这节课听课师生笑声不断,甚至出现全场沸腾的场面,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但这种幽默是应该出现在高雅的语文课上的吗?这样的语言适合正值青春期的学子吗?

显然,这样的课堂语言是不得体的,应引以为戒。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充满激情,富有启迪性而又准确鲜明、流利得体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变得为学生所乐于、易于接受,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