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不只是作文的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不只是作文的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记

一天,张老师突然叹息:“要是作文只是作文的事就好办多了!”我疑惑地看着他。他说:“作文只是作文的事,就只需反复讲授作文知识、反复练习作文技法就行了,就像数学,教给概念、定义和方法,多练习几遍就OK了!”跳出作文看作文,作文很多时候还真不是作文的事,那么作文与哪些身外事有关呢?恐怕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生活。

一、生活

1.狭窄。学生到底有没有生活?回答是肯定的:有。只是中国的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大多比较单一,除了学习,似乎还是学习。“为对付考试,城市学生终日重复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农村高中则多为封闭式,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放一次假,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极少。城市部分高中生上学要家长接送,农村学生不参加劳动,竟然都成了正常现象。”“有名考生写高考前帮助家里收麦子,文章公开后,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不真实’‘不可能’。”高中生的生活积累较差,没有“底子”,其实小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专家,都在喊减负,可孩子的负却是越减越重,孩子常常做作业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周末的时间也全用上了,可还是完不成作业。经常出现前课的单词未记完、以前的教学内容未掌握的情况。每晚写得太晚,孩子疲惫不堪,又影响了新的课程的消化。现在这种情况又向幼儿蔓延,小孩子为了读好一点的幼儿园、小学,也不得不苦练十八般技艺。如此苦累、单调、机械、乏味的生活学生又怎能提起兴趣来写呢?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这是多么从容不迫的成长啊!然而现在的孩子不要说年十五,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哪还用等到十五的时候。这究竟是比古人更进步了?还是落后了?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年十五而志于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一个人自觉自愿建立起来的一种观念——有志于学。志是从心的,有志于学是发自内心、自觉的愿望。他不是被老师、被家长、被中国社会压力压迫之下,去被动做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的孩子没有休息时间,没有自由,周末还在上课,这里面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自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还真不敢说,我们的孩子真比过去的孩子提前了自觉性。学习的行为提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愿望唤醒了。学习的行为提前了,也并不意味着写作的愿望唤醒了。

2.关注。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事物。“应试教学造成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确是事实,但某种程度上,一些同学缺乏想象力,不善于观察和联想,也会使学生感受不到生活中蕴藏着的乐趣。”王栋生说,“多年前我曾在作文课上要学生写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价格,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没多大意思,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我只说了一句‘回答不出来也没什么,只是这关系到你们的父母每天劳动的价值’,学生很受震动。”“有一次在作文课上,我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要他们‘把爸爸妈妈的生日写出来’。全班近一半学生写不出来。那一次我的作文题是两题选一:‘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我为什么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那次作文写得特别好。”“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其实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开掘的富矿。囚徒的生活更是真正的单调乏味,可是十九世纪以来,许多作家在监狱中都能写出不朽的作品。这从另一面证明:只要你能想,就不愁找不到值得思考的事物。”

3.格局。我们常常说某篇文章有局限,否则就不失一篇佳文。什么叫做局限?于丹教授说: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太小,为其所限。一个孩子以后能去做什么,由他的格局决定。一个孩子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也由他的格局决定。给他什么样的格局,老师可以帮助他完成。人的生命的长度,其实差别并不太大。生命的长度不在自己的手里,生命的宽度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但做教师的人影响学生的是他生命的宽度。也就是说一个人终其一生,究竟是涓涓细流,还是浩荡大河,取决于河旁两岸,而不是河宽。一个人有多大的胸襟,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多大的力量。

因此,父母、教师、学校及社会应还孩子一个广阔的生活天地。如果还是将孩子囿于应试的小圈子里整日为分数厮杀,狭窄的生活圈子转过来转过去也就那点人、那点事,先不去说其中的苦多还是乐多,且说他格局肯定被限,学习、思想等就有局限性。就好比有的学生“读到高三,每写社会生活就写公共汽车;虽然车厢也是社会,但18岁的学生视野如此狭窄,很不正常。”当前,儿童生活真可谓“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外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这“三大三小”的现象是造成小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重要原因之一。

怎么来突破这种局限呢?于丹教授说:“我认为一个做老师的人,他所要完成的就是用自己的内心去陪伴学生的成长。这个陪伴并不是单纯地给他一个知识,还包括让一个人生命的态度日渐明朗,天地人格得以明朗。” 教育家陶行知也早就提出“六大解放,即:(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调查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开放学生的生活、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和语言积累。比如在每节课之前,利用短短的二三分钟时间,进行即兴演讲、新闻会、成语接龙、古诗诵读等活动,在课堂上组织辩论赛、答辩会、情境表演等教学活动,在课外又引导学生在父母或老师带领下种花养鱼、植树、寻找春天、逛公园、做游戏、外出旅游、参加夏令营、参加公益活动、爬山找宝、下河摸鱼、到农村去体验生活……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生活,生活的格局大了,学生的作文也不再被生活所局限,有的学生就自然觉得有话可写了。之所以说“有的”学生,是因为还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依然是干瘪的,比如:“今天爸爸带我逛公园,公园真美丽呀!”到底怎么美丽却写不出来。又如:“今天我做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很高兴。”似乎那些有趣的活动并没给她留下多少印象。最初我以为是学生尚未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因此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吐不出。后来我发现,除了这个作文自身的原因,还有“个体”的原因。

二、个体

1.差异。试问,全班同学都参加了同样的活动,或者都参与了同一个游戏,老师也对这个活动或这个游戏的写法作了指导,为何有的学生写得洋洋洒洒、妙趣横生,而有的学生却只有那么几行字?答案是:个体差异。

比如:基础知识上的差异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虽心中明白却不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性格上的差异导致有的学生“敏于行而讷于言”;兴趣上的差异导致有的喜欢理科的学生讨厌写作;喜好上的差异导致学生不喜欢写某一类或某几类作文。

说到这里,不妨啰嗦几句,正如有的作家喜欢写诗,有的喜欢写散文,有的喜欢写小说,而写小说的有些喜欢写科幻,有的喜欢写侦破,有的喜欢写言情,学生也一样会有所偏好,遇到自己偏好的可能就“酒逢知己千杯少”般滔滔不绝,遇到不喜欢的可能就“话不投机半句多”般三言两语。王栋生老师说过:“有几位学生几乎永远不会描写。这些学生性格沉静、内向,他们似乎不关注形象与细节;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发议论时颇有精神高度,善于分析事理。反过来,也有些学生,什么记叙文题目也难不倒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安排结构的能力,但是如果让他说明一件事,往往颠三倒四、语焉不详。”可见,“学生不愿意写,未必是没有可写的东西,也未必是不会写。他或许是在等待,或许是‘不在状态’,或许仅仅是不喜欢这个题目。”

2.感知。除了上述种种原因,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不会感知生活。“儿童的作文难,难的不是缺少生活,难在他们缺少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眼、耳、口、鼻、手是人的五种感官,但运用这些感官去感知生活的能力或习惯却并没有在儿童的心灵世界建立起来,在这样的前提下,儿童作文时虽能从丰富的生活中取材,却不知表达些什么就不奇怪了。因此,教师在儿童生活作文指导中,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解决感知障碍,帮助儿童会熟练地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生活。要求他们先练习把丰富的感知内容写下来,再努力把全方位感知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在全面洞察生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

“事实上,真正会写的学生,尝一脔而知味,他们能从柴米油盐一类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从街巷俚语中观察世相人情。”一个善于思考、发现的人,在写作上能“一触即发”,他的笔下,永远会有新奇的、体现人的智慧的事物。在起始年级的写作课中,就应当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了。

3.热爱。在实践中,我发现同样的培养,但有的学生感知能力却始终不能提高。他似乎对一切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他“身在生活中不知生活”“久处生活中不知其丰富”,就好像“身在福中不知福”“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觉这部分孩子内心冷漠,因为冷漠而麻木,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更不要说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感,自然也不会轻易感动。你叫他如何能写得具体细致、有血有肉?如何能情动辞发、温暖感人?

网友“阿西”说,一个小孩坐在公交车的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听两人的对话,知道老人是小孩的奶奶。一路上,小孩硬是没给老人让座,老奶奶苦站半个多小时才到终点站。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那一群人,他们看见了小女孩那小小的尸体,只是淡淡地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谁也不关心她。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冷酷无情的社会的不满。说到冷酷无情,我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说课上,正讲着小说,我突然停下来发问:“爱的反面是什么?”

“恨!”

大约因为对答案很有把握,学生回答得很快而且大声,神情明亮愉悦,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过一个不懂中国话的老外,任他猜一百次也猜不出孩子们唱歌般快乐的声音竟在说一个“恨”字。

我环顾教室,心里浩叹,只因为年轻啊,只因为太年轻啊!我放下书,说:“这样说吧,譬如说你现在正谈恋爱,然后呢就分手了。过了五十年,你六十岁了,有一天,黄昏散步,冤家路窄,你们又碰到一起了。这时候,对方定定地看着你,说:‘×××,我恨你!’如果情节是这样的,那么,你应该庆幸,居然被别人痛恨了半个世纪,恨也是一种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五十年也不简单。怕就怕当时你走过去说:‘×××,还认得我吗?’对方愣愣地呆望着你说:‘啊,有点面熟,你贵姓?’”

全班学生都笑起来,大概想象中那场面太滑稽、太尴尬了吧?

“所以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漠然了,什么也不热爱了。就好像鲁迅先生曾讲的看到日本士兵射杀中国人,轰然叫好的竟是中国人,多么可怕的漠然!这给鲁迅先生很大的刺激,要一个身体健康的中华民族有什么用,如果没有精神、没有思想,就只能被人玩弄和屠杀!所以他弃医从文。

然而,为何本应该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的小孩子,有的也学会了冷漠呢?原因之一是“独生子女”惹的祸。“中国从传统文明上来讲是追求多子多福的。所以一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于一个大馒头需要掰成四块,因为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要分一点。一个小孩子穿的裤腿上可能会有两三种颜色,因为那是哥哥姐姐们穿剩的。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让一个小孩子在冥冥中懂得,人和人之间是有义务的、有责任的。这种爱需要用行动去安排、落实。”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感受不到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父母、教师教育不当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家长及老师的付出都是应该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恩……很多家长都被“独生子女比较自私、冷漠”的论断所困扰,因此在性格的培养上可谓下足了工夫。比如在东西的分配上不再以孩子为中心,尽量做到大人与小孩同分享;比如经常带小孩外出与其他小孩相处,强调分享意识;比如让小孩分担家务,强调小孩的独立和责任感;比如让小孩与家长兄妹的小孩长期亲密相处,培养表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所有这些努力都在尽可能地避免因为客观条件而造成小孩性格发展上的缺陷。因此,独生子女并不是小孩性格自私、冷漠、孤僻、自我为中心的唯一的必然的因素,有危机意识的家长已经在做大量的工作以避免这个局面的出现。

孩子冷漠的另一个原因恐怕和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都脱不了干系。当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眼中、心中剩下的仅仅是“分数”“成绩”,全然没有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全然目中无“生”,学生又如何不麻木、如何不漠然?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往往被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多人庇护,只要学习好,就是家里的功臣。为此,要从小上奥数班、学电脑、弹钢琴、跳舞,如此才是一个最优秀的孩子。在今天,成功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量化了,有很多外在的可以评估的东西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但是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的力量在哪里?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不要让学生习惯了老师的冷漠!”北大孔庆东教授说得很直白: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有人写不出好文章,就觉得自己的技巧有问题,其实这不是技巧的问题。现在写文章的技巧已经铺天盖地了,怎么写好文章的技巧太多了,大家真正缺乏的是爱。

的确,有爱的人才会用心去感知生活,感知世间万物,能够对一花、一草、一只蚂蚁都充满感情。写作应该是个人情感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有学生情动了,写作的激情才会“一触即发”。作为写作者,生命中不能没有“感动”。——你可以相信,能够对一花、一草、一只蚂蚁都充满爱、充满感情的学生,他的作文绝对不会差到哪儿去。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文教学的问题确实不少。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教学层面、课程层面、教材层面,那么还是于事无补,解决不了问题。有道是“功夫在诗外”,跳出作文来总体思考,或许就“柳暗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