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豹尾”同样重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豹尾”同样重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当代语文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对导语的设计很重视,却常常忽略结束语的设计,这样难免会造成课堂教学的遗憾。结束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当受到关注。它对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例阐明结束语的重要性,希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结束语 豹尾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导语的设计。固然,导语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但结束语同样不容小觑。结束语是指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运用总结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及时巩固当堂课所学知识。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正如一篇篇清新利落的好文章,无不是凤头豹尾,一气呵成。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结语,使它在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创新。工作以来,我听过不少老师的公开课,虽然他们的课都各有特点,各有精彩,但我发现,不少老师对结束语不够重视。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一、平淡乏味,不够生动

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前大半节课匠心独运,发人深省。可是到了课的结尾处,不知道是因为时间紧迫,还是疏忽了,竟然草草结束。有的以“这节课我们讲完了什么,下节课我们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结尾,有的以“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下课吧”结尾,还有的甚至根据下课铃声作为终结点,铃声一响,直接喊下课。这样的结尾,听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让人顿觉乏味。

二、语言繁琐,不够精练

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新老师身上。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总是认认真真地备课,恨不得把所有知识一股脑地教给学生,就连结束语也会选择较为复杂的。可当你热情洋溢地独自一人说上个半分钟或一分钟后,说不定下面的学生早就神游到别的地方去了,早就想着待会儿下课要玩什么。所以,结束语太繁琐复杂,也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三、生搬硬套,不够出彩

有些老师意识到了结束语的重要性,也认真准备了,可是仅仅是引用一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或者在网上找来的自以为还不错的结束语。这样的语言往往缺乏真情实感,有些虽然听上去很有文采很美,却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让人有弄虚作假的感觉。

以上是我总结的实际课堂上结束语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束语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着下面几个作用:1.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疲劳时给予其及时的美的享受。2.对当堂课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课后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因此,结束语对于一堂课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一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束语可以按照类型的不同,分为归纳概括式、拓展迁移式、对比式、悬念式等。

1.归纳概括式

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结合板书进行,教师引导学生用总结性的语言把这堂课的知识点再一起梳理一遍。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这里有黄蝶谷和彩蝶谷。黄蝶谷里到处是金光灿灿的黄蝴蝶,看上去十分壮观;彩蝶谷里的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美丽极了。通过这样的总结,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拓展迁移式

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更远处,让学生跳出课本,把眼光伸向课外,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完从名著中节选的课文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应注意多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拓宽阅读面,而不能用布置任务的方式强迫学生阅读,这样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一文时,在分析了全文的情节结构,感知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后,可以作如下延伸:“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用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使其出山辅助刘备,那么后来又发生了哪些事情?诸葛亮是怎样用聪明才智帮助刘备成就大业的呢?刘备的儿子刘禅登上帝位后,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想要知道这一系列答案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它的!”

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不如说是课的开始,“曲终收拨”却乐音未停,“余音绕梁”而兴趣不减,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运用已知获取未知,通过节选而读完全篇,以此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培养课外阅读和钻研的兴趣。

3.对比式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课文同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说理文《谈礼貌》一课时,到教学接近尾声,把它与四年级上册学过的《说勤奋》作比较,让学生了解这两篇文章都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名中心,第二部分举例说明观点,第三部分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同的是《说勤奋》围绕“古今中外”选举不同例子说明;《谈礼貌》所选的三个例子代表了大人和小孩,古代和现代的普通人、伟人,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样比较,学生对这两篇说理文的特点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悬念式

绝大部分课文都要分两到三个课时才能教完,那么上下课教学内容的衔接也是老师们绞尽脑汁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课要结束时,针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吊胃口”效果。比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在学生学习了前两个部分,地球上没有火种,后来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主神宙斯知道了这件事,普罗米修斯将会遭到什么样的惩罚,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正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可以激起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愿望,同时也预示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语文老师智能结构、教学风格的不同及课文体裁的差异,其结尾处理各有千秋,或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或首尾呼应,轮廓完整;或举三证一,指明殊途。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教学结尾的任务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引起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最终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之感。

结语的类型因课而异,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在备课中精心设计,结语就会异彩纷呈。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比做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我们要用浓墨重彩为这幕戏着上亮色,因为演好这幕戏会为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文采、知识与气度,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尽情领略无限风光。

让我们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