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自觉论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自觉论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产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内容,应从更新课程教学观念、重构课程结构与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教师是课程优劣的决定因素,因此课程改革既要靠行政推动,更要靠教师自觉塑造角色品格。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角色;自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追求办学效益的同时,高校能否保持高质量的教学,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高校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质量。高等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历了人事制度改革、后勤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等,但它们都是外延/条件式的改革,真正属于高校自身、体现高校特征的改革是教学,而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内容。

一、高校课程与课程改革

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产品,是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学校的所有成员,共同制造了课程这一产品。它既是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一种环境,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双向互动的一种活动,是环境与活动的结合。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个学科及学校其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学校呈现出来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课程的构成要素。我们常说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就是一种环境,是学校方方面面呈现出的一种风气、风度、风貌、风格,使置身其间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狭义的课程一般指特定的某一学科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科知识之间的隔离,带来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的弊端,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下降,学术视野短浅,不仅出不了大师,甚至难以承担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课程论理论认为,课程是课程动机、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的统一体。通俗地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佳的方法、手段传递并让学生接受这些内容。教师应该经常反思,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开了以后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开与不开有什么区别,它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让所有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的转变过程。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事实上,现代大学的实质是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独立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天赋、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质的大学生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激发、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产生终身受益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再是作为人的发展手段,或者作为生产性的手段,而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过程和目标。在这种现代化教育范式之下,教育的对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教育工具,或者作为教育的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是课程教学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是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教育服务的使用者、参与者和共同生产者,因此,大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是教育质量、效果和效率实现的关键[1]。归结起来,现在的课程重教师本位轻学生本位,重学科知识本位轻人本位、社会本位,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在教学活动中,极少有教师反思,课程对于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只管能讲什么,不问学生需要什么。只管学科知识是不是系统、完整,而不论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质疑都能从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上找到源头,所以高校课程必须改革。以新世纪以来首次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外延发展,转向了质量提高、内涵发展。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实现内涵发展,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自觉是最关键的因素。

三、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更新课程教学观念。新时期的高校课程改革,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可能,才能有教无类。要树立多样化人才的观念,每一个学生的禀性、能力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个人成才的目标也不一样,学校必须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他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且是充分自由的发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信息化时代,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他一生所需要的东西在有限的学校教育当中都学完,“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一句口号。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包括学校内部院系之间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配合,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在今天所处的时代来看,落实到每个学校,落实到人才培养活动中,就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体的全面,同时还要面向每一个体人生的全过程。

2.重构课程结构与内容。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容易把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挂钩。因此,那些看起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非常走俏,几乎没有人关心专业背后的课程体系及其结构。其实,专业是一个相对虚化的概念,课程才是构成专业的实体,真正支撑专业发展、体现专业特色、决定此专业非彼专业的正是它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都是一个特定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内部都有独特的结构形态,由不同的课程组成。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就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大纲,并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因此,要摆脱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自由度比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并且课程内容在专注于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道德伦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