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的认知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的认知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人们概念体系的产物,是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英语人体部位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通过身体的感知逐步了解世界的过程,是有理有据的,本文通过上述三种认知机制对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进行分析,揭示人体部位词习语的认知性理据。

关键词: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规约常识

English Body-related Idiom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Abstract: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lieves that the idioms are the products of our conceptual system, and are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onymy and conventional knowledge. English body-related idioms reflect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by using body parts in English countries. The paper analyses idioms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body-related idioms.

Key words:English body-related idioms;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onymy;

conventional knowledge

1、引言

英语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生动的词汇。英语习语被认为是英语词汇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流行范围广,语言表述地道、深切,不仅反映英语的特点,而且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体现了浓厚的民族色彩。由于习语构成的精练短小,表达的幽默风趣,现代英语中习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国内外许多学者(Nattinger,2000;Ellis,2003;彭庆华,2007;訾韦力,2009)认为,英语习语学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体部位词相关的英语习语产生于英语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反映英语民族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理解这类习语有助于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全面掌握和准确地运用英语。

1.1 习语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语言形式,折射出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张振华,2007:1),包括成语、谚语、典故、格言和俗语等。习语具有长期的习用性、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整体性三个基本特征,其运用能使语言交流起到简练、形象、幽默、生动和富有哲理的效果(汪榕培,2000)。传统的语言学基于客观主义哲学观,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而认知语言学则基于体验哲学,认为语言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客观的现实世界和人的主观加工机制密切相关。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通过身体的感知逐步了解世界的过程,具有大量的系统概念理据,是可以理解的。

1.2 认知语言学观点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新兴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研究认为,人类在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的同时构建了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语言就是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折射”,认知是源自身体经验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现实―认知―语言,即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范畴、概念以及语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的表达、运用和理解,而语言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内在的认知体制,是有理有据的。习语是人们概念体系的产物,习语的意义并不是任意附加的,而是来源于人们的自身经验和概念范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Johnson(Lakoff&Johnson,1980)认为习语至少是在三种认知机制上产生的,即是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其内涵和认知机制有助于语言学习。近年来,“心”、“脸”、“头”、“眼”词语的认知研究(齐振海, 2003,2004,2007;程东岳,2007;任凤梅,2010;魏梅,2008),与服饰相关的习语研究(訾韦力,2009)拓宽了对英语人体部位词语的认知理解,却缺少对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认知理据的分析。本文试图通过上述三种认知机制对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进行分析,揭示人体部位词习语的认知性理据。

2、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的认知解读

英语语言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留着习语这一语言现象。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通过人体部位词的使用反映了人们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传递着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等社会文化。

2.1 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与概念隐喻

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思想家们认为,隐喻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文体的魅力与特色,具有美学和修辞学的特征。早于1689年洛克在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从认知角度提出了类似于概念隐喻的观点,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密切关注隐喻与认知的紧密关系。隐喻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机制。概念隐喻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一组映射或对应,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概念映射,其映射方式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Lakoff&Johnson,1980)。始源域往往是我们熟悉的、已知的或具体的,目标域通常是我们不熟悉的、未知的或抽象的。这一映射放映了人类认识的基本途径:从具体到抽象。概念隐喻是由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所共有的相似特征引起的联想而产生的, 目的是以已知喻未知,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人类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最常见和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在不太了解外界事物的时候,人类只能通过自己身体的结构特点去认识世界。人体部位词习语中的概念隐喻是人们把对人体部位这一较熟知的具体事物的认识同似乎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以此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如例1:

(1) Keep your hair on! (to keep calm,冷静点!别发火)

“Keep your hair on!” 直译为“让头发保持原样”,可实际意为(冷静点!别发火),为什么直译义和实际意之间不一致呢?此习语中hair和being calm表面上毫无联系,分属不同的义域,但人们在看到一个人的头发很服帖地附在头上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认识即头发被打理得很柔顺,同时联想到这个人处于一种平静的心态中。反之,如果看到一个人头发向上竖起,会认为这个人不修边幅,联想到其心情激动或潦倒,隐喻运用两者的相似性,实现了从始源域(hair)到目标域(to keep calm,冷静点!别发火)的映射, 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对应关系,即相似性“头发的服帖是冷静”,也就是“Keep your hair on!”中隐含了一个隐喻概念THE HAIR ON THE HEAD IS BEING CALM。其联想思维揭示了用基于身体体验之上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和判断获得抽象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以下是它们之间的认识对应关系:

起点:头发打理得柔顺的影响是很服帖地附在头上,头发蓬乱,于是头发向上竖起,杂乱无章。目标:激动、冲动的影响是容易发火,头发竖起、蓬乱,整个人心情狂躁。

以上的例子表明了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Johnson,1980:3-5)。”人体部位是具体的,而情感是抽象的、模糊的感觉,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难以表达的感情,人们常运用隐喻表达喜悦、生气、悲伤和悔恨等各种情感。英语语言中同一个人体部位词能构成许多习语,这些习语中具有“容器”、“上-下”、“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隐喻概念,这些概念不断地在我们的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并在抽象领域与具体领域之间起一种连接作用,请看由“ear”构成的习语:

(2)to pin one’s ears back(打击、击败),to play by ear(随机应变), to prick up one’s ears(侧耳倾听),to tickle the ears(奉承、讨好),隐喻概念是THE EAR IS AN OBJECT。

(3) a word in the ear(私房话), to come to our ears(被我们知道),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耳边风),a flea in sb’s ear(话中带刺),隐喻概念是EAR IS A CONTAINER。

2.2 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与概念转喻、规约常识

概念转喻也是构成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转喻由相同经验领域或概念结构内的映射构成(Lakoff&Turner,1989:103-104),其源概念和目标概念是通过接近关系(部分-整体,整体-部分)连接起来的实体的认知对等,其基本功能是表示指称或指代关系,也就是用一个突显事物指代另一事物。转喻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常常用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或形象化,并使之所描述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英语中许多习语都属于转喻的范畴。如:

(4)The boss laughed in Lucy’s face because of the spelling mistake.

“laughed in Lucy’s face”直译为“嘲笑Lucy的脸”,实际喻为“当面嘲笑Lucy本人”。此句运用了身体部位与整个身体或人之间这种典型的部分-整体关系,由其中的“because of the spelling mistake”暗示的语境和情景“Lucy made the spelling mistake”是我们所认可的。因为“because of the spelling mistake”包含了“make the mistake”的施事主体的想法,所以为face和person之间的部分-整体联系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映射域。由于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比较突显的层面,在面对人时特别关注对方的脸,而不是头、手或其他部位,因此用face这一概念指代施事主体似乎是很自然的。英语习语中通常用同一个人体部位词来替代各种事物,如由“blood”构成的习语,“blood”被用来指代person,anger,和feelings:

(5)half blood(混血儿),young blood (青年人),fresh blood(新生力量),bring in new blood(雇佣新人),转喻概念是BLOOD STANDS FOR A PERSON。

(6)to act in hot blood(愤怒地行动), to draw blood(惹人生气), to get one’s blood up(激怒、触怒),to make sb’s blood boil(使某人勃然大怒),转喻概念是BLOOD STANDS FOR ANGER。

(7)in cold blood(冷淡地), to make sb’s blood run cold(使某人极度害怕) ,out of one’s blood(忘怀、驱除),sweat blood(忧心忡忡),转喻概念是BLOOD STANDS FOR FEELINGS。

作为英语习语的生成机制,除了概念隐喻和转喻外,还需要规约常识的共同参与。规约常识是指一定文化群体所拥有的一定概念域的共有知识和信息。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对同一事物的共有知识如大小、用途和功能等,这些知识构成认识和推理的基础。借助这些共有知识分析推导习语意义可以理解人类更多的经验和体验,更好地理解习语内涵。例如人们对人体背部“back”的功能非常熟悉,基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产生了与“back”有关的诸多习语。如果一个人身体不适,不能动弹就只有“to be one’s back”(卧病在床);走路时跟在某人身后就只能看到起背部,因此“at the back of somebody”就是“支持某人;跟随某人”;如果“to back the wrong horse”(判断失误;支持失败者),最终马仰人翻,误入歧途;偷偷地背着他人做不允许的事情或不希望被他人发现,只好“behind one’s back”(背地里;未经他人许可);“to break one’s back”(拼命努力;竭尽全力)地做事,会把腰累弯了,背也驼了;一个人感到不开心或必须担当责任,会犹如大石压身,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自己的背扛起来了,于是有了“to carry the world on one’s back”(忧心忡忡;责任重大)的表达; 想要刺杀某人绝不会正面交锋,只有采取从背部下手“to stab the back”(背后中伤;暗箭伤人)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当不愿意理睬他人是,会很自然地转过背去,即“to turn one’s back on somebody”(不理睬某人;避开某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习语的生成往往是多种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to catch one’s ear”中“catch”指“抓住某一物体”,隐喻概念是THE EAR IS AN OBJECT,那么ear在源域中指一个运动的实体,可是在靶域中ear代表听者的注意力,属于转喻用法。

3、结语

以上关于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的认知性理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认知思维的相互作用,人类基于身体经验在积极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这种认知的过程和结果最终以语言的形式被体现,因此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是在三种认知机制即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意义是可以分析和理解的。而且在对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的认知探讨中会看到英语民族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了解其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拓展有关英语民族语言特色和文化特征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James R. Nattinger.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 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3] 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訾韦力.与服饰相关英语习语的认知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9,(4):23-26.

[5] 张振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8] 齐振海. 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德对比研究[J]. 外语研究,2003,(3).

[9] 齐振海,覃修桂.“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外语研究,2004,(6).

[10] 齐振海,王义娜.“心”词语的认知框架[J].外语学刊,2007,(1):61-66.

[11] 程东岳.“脸”的隐喻与转喻―基于“脸”的汉英语料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151-153.

[12] 任凤梅.“头”的隐喻性及其认知解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147-151.

[13] 魏梅.英汉身体部位词的常规隐喻探究―以“脸”、“眼”为例[J].伊利师范学院学报,2008(4):83-86.

[14] Lakoff,G.& M.Turner, 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