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提高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以及前景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提高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以及前景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主体性课堂教学;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倡导反思性课堂教学;有效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应主张回归生活;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发展性;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56-02

在21世纪,在新课程改革的这个大背景下,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生存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并上升为情感。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可以改变种种教学低效、无效、单纯成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避免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打转,为我国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创造有利先机。

重视和加强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于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换言之,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

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期待教师角色的相应转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回应。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符合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生物学科一直是自然科学中的重点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的认识存在诸多偏颇,认为生物学是一门描述性的“软科学”,而物理、化学是“硬科学”[2]。生物学在高考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进入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但要使中学生物学获得长足发展,仍需一个较长的时间。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圆满达到生物学科教学预期的三维目标,是每一位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此外,传统的中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3],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知识为中心不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传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探究;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传统的中学还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缺失了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使得生物科学这门本来与学生本人及其生活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学科丧失了其本体意义,最终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4]。从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故对这些现状进行反思,研究提高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对策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更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规则去大胆的实践 。

这些困难和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教,有效地学,有效地教学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因此,研究中学生物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目前虽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多,但针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并非很多,并且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的谈观点,提建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切入,再上升到理论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结论,为中学生物学教育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同时,和同在一线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共勉,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主体性课堂教学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5],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室引导下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要是课程和教材)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等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角色是随着身份的变换而变换的。如面对观众我是演员,面对演员我是观众;面对老师我是学生,面对学生我是老师……面对家庭,面对社会,面对人生,角色支配着人的生活,角色决定着说话的角度。学习者也有多重身份,多重角色,有时会是读者,有时会是听众,有时会是研究者,有时会是实践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机的让学生成为各种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发展其主体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取得共识。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要求,主体性教学将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突出强调这些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并应该在今后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也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二、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

关于发展性课堂教学[6],美国著名教师桑德拉 ?瑞夫和朱莉?海姆伯格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家长和学校为了学生的共同利益而密切合作、相互尊重、彼此支持,那么学生就会乐意到学校读书;如果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富有意义且与自身密切相关,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知道他们已经达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高水平,那么他们就会取得成功并获得一种自我满意感;如果教师针对每个孩子独特的感官特征而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习;如果学生和教师互相尊重对方的多样性和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彼此尊重对方;如果学生喜欢学习,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考试之外的其他评价方式展示自己所学的东西,那么他们每个人都会表现的很好。基于这些特征的一个课堂,就是完美的课堂或者近乎完美的课堂----即发展性课堂。这是一种由父母、教师、管理者以及学生本身多方共同承担责任的理想模式的教育,但其中教师在设计方案和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虽然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本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我们课堂教学发展的一个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