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蔡广斌 当水墨遇到影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蔡广斌 当水墨遇到影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90年代初,蔡广斌便开始了对水墨创新的探索。在其近些年的当代水墨创作中,艺术家透过对社会现实及群体行为的关注,呈现、剖析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个人心理状态。在反映他们焦虑、迷茫、孤独的同时,艺术家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蔡广斌以颠覆传统的方式隐去笔踪,注重墨的表现。其艺术形式更是紧随观念,以“影像水墨”的独特呈现方式实现了二者的互补,从而准确地传达出其对个人心理的表述。

关注个人心理

I ART: 你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最初是如何开始水墨创新的探索的?

蔡广斌: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水墨创新的探索,确切的说,从1989年底就已经开始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了。作为铺垫,在大学期间,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考虑的都是水墨“现代性”的问题。因为当时没有“当代”这个概念,大家谈的都是“现代”。谈“当代”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了。

I ART: 在你看来,对当代水墨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蔡广斌:界定当代水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观念和个人意识,它们必须和当代现实、当代文化及个人心理这三方面吻合。在这个前提下,艺术形式本身一定要和艺术观念协调,也就是说,艺术形式必须要很到位地把艺术观念体现出来。

I ART: 你通过艺术所关注的问题通常是哪类?

蔡广斌:就目前的作品来说,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比如,随着社会发展,个人心理和生活方式完全连接在一起。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即便没有构成个人生活的全部,也差不多占据了个人生活的大部分吧。就个人心理体验、心理释放,或者心理欲望来说,每个人每天都在考虑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也会左右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这包括为人处世、思考,以及情感,这些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从艺术本身来说,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就当代水墨这一领域而言,我觉得除了材料本身,也应该考虑这些问题。在这方面,我本人很主动地去实践。

I ART: 和20世纪90年代时的作品相比,“窗”系列是否标志着你对个体存在关注的开始?

蔡广斌:20世纪90年代,我的作品和政治、文化、社会现实有直接联系。那个时候调侃的心态比较多。2000年之后,整个社会的心态也发生变化了。200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建设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时候我发现,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的城市化进程是非常扼杀人性的。到处都是灰色的楼房,这些楼房由无数扇罗列在一起的窗子组成,里面住着人,但窗子和窗子之间有一种隔阂。我当时画“窗”系列的时候,主要表现的是一个城市的建构形态,以及人和人之间在心理上、精神上的一种隔阂。“窗”系列之后的作品所关心的问题就更前进一步了。

I ART: 你的近作“自拍”、“他拍”系列,将目光聚焦于当代人利用手机拍摄这一现象,是什么促使你将此现象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加以表现?

蔡广斌:近一年多,我的题材又有发展,我发现手机自拍、他拍的作用可以和现代人的生活联系密切。比如,当我们使用微信时,手机相机的应用就十分有指向了。你想给别人透露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时,你想诉说自己心理的一个变化,甚至一种个人化的私密性时,都想拍点图片,然后把它发出去,这些都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于是,我利用影像水墨的形式表现目前自己关心的题材及艺术观念—自拍及他拍的行为。这种行为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它可以把我们今天的很多问题呈现出来。

I ART: 在表现私密性,或者说个体心理意识的同时,“自拍”、“他拍”是否已经透过对个体的关注,延展至对社会性问题的探讨?

蔡广斌:以前当我们探索一种社会行为,也就是集体行为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在谈当代现实,但是今天当我们谈个人心理化的时候,比如手机自拍、他拍这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实际上大家都在做这个事情,所以这种行为又成为了社会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从集体到个人,那么今天我们考虑问题是从个人开始,然后再回到集体。也就是说,行为方式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人人都关注自己的内心,这就又变成了一个社会行为。

I ART: 不难发现,“年轻人”一直是你艺术创作中关注和表现的一个焦点,请谈谈这其中的原因。

蔡广斌:我现在是个中年人,我上大学是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潮、政治思潮、文化艺术思潮都是非常活跃的,而我则作为一个很年轻的状态体会其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变化仍然是一场接着一场,这二三十年也没有停下来。我发现参与这些思潮的主体往往都比较年轻化,大概多在20岁到40岁左右,他们在社会行为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比较明确,这里面也伴随着一些身体行为。而五六十岁的人,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更成熟一些,会更多地思考一些其它问题,所以我觉得直接参加社会活动的往往是这些年轻化的人群,因此在我的作品中也更多地尽可能地表现他们。比如,当我在创作影像水墨作品“自拍”、“他拍”系列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微信群里年轻的朋友占到百分之八十,虽然也有50岁以上的参与者,但相对要少很多。

I ART: 你在创作中似乎十分倾向突出对人物皮肤质感的表现,请谈谈这其中的原因。

蔡广斌:谢谢!这正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我发现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一种心理上的安慰。通过被抚摸,婴儿会停止哭泣。当一个少年被抚摸头发的时候,他在心理上也会产生变化,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到了成年之后,这种被抚摸的情感需要就更加强烈。而当年老之后,即将离世的时候,被紧握的双手也会带给他极强的心理安慰。这种现象很有意思,而且我发现皮肤很情感化,比如当心情愉悦时,皮肤是一种形态,当受到惊吓时,皮肤又是另一种形态。温暖、寒冷都会使皮肤呈现不同的形态。当我将一个形象或肢体放大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水墨的肌理把它表现出来。当然,这不仅需要艺术家仔细去做,也同样需要观者仔细去看,需要一形式契合观念。

I ART: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评论家指出“窗”系列之后的作品“不见笔踪”,注重墨的表现,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蔡广斌:墨本身可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墨可以做得非常个人心理化,以前我们看墨的时候想到的是一些传统的方式,比如墨色的变化,当你换一个角度,将个人精神完全投入进去的时候,墨发生变化了,促使你将其做得更加丰富。比如当我创作《旧去》这60件作品的时候,人物头像、肢体有40几件,其中的墨大体都是灰色,但实际每一幅的墨都不一样,因为在画之前都有一个具体的图片,根据这个形象我会产生一些想法,这是受我精神控制的,精神进而又控制水墨本身的发挥,比如在墨中加多少水、空气挥发的时间有多久,都要很小心地去处理。当一幅画快完成的时候,你会发现画面的墨色和肌理都会呈现不同的感觉,这带给每个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传统水墨中墨的变化在宋代梁楷的时候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是梁楷的方式除了一个文人精神指向之外,更多的是从画面本身的艺术形式上发生变化。我个人对墨的运用,除了传统本身这些行为之外,更多的是从个人化的一种意象方式出发,墨会带给你精神上的意化。从墨本身来说,它可以很宽泛,可以很厚实,也可以和人的精神发生碰撞,所以我觉得墨在中国传统水墨当代性扩展方面的作用和历史性还远远没有结束,我想将来还会延伸很多年。

I ART: 除了独立的水墨形式作品之外,在“东滩”、“陈海公路”、“江湾”等系列中,你的作品出现了将水墨与影像并置的呈现方式,采用这种呈现方式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蔡广斌:从2008年开始,我将水墨和影像联系起来。传统水墨在表达上不是很直接,可能更多的是艺术形式本身,而艺术观念的体现并不强烈。我喜欢黑白灰之间的关系,它和传统水墨的浓淡关系是相似的。这种颜色的感觉、浓淡变化,和影像有很大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在艺术形式的心理意识上有很多相似。进而我发现,笔墨本身,特别是墨的变化可以做得很细腻。从前,传统绘画也好,水墨画也好,在墨色变化的细腻性方面,我觉得做得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从影像艺术中吸收了不少经验,这种形式在有些关于影像和图片的处理方面是非常细腻、非常到位的,而且能够把问题说得更加清楚。我觉得水墨材料完全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甚至把二者结合起来以后,水墨本身的一些变化还可以超越影像。此外,我在探索这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发现,影像水墨细腻的表达、深刻的变化和我想表达的概念十分吻合。我觉得这种吻合就是个人心理化的一种表述。个人心理是非常精细的、复杂的,甚至是非常私密的地方,其中有很多问题是难以言表的,而利用影像水墨的方式不但能够表达得很细腻,而且能够把这一层神秘的成份表现出来。所以,我一直坚持这一形式的探索。

I ART: 在这种呈现形式中,水墨与影像各自承担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蔡广斌:影像和水墨是一种非常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在艺术观念上,其次是在艺术形式上。当我去上海崇明岛东滩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很自然的形态,当我看到夜色下的空间时,它对我的情绪有很强的控制。与此同时,我也想到了我的作品,表现人的形象和肢体的作品。人的形象和肢体是完全精神化的内容,我会感觉到这种空间和我的作品之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联系。这种联系没有办法说得十分清楚,但正因为如此,更显出它的重要性。当用水墨本身来表现的时候,比如我画肢体、形象、肌肤的时候,你考虑的是形象带给你的表情,或者说是作品本身、墨带给你的一个心理变化。当一个影像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空间一下子扩展了,这会使你的精神发生变化,你所考虑的问题可能更多了。所以,无论从艺术形式也好,还是从艺术观念也好,影像和水墨都是一种互补,这种互补关系很有意思。

“他拍”系列中的《旧去》由60件作品组成,第一次展示这件大作品是在上海美术馆的一面墙壁上。当时展出了这套作品中的30多件,都是水墨头像和肢体,没有影像作品。今年在北京宋庄贵点艺术空间展出的时候,我在这件作品里加入了影像。无论是观者,还是我个人,都觉得这里面的空间扩展了很多。这就好比,在一栋房子里,墙壁会将空间阻塞,当在墙上开几个窗口后,空间一下子就被延伸了。这种延伸在个人心理方面,以及作品题材扩展方面的作用很大。

I ART: 请谈谈在你的创作中水墨的不可替代性。

蔡广斌:水墨肯定是不可替代的。我本身的出发点就是用当代水墨材料来表现我的艺术观念,而且水墨本身的文化属性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延伸过来的,以前可能觉得中国画走不下去了,但后来通过对宣纸材料的研究,发现材料本身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包括它的当代意义。因为当你的观念和做法发生变化时,材料本身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和你的想法呼应之后,会发现非常吻合。与此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延伸。在创作中,我保持一个水墨本身的底线,即水墨传统韵味的底线,以及墨色变化、肌理变化的底线。在表现上,我更多采用一种很当代性的个人方式。

I ART: 在现今的创作中是否还存在着传统对你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蔡广斌:中国当代艺术在90年代做得很好,过了20年我们会发现,除了表现社会形态、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心理之外,中国本身的文化在哪里?这个时候肯定要回看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所以传统不能完全扔掉。当代水墨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显得很有意义。就像西方后现代主义和西方今天的艺术,我们会发现很多都和西方的传统发生关系。当代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主义艺术完全是反传统,当代艺术不是反传统,而是把传统拿过来,和社会思潮、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化的东西结合起来,把今天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应该这样。传统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

I ART: 除了传统,还有哪些因素对你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

蔡广斌:80年代的时候,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哲学、包括心理学特别感兴趣,这些都对我产生过影响。相较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对我的影响可能更大。到2008年之后,对传统文化考虑得更多一点。此外,人的情感问题也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而今天的社会行为,以及内心的东西对我影响最大,甚至超过其它。

I ART: 接下来在艺术方面有哪些计划?

蔡广斌:六月已经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自拍-他拍—蔡广斌水墨艺术展》,刚刚受邀参加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展览,马上将在杭州天仁合艺艺术中心会举办个展《拍!—2013蔡广斌当代水墨展》,之后年底将参加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再肖像》当代艺术展。在创作方面,主要把“自拍”题材进一步深化,将当下中国社会很有意思的这一行为画得更加清澈、清透。除“自拍”题材之外,下半年还计划以影像水墨创作方式做一批有关空间题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