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思维时态”入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性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思维时态”入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性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同一件事或人物,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构成了历史思维的三时态。高中阶段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维时态 历史思维能力 实践性认识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所谓“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力。①教育部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中学历史学习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出历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其本质却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运用思维能力,寻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历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素质。因此,高中历史课堂的思维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一、关注高中生的思维特征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可以经过训练达到的,教师要在对历史知识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主阵地是: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然而,不是任何教学都能发展思维的,只有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历史教学中,要将历史认识同一般意义上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注重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克服随意性,减少盲目性,才具有引导学生沿着历史学科思维的轨道一步步向前迈进的可能性。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思维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在辩证思维发展的同时,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他们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并且喜欢怀疑和争论。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常常反复地思考,看看论据足不足,有没有缺陷。一旦他们认为是有理的、有据的,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

2.创造性思维逐步形成。高中生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上他们的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力,较少旧观念和保守思想,常常提出一些大胆的设想、新的见解和方法,在思维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成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实进行有创见的思索。

3.思维的有序性进一步发展。高中生可以将已有的知识按照新的规则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以组成新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起来,解决新的问题。所以高中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广阔、更富有创造力。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这要求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飞跃时期的需要,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给予合适的教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

二、从“思维时态”入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对同一件事或人物,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态:第一时态是同时代人的看法,可称为共时态思维;第二时态是后来人的看法,可称之谓昔时态思维;第三时态是现代人的看法,可称之谓即时态思维”。②把握了这样的特征,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从而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1.共时态思维。“研究历史,就得钻到史书所写的历史时代中去,当一次古人,要摆脱自我,抹掉岁月的积尘,跨越时代的鸿沟,在冥冥中与古人交心”。③在讲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北宋的一名普通民众,你是否支持变法?为什么?假如你是当北宋的统治阶层(守旧地主、宋神宗),你又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并很快“神入”历史,把自己当成那个时代的人物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扮演“民众”角色的同学主要从王安石变法对百姓有力的措施中入手,选择支持的态度;而同为统治阶层,扮演守旧地主的同学选择“坚决反对”的态度;扮演宋神宗的同学则表示自己很“为难”。

教师设计诸如角色扮演之类的学生课堂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为何要设计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这些都是要重点思考的,而绝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而从表面上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上述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你站在不同的立场,结论不尽相同。这样就可以升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2.昔时态思维。昔时态思维指后来人(不包括现代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经历时距很长的历史问题,不同时距中对它的看法也会有变化和差别。昔时态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二有变异性和多样性。这种从思维过程中去认识思维的方法,能丰富我们思想的内蕴,提高认识的能力。不同时代条件、不同观念和价值标准中做出的评论,可以从侧面或反面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同样在讲授上一课中,我校一位历史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在当时就有不少争议,近千年来褒贬皆有,可谓从地下到天上。因为对变法运动的不同评价对王安石的评论亦有天渊之别。

第一,几种不同时期主要观点介绍

①南宋至晚清,基本否定是主流。王安石变法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诸项新法“聚敛害民”“剥民兴利”。只有部分新法措施有不同程度的肯定,如科举改革、保甲法、保马法、免役法。王安石成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

②20世纪前半叶,梁启超为其彻底翻案,肯定性评价成为主流观点。《王荆公》: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所得税之法正同”,“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当今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当今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王安石好像“在千年前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