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仞究竟有多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仞究竟有多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愚公移山》里有一句话:“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一仞究竟是多长呢?对此,有注解说:“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然而历代的尺长度不一,这里所说的“七尺或八尺”是指哪个朝代的尺呢?注释对此并无明确说明,因此,一仞究竟是多长,还是让人捉摸不准。

仞的长度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七尺、八尺和五尺六寸、四尺等说法。其中,“四尺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礼记・祭义》云:“筑宫仞有三尺。”若按一仞为四尺的说法,“仞有三尺”应是七尺,这高度仅及人的肩膀,哪里会有矮得让人头也抬不起来的宫室呢!再看《考工记・匠人》:“深八尺谓之洫(xǔ)”,“深二仞谓之浍(kuài)。”若一仞为四尺,则二仞为八尺。如此说来,洫和浍还有什么区别呢?

清代学者程瑶田力主“七尺说”。他认为:“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按照此说,只能得出寻为八尺、仞为七尺的结论,然而事实上不管是寻还是仞,均有七尺、八尺二说并存,这又当作何解释呢?

顾炎武则主张“八尺说”。其理由如下:“《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书》:‘为山九仞。’孔《传》:‘八尺曰仞。’……仞与寻同,故知八尺曰仞。”(《日知录》卷三十二)顾炎武这一结论是以“伸臂一寻,八尺”为大前提的,然而一寻并非仅有八尺一说,此外尚有七尺、六尺等说法。这一结论的前提既非为大家所公认,则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难以为大家所公认了。

至于“五尺六寸说”则仅见于应劭,孤说无据,不足为凭。

那么,一仞究竟是多长呢?

人们最早度量长短是以身体的某些部位作为标准的,正如《说文・尺部》所说:“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一仞是指成人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而人有高矮之分,则其两臂亦有长短之别,故知仞只是一个约略的长度单位,有如今天的“庹”(tuǒ,今民间以五尺为一庹)。我们说“这根绳子有三庹长”,仅表示其长度大约为一丈五尺而已。

清人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中的说法较为可信。他认为:“许君所用周尺也,故主八尺之说。郑君所有汉尺也,故主七尺之说。”若以一周尺合19.91厘米计算,八尺应为159.28厘米。东汉时一尺折合23.04厘米,七尺则应为161.28厘米。二者的长度均与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160厘米左右相合。

由此可见,作为古代长度单位的仞,是指成人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亦即160厘米左右,约合周时的八尺,东汉时的七尺,今天的五尺。

【附录】

古代诗歌中也经常出现“仞”这一度量单位,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