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音韵学的角度看丁零的历史演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音韵学的角度看丁零的历史演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丁零是我国西域历史上重要草原游牧民族,最早是北狄的后裔。也称高车丁零,又称丁令。后世又逐渐演变成敕勒、铁勒,曾在西域建立强大的政权,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丁零一族的历史演变在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探究丁零的演变,解释丁零在后世的历史中记载的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丁零;音韵学;历史演变

丁零是我国西域历史上重要草原游牧民族,也称高车丁零,曾经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丁零在我国古代的西域史研究中往往事涉很多历史问题,而且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见解,比如西迁之后被西方人称为Avares,应该是副伏罗的音译,但后世有些研究者却误翻译为柔然。[1]

一、魏晋以前时期

丁零又称为高车丁零,或简称为高车,《魏书・高车传》中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杜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2]因为他们制作的车子“车轮高大,辐数至多”[3]所以又被称为高车。

历史上所谓的白狄、赤狄等都是中原人北狄分支的不同称谓,未必是自称,这些北狄既不会骑马,也不会驾车,与中原地区作战时有“彼徒我车”[4]的记载。从以上史料的记载来看,丁零是北狄的一支,直接从赤狄这一部分演化而来。“狄”又作“狄历”,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即“dil”,或“til”,发音与“丁零”、“丁令”都很接近。 [5]也在间接上证明了丁零一族确实来自北狄。

在春秋、战国时期,狄曾一度活跃于我国北方,并逐渐分化为几个部族,这些部族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据《左传》记载晋文公“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6]晋公子重耳出亡,曾得到狄人的帮助,说明当时狄人曾与华夏错居。到了秦统一全国,筑万里长城,狄人被阻挡到长城以北。到了至汉朝的时候,狄已正式改译为丁零或丁令。

两汉时期,中央王朝对四周的少数民族称为东胡、北狄、西戎、南蛮。后来因为隶属于东胡的匈奴强大起来,逐渐控制了北方。北狄的后裔丁零被驱赶到更远的地方。根据音韵学的角度来看,“东胡”即tongruz(通古斯),这一部落操满洲通古斯语,因此,匈奴也被称为东胡。北狄“操突厥语”。虽然在这一时期受到匈奴族的奴役,但是他们还经常反抗,在史书中记载,“(本始)三年,丁令乘弱攻其北”[7];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势衰,“丁令比三岁入盗匈奴,杀略人民数千,驱马畜去”[8]在《后汉书》中记载:“时北虏(匈奴)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9]。匈奴后来在各方的联合攻击下衰落,并开始西迁。

在两汉时期,丁零开始出现分化,其中比较主要的是北支与西支,在这两支丁零之中,北丁零是其中的主支。西丁零主要分布于剑河流域,主要是在李陵任右校王时期迁入的,而后同当地的呼揭联姻,诞生了一个新族体―坚昆,“坚昆”又称为“鬲昆”,因为在上古汉语复辅音中,“坚”和“鬲”的汉代读音近似,“坚”字当时并不以“j-”开头,而是以“g-”为声母,“坚昆”的汉代读音应为genkun,而“鬲昆”则应为glkun。“坚昆”后来在原蒙古语中又被读成Qirghun,即为唐代的黯戛斯、辽代额辖戛斯和元代的吉里吉思,这个部族还是当今柯尔克孜族(Khirghiz)和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的远祖。[10]

二、南北朝时期

到了南北朝时期,“丁零”突然消失,在后世的史书中开始以“铁勒”之名来记载,相当于突厥语“Trk”[11]。实际上,铁勒、丁令、丁零这三个词属于同音异字,指的也是同一民族。但是在这个时期,铁勒部族的分布却非常广,从漠北一直延伸到西海。《北史・铁勒传》记载“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12]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丁零――铁勒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西迁行动,因为当时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和柔然族都强盛起来,丁零――铁勒部族受到二者的打击,于是被迫西迁。《魏书・高车传》记载高车(高车丁零)“徙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部落强大……每径盗于魏。魏道武袭之,大破其诸部。”[13]后来又经过柔然的打击,被迫成为柔然帝国的附庸。

随着丁零――铁勒的西迁,东部的高车旧族衰落,西部高车的形成与日益壮大,成为当时丁零一族的主力。后来柔然帝国奉行与北魏全面对抗的政策,但是多次失利。于是,在大和十一年(487年),高车首领阿伏至罗、穷奇脱离柔然,正式建国。《魏书・高车传》记载,“大和十一年,豆仑犯主,阿伏至罗等固谏不从,怒率所部之众西叛,至前部西北,自立为王。国人号之曰:‘侯偻匐勒’,犹魏言大天子也,穷奇号‘侯倍’,犹魏言储主也。”[14] 实际上史书中这样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倍”与“匐勒”都是实厥语“bag”的音译,即伯克,而“侯倍”应乃突厥语(伟大)的音译,则应该翻译成大国王和副王。[15]

在中原王朝的记载中,这个王朝被称为高车,在西方则被翻译成“Avares”王朝。[16]后来高车王朝一度挫败了柔然的多次进攻,并且陆续征服了西域龟兹、高昌等重要的国家。但是高车王朝的这种强盛并没有持续很久,自阿伏至罗、跋利延、弥俄突、伊甸、越居、比适,其传承六君。在兴和中年间(539~542年)终于被柔然打败,国亡。

三、南北朝以后

南北朝以后,关于高车和丁零的记载逐渐消失,但是在西方的史料中区出现了一个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Avares,又作Abares,今人将又翻译为阿哇尔。[17]另外在学术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高车是回纥族的祖先,这一记载见于“回纥,某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为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18]。

结论:

丁零一词最早是由“狄”,“狄历”的发音“dil”或“til”演化而来,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在两汉时期。因为他们擅长制作高大的车子,又被中原王朝称之为“高车”,或者高车丁零。后来因为匈奴的打击,丁零一族被迫北迁,分裂为北支和西支,北支仍然被称作丁零,而西支因为与当地部落杂居,诞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坚昆”(genkun)。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丁零西迁,分布范围很广,在这个时期又被称作“铁勒(Trk)”和“敕勒”。在大和十一年(487年),高车首领阿伏至罗、穷奇正式建国,被称为Avares王朝或者被称为高车王朝。后来因为柔然过于强大,终于被消灭。

我们在西域史的学习中,要多从音韵学角度上探寻历史的发展演变,探求这些少数民族前后相续的历史联系,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中的内在逻辑。

注释:

[1]薛宗正,高车与西域[J].财贸经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第99页。

[2]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3](北齐)魏收:《魏书・高车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4]北齐)魏收:《魏书・高车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5]牛汝辰:关于西域地名、族名的汉译对音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一期。

[6]刘利译注:《左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4页。

[7](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8]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9]范晔:后汉书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10]薛宗正,高车与西域[J].财贸经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第99页。

[11]薛宗正,高车与西域[J].财贸经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第99页。

[12]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4页。

[13](北齐)魏收:《魏书・高车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14](北齐)魏收:《魏书・高车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15]牛汝辰:关于西域地名、族名的汉译对音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一期。

[16]刘迎胜:《古代中原与内陆亚洲地区的语言交往》,《学术集林》1990年第7期。

[17]薛宗正,高车与西域[J].财贸经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第99页。

[18]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2页。

参考文献:

[1]薛宗正,高车与西域[J].财贸经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

[2]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北齐)魏收:《魏书・高车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4]刘利译注:《左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

[5](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6]牛汝辰:关于西域地名、族名的汉译对音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一期。

[7]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8] 范晔:后汉书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9]刘迎胜:《古代中原与内陆亚洲地区的语言交往》,《学术集林》,199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