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贷休眠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贷休眠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贷骤然收缩,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银行在“亢奋”后的理性回归,不过投放冲动并未绝迹

在经历了上半年火山爆发式的信贷投放之后,中国在7月进入流动性“休眠期”。

央行8月11日的公告显示,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环比降幅高达77%,较之2008年同期的3818亿元,也下降了259亿元。

信贷大幅缩量虽然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信贷骤然收缩,并未见宏观调整转向的强力推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银行在“亢奋”后的理性回归,即反思上半年的“以量补价”策略,盘整现有的存量贷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投放冲动并未就此绝迹,业界预期,9月不排除会出现一个小高潮。

8月12日,沪深股指遭重挫,跌幅均超过4%。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信贷收缩已成大势所趋,成为本次A股调整的诱因;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分析形势后,“铁了心在出货”。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在与房地产企业的接触中发现,目前地产商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明显比上半年大,“侧面反映出信贷实际正在收缩。”

7月休整

“四大行”的单月信贷数据越发变得敏感。占到银行业贷款半壁江山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向中央政府表明心迹,在支持经济复苏上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又需要给予投资者信心,证明自己在控制信贷风险、保证市场占有率、取得盈利方面行之有效。

《财经》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四大商业银行7月的新增贷款迥异,中行约800亿元,建行550亿元,工行330亿元,农行负增长约30亿元。这一数字较6月环比回落明显。6月,中行、农行新增贷款就分别高达1700亿元,工行和建行则都在六百亿元的水平。

这种出于理性的自发调整有其积极意义。有资深银行人士称,这将使得更多的贷款实至名归,进入实体经济;而未来的票据融资也有望回归本来面目。

如何盘活贷款存量,已成为各家银行下半年需着手解决的现实命题。一些受访的大型银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工行和建行都将立足于控制总量,将防范风险和调整结构相结合。以工行为例,上半年贷款新增8255亿元,如果要将全年贷款新增量控制在万亿元左右,就需要票据置换、盘活贷款存量等,都将为银行防范风险、灵活地掌握投放节奏,提供腾挪空间。7月间,整个银行业的票据融资突降1982亿元。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结构,还出现了一大显著的新特点:当月居民贷款增加2365亿元,占比达66.5%,较上半年大幅提高。而在今年1月至6月的7.37万亿元新增贷款中,居民贷款仅占14%。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个人贷款大涨主要拜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所赐。但随着楼市价格重回2007年的顶部区域,个贷在数月内将回落,不大可能成为未来贷款持续投放的主要动力。

冲动犹在

8月7日晚间,华夏银行在同业中率先2009年半年报,其中一项说明银行账面的现金流状况的流动性指标引发业界关注。

该行上半年每股现金流量净额为-13.44元。业界就此认为,华夏银行因为贷款过猛而导致流动性紧张。该行上半年新增贷款704.34亿元,增长19.81%。

经《财经》记者多方了解,在经历了上半年的贷款竞相冲高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已经消耗了不少“弹药”,手头渐紧。

一家股份制银行高管直言,除了财大气粗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银行都有点囊中羞涩。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一是存贷比上升。

监管部门初步统计,上半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将下降到11%以下。

6月末,华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只有10.36%。按照相关规定,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限为10%,已触手可及。与此同时,银行以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难度逐渐加大,因而中小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资本硬约束。13日晚间,招行率先公告称,该行拟通过配股筹资150亿元至190亿元。包括中行在内的部分股份制银行也都有意通过再融资,以补充核心资本。

流动性的另一约束,来自下半年存款增长的不确定性。前述高管坦承,上半年存款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贷转存,随着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的增加,新增贷款投放的减少,以及资本市场等直接投资渠道的调整,下半年存款增长的可持续性渐渐存疑。一些银行的存贷比已经逼近监管红线,因而下半年的贷款投放能力也会遭遇挑战。

高善文表示,不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的确会趋紧,不过,由于这些银行手头大都持有一些二级准备,比如政府债券,短期央行票据等,这些资源虽然流动性略差,但必要时仍可以变现,以支持银行的贷款投放。

“现在各家大银行都在努力地卖贷款。”一位大型商业银行人士坦言。银行腾挪贷款的常规途径是,通过银团贷款,将一部分存量分销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银团贷款发起人,会收取一部分费用。

规模宏大的“四大行”大多没有这样的流动性问题。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高层表示,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的提升,都不会影响这些银行的放贷能力,关键是银行的放贷意愿和自身的战略选择,即不是“能不能”,而是“放不放”。

“现有的存量项目对贷款的有效需求相对有限。企业大都已经储备了‘冬粮’。”一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表示,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是银行放贷的最主要动力,在缺少好项目的情况下,银行逐渐趋于谨慎。

不过,投放冲动犹在。“当前欧美经济似乎都有见底回暖的迹象,如果业界对明年经济的整体预期向好的话,也不排除银行冒险冲一冲的可能。”有银行家表示。

业界普遍预期,考虑到贷款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连贯性,2009年全年信贷投放可能突破10万亿元,下半年仍至少有2.6万亿元左右的新增贷款出笼。

在正常年份,11月和12月的贷款基本是零增长,因为此时投放要增加成本,而当期收益却十分有限,所以,市场预期,下半年主要贷款增量的释放将会集中在10月之前;加之9月是季末,不排除会出现一个小高潮。摩根大通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舜认为,9月新增五六千亿元不是问题。更乐观的预测指向了上万亿元。

“大家希望在货币政策真正大逆转之前,调整结构,完成战略部署,备足‘粮饷’。”一位国有商业银行高层对《财经》记者说。

微调意味

7月中旬,监管部门在银行业的内部会议上,表达了对上半年贷款投放过速带来风险的忧虑,要求银行把握好贷款投放节奏、控制信贷风险。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地方政府背景的贷款激增令人担忧,因为一旦公共债务过度,将会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引发系统性风险。

当月下旬,几家大行的高管接到了央行官员的“私人电话”,劝诫不要出现月末信贷冲高的现象。

来自监管当局的“窗口指导”可谓苦口婆心,既担心风险激增,又不希望过度调整大起大落。

任由天量信贷无限制膨胀的后果众所周知。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称,当新增贷款数量带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超过40%时,超过15%的恶性通货膨胀将会来临,虽然会有时滞。中国上半年M2的增速超过了30%。在历史上,各国央行最大的敌人就是恶性通胀。不过时下,这一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将继续让位给“保增长”这一现实要求。

7月初,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在坚持2008年11月以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的同时,提出下一阶段,将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

一位央行人士把“市场化手段”的目的解释为,上半年央行没有采取任何流动性限定措施,下半年,央行开始采取一些市场化操作,比如采取了诸如发行一年期央票这类深度冻结流动性的工具,回收一些流动性。

短短一个月,一年期央票利率从1.5022%升至1.7605%。多家研究机构预测,如果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越过一年期定存利率2.25%的上限,则可能倒逼央行加息。不过,加息之举不符合央行既定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在银行7月选择适度“休养生息”之时,近一个月来一直颇显“突出”的央行“市场化手段”,也开始“阶段性企稳”。在近日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央票发行和国债正回购的利率升幅有所缩窄。

交行研究部亦报告认为,三季度是关键时期,如果经济快速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确认、推动物价上升的因素明显增多、资产价格上升过快,今年底或明年初存在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性。

基于以往货币政策由“松”到“紧”的渐进调整经验,初期小幅调高准备金率和利率是主要手段,随后将视经济形势变化来决定是否采取总量控制等进一步手段。

对于是否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稍逊于基准利率的工具,一名央行相关司局官员告诉《财经》记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属于“市场化手段”。有银行资金部门人士预期,重启三年期、五年期央票以更深度冻结流动性的可能性相对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