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代书法“大字”概念流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代书法“大字”概念流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宋代的米芾曾说“古真无大字明矣”。大字的发展上迄汉魏下至明清,宋代属于大字的探索期,技法并不完备。书法意义上的大字字径在唐代不过五寸左右,宋代又有所发展,但字径也不过六七寸而已,直到明末才真正有了突破。

【关键词】米芾 古真无大字 字径

米芾《海岳名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①薛稷所题“慧普寺”,杜甫以为“蛟龙岌相缠”,米芾却认为“笔笔如蒸饼”,对同一件作品杜、米二人认识截然相反。其中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那就是宋代以前(包括宋代)“无大字”。

关于大字和小字的问题宋人论述最多,苏轼曾言:“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②黄庭坚也曾对大字小字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诗叙》作为“小字”是“宽绰而有余”的代表,而先秦古器、蝌蚪文字,如《瘞鹤铭》《中兴颂》《峄山刻石》等,作为“大字”,堪称“结密而无间”的典范③。《瘞鹤铭》的字径不过五寸左右,这也就是宋人对大字概念的基本认识。米芾曾说:“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④米芾认为 “大字如小字者”,还没有人做到过。米芾本人也只言“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⑤,并没有说自己能“作大字如小字”,就米芾的个性看,这绝不会是出于自谦的缘故。那么“大字”究竟难在何处,以至于让这位称雄一世的米芾也未敢轻言呢?沃兴华说得简洁:“米芾书风追求跌宕奇险,不会去考虑大字写得像小字一样,没有想过自然不会有发现,只能说是‘未之见也’。”⑥这显然是忽视了大字在米芾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米芾眼里什么算是大字呢?米芾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人们作“大字”的情景:“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⑦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当时大字式微的境况。

对宋人而言,大字是一个棘手的新课题。对此,明代的王世贞有精辟的见解:“‘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偏至之语,大须意会,不可典要。”⑧可谓确论。苏轼所处的时代使得他不可能对作大字有什么经验之谈,这是时代使然,本无复杂可言。米芾自以为是擅书大字的,他说:“(做大字)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⑨由于时代所限,米芾对大字的笔法并没有太准确的认识,他难以摆脱对小字的依赖,故其大字作品线条紧致内敛,锋芒毕露,俨然与其“无刻意做作”的宣言相左。从米芾的这段记载中我们还可以得知另外一个信息,即当时已经流行榜书(大字)了,但米芾对其很不屑,说“自有识者”,这样说多少有些自我标榜的意味。米芾在笔法上崇尚晋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字笔法是相悖的,他一方面批评怀素“时代压之,不能高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况呢?同时,宋代书写条件的改变造就了这位醉心于晋贤的宋代书家不得不用大量“提按”来追模他所向往的“古法”,所以邱振中说他“过度提按所产生的对比,有时也惹人生厌”⑩。北宋不具备产生竖式作品的笔法条件,这是宋代书家面临的共同尴尬。米芾用小字笔法作大字,所以其大字作品如《砚山铭》等就会出现种种“问题”,以至于有《砚山铭》真伪之争?,范曾称其为“市井恶札”?。在大字的探索阶段,我们要注意不能用小字标准去衡量大字作品,尤其是这种衡量落在北宋时期的书家身上就更为不妥。

古人素有题壁的爱好,为此侯开嘉专门写了篇文章。?汉末魏晋时期就有师宜官题壁书法故事的记载“大则一字径丈”?,按汉代一尺等于23.1厘米,字径一丈,也就是说师宜官的题壁书法单字直径可以达到2米以上,可谓擘窠大字的代表了。但这种书法带有极大的表演和娱乐性质,因此能用来“酬酒直”,并未形成成熟的技法体系。魏明帝时也有“以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之,使就榜书之”的记载?,因为韦诞所题榜署“离地25丈”,因此可以推断所题为“大字”范畴。侯开嘉说:“龙跃天门、游天戏海这类宏大的境界,到底适合在题壁书法中表现,还是适合在尺度书法中表现呢?答案应该是前者。”?侯开嘉的判断显然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去推测古人对于“大字”概念的认知,其实古代题壁书法字径未必有多大,如甘肃省陇南成县大云寺至今保留着一处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的《李叔政题壁》书法,字径不过1.5—4厘米,不知侯开嘉又作何感想。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书字径均约一寸,中唐时颜真卿字径较大,也多为两寸上下,颜体中被称为是“擘窠大书”的《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字径也不过三寸。?到了宋代,随着制笔工艺的改进,使得字径进一步增长有了可能,但由于大字在历史上技法空白,书写像后来明清时期的“大字”作品仍然面临着挑战。南宋周密曾说:“癸巳十一月十一夜,赵小山孟林以四川绢幛一幅来观,乃高宗大字书《古柏行》,字大五寸。”?这应该是宋代典型的大字了,虽然宋高宗晚年也有“至作尺余大字,肆笔皆成,每不介意” ?的记载,但这种“大字”在当时非主流却是事实。

关于大字,有人把它的成熟归因于造纸工艺的提高,其实这是很不成熟的猜测。唐人已经开始普遍用拼接纸张的方法来弥补造纸工艺的不足了,如怀素的《自叙帖》、孙过庭的《书谱》及张旭的《古诗四帖》等,都长达数米。到了五代、宋季,造纸工艺提高,有了“长二丈阔一丈”的纸张(《四库全书·文房四谱》),宋人苏易简甚至谈到有“五十尺”长的巨幅纸张。这当然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问题在于既然接纸可以弥补造纸工艺的不足,唐宋人为何依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横式作品作为他们的主流作品幅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长久以来“二王”小字体系的盛行和历史积淀给唐宋书家带来了思想枷锁。大字技法的长期空白如果说起初还主要是由于书写工具所限的话,那么到了后来,尤其是到了宋代,就主要是源自于思维的固化。题壁形式既然在史上备受青睐,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大字书法在宋代也是有市场需求的,米芾大字作品(如《虹县诗》等)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但是,如前面所述,米、黄等人尚未掌握成熟的大字书写经验,米芾说“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其实是对当时大字式微境况的准确定位。

大字的成熟在明代中晚期,其根本标志就是大字笔法的成熟,与之相伴的是竖式作品的兴盛和成熟。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大字作品的视觉效果恰与竖式作品的审美要求相合,视觉因素无疑是催生大字作品的一大诱因,尤其是随着明代高堂雄阔式建筑的发展,大字书法成为主流的时代环境最终得以确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宋人的前期耕耘,宋人的大字书法往往会被我们错误地理解,以为宋人可以作径丈大字,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注:本文受到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支持,项目编号:2012CXS011)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⑦⑨⒂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360,315,354,361,360,361,361—362,45.

⑥沃兴华.米芾书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

⑧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150.

⑩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6.

?王乃栋.米芾研山铭真伪略说//中国书画分类鉴定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30.

?范曾.尘埃洗尽辨媸妍——米芾研山铭辨伪[J].中国书画,2003(3):8.

??侯开嘉.题壁书法兴废史述[J].书法研究,1996(6):56—67.

?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65.

?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一)[M].(清)三长物斋丛书本.

?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M].(清)粤雅堂丛书本.

?赵构.翰墨志[M].(明)百川海本.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