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怎一个“别”字了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一个“别”字了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无论是“文”的叙事,还是“诗”的借景抒情,作者均以“送别”为主线。整篇课文,作者对诗歌的阐释巧妙地融于对诗歌产生情境的复原和叙写,无论是绘景、写人,还是叙事、抒情均能扣住诗意。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以情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别意”,这也是一篇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交流,塑造学生崇高人格的好教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教材。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堂上书声琅琅,用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自由愉快地畅游文本,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作为补充部分的送别诗,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阅读的积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古诗的悠远流长。在本课教学中,确立“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积累,有的已经会背诵这首古诗。对于课文“文包诗”的形式也已经有过接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方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课例为第2课时。

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已有的学习经验,这篇课文可以紧扣“别”字,运用“自主阅读、品读感悟,升华情感”的教学方法,由“景”即“情”,由“情”到“诗”, 感情层层递进,理解渐渐深入。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套

板书设计:

李白 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之广陵

别!

不忍分别 依依惜别 目送作别 吟诗留别

教学过程:

一、 描述画面,回顾三月美丽景象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师分别追问:谁在黄鹤楼送别?送别谁?送谁去哪里?

分别板书:李白 孟浩然 之广陵

师:暮春三月的长江边,黄鹤楼旁的景色的确迷人。(课件)看看图画,读读词语,闭眼想想,你一定可以看到美丽的画面。

师:多美的暮春三月呀!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吧!

(课件)指名读,读出文段的美

师:如果你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干什么?

(生畅谈)

二、 主题交流,再现离别真实场景

学习第2小节――“不忍分别”

师:这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也来到这儿。他们登上了黄鹤楼。(课件)

(指名读第2节内容)

师:再读读了这段话,对比你在旅游时的心情,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有意不去”“藏在心底”等交流体会

(换字理解“藏”字妙用)

(师相机板书:不忍分别)

学习第3小节――“依依惜别”

师: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

引读(课件)

师: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倾吐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朗读(敬仰孟浩然)理解“敬仰”

师: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品、诗篇)

师:我们知道,李白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那么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白如此敬仰呢?

师:先来说说他誉满天下的诗篇。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

(课件)

师:孟浩然满腹的诗篇,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而孟浩然的人品更是让李白敬仰。你了解孟浩然的人品吗?

(生交流对孟浩然的了解)

师:李白的爱好也在山水之间,一生与孟浩然有着很多相像的地方。所以,他们是一对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的好兄弟。李白就有一首诗,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

(课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誉满天下的诗篇的孟浩然,有着高洁的人品的孟浩然,怎么能不让李白敬仰呢?

(再读,读出敬仰之情)

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的仅仅是李白的敬仰之情吗?还有什么?

(生再次自读体会)

(相机板书:依依惜别)

(再读,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师: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也很赏识李白的年轻与才情,欣赏李白的豪迈与潇洒。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对自己的好兄弟说道――

(课件)

(指名读,说说读时的语气处理)

(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说出孟浩然在此处引用的目的)

师:你就是那伤感离别的李白,你认为班级里谁是孟浩然呢?

(两生分角色朗读)

(同桌练习表演朗读,展示朗读)

学习第4小节――“目送作别”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还是登上了离别的帆船。

(课件)

师:理解“伫立”“凝视”

(课件)师旁白:他的目光仍久久地凝视着故人远去的方向,目送着友人的离别。(板书:目送作别)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课件)他想看到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在想些什么?

师:而此时的孟浩然呢?他又在白帆船上干什么呢?

(生谈孟浩然在白帆船上的情况)

学习第5小节――“吟诗留别”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离别也许意味着就再也不能相见,又有多少离别因此而成了永别。李白想到了这些,想到很可能从此之后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己孟浩然了。他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把自己满腔的离别之情吟诵了出来。(板书:吟诗留别)――(课件)

(练习朗读,展示朗读,齐读古诗)

师总结: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一别,怎一个“别”字了得!(板书:别!)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次离别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一别”;直至今日,我们在话别的时候,也经常吟诵起这首离别诗,它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三、 布置作业,畅想离别升华情感

虽然孟浩然带着李白对他的无限思念走了,他一定不清楚李白在黄鹤楼旁伫立凝望的情景,也不一定知道李白还为他吟诵了一首离别诗。那么,就请你代替李白给孟浩然写封信,在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与关心。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紧扣“别”这个字,沿着情感的纬线,朗读的经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意。

1. 紧扣“别”字设计教案

深入研读课文不难发现,李白与孟浩然的离别经过了“不忍分别”“依依惜别”“目送作别”“吟诗留别”的过程。教学设计时,我就紧扣“别”这一主线设计教案,在具体涉及某离别过程时再铺陈开来教学。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课文第3小节“依依惜别”上,把全文的高潮设计在了第4、5小节“目送作别”“吟诗留别”上。

2. 围绕“情”字展开教学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之所以那么地感动人,直至千年流传,他们之间深厚的朋友情谊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学时,我尽可能做到以情传情,以情激情,试图一次次走进李白与孟浩然的内心世界,切身感受离别的痛楚与不舍的情谊。

3. 抓住“读”字落实过程

默读带来更多思考,让人变得深刻;朗读再现朋友深情,让人充满激情。整节课堂,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或自由读书,思考品悟;或个别朗读,促进理解;或角色朗读,再现场景;或齐声朗诵,推波助澜……踏踏实实地落实着读书的任务,做到了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师生在一次次朗读中跟文本拉近了距离,跟诗人拉近了距离。

当然,在感悟诗文的魅力以至于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方面,这节课做得还不够,期待在以后的类似的课堂上能有所改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