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母语迁移研究分析及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母语迁移研究分析及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对近17年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上有关母语迁移现象研究的114篇文献采取量化的方法进行统计,整理归类。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迁移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母语迁移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母语迁移现象研究17年来呈总体上升趋势;研究内容涉及宽泛,但不够深入;实证研究数量多于非材料研究,但仍需加强;研究对象以大学本科生为主体;迁移表现形式侧重于负迁移。最后,并预测我国母语迁移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母语迁移 定量研究 思辨性研究

一、引言

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语言迁移研究的虽然是跨语言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母语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正向迁移: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2)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2003)。

语言迁移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我国学者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研究,由于起步晚,理论探究和实践都不及国外。为了使国内学者对母语迁移更为关注,对1994年以来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母语迁移研究的文章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我国母语迁移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思考,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以“迁移”为主题词,对CNKI中24种外语类和语言类1994―2010年的期刊进行检索,得到114篇论文。所选用期刊均为外语类或语言类核心期刊,文章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基本能反映国内母语迁移研究的情况。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迁移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母语迁移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思考。

1.国内研究现状总述和分析。

1994年以来,我国母语迁移研究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2004年以后,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图1)。发展过程虽有曲折,但趋势呈明显上升势态。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9年,论文数量逐年上升,但均未超过10篇,说明母语迁移开始引起学界重视,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00―2003年,文章数量明显超过起步阶段,但是发展极不稳定,2000年和2002年每年发表文章10篇,而2001年和2003年分别反为2篇和4篇。我国母语迁移研究在这四年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属于曲折前进阶段。2004年以后,稳健发展,每年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涉及语法、词汇、语用、教学、写作、文化、语音、翻译、阅读,以及语言迁移总述和二语习得概述方面,而且集中在语法、语言迁移总述、词汇和语用。教学、写作、文化、语音和二语习得概述次之,较少的为翻译和阅读方面的迁移。有关语言迁移总述和二语习得概述的文章多是理论的引进与介绍,占文章总数的21%,紧随其后的是在各个语言层面、文化和语用方面的研究。

3.研究方法。

采用高一虹(1999)对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将文章分为四类,分别为:量化研究、质化研究、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以及非材料研究。非材料研究所占比例最大,量化研究最少。非材料研究的数量在1999―2005年达到了顶峰,之后2006年骤然下降,2007、2008年虽有所回升,但是数量并未超过前几年,而且2009年未曾出现。质化研究1997年开始出现,直到2004年其发展都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2005年以后,才有快速而迅猛的发展。1998年首次出现量化研究,之后2002年有三篇,2003年无此类文章,2004年起每年各有一篇,之后呈现出相当稳定的发展态势。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到2000年才开始出现,2000―2005年总共只有4篇,而2001、2003、2005没有。直到2006年,混合研究的文章才以迅猛的势头发展,仅2006年就有4篇,2007年5篇。

从研究方法的发展来看,说明我国此领域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而且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这与高一虹在《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中得出的结论一致。

4.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大学本科生的有16篇,占29%;具体语法10篇,占18%;研究对象为理论的文章有9篇,占16%;混合研究对象的文章占14%;研究对象为语料库的文章占10%。综合来看,这五种研究对象的文章占87%,中小学生、硕博士和留学生3种研究对象的文章只有7篇,占13%(图2)。

5.迁移表现形式。

研究负迁移的文章占22%,正迁移占7%,正负迁移相结合占13%,没有明确区分正负迁移的文章最多,占58%。除了没有区分正负迁移的研究,负迁移研究最多,主要原因是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母语负迁移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间,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唐承贤,2003)。负迁移对二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其研究,能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存在问题及思考

我国母语迁移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不容否认,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敢于正视,正确认识,才能及早解决,有更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对应的建议如下。

1.起步晚。

与国外相比,我国母语迁移研究起步晚了40多年。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整体水平落后,但是作为国内的新兴研究领域,有活力,发展快,以后取得更多成果的潜力大。

2.研究内容宽泛,却不够深入。

研究内容虽涉及全面,但只是简单描述和解释,宽泛却不深入,并且鲜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或学习中。而且对翻译和阅读中迁移的研究较少,但根据我们自身的学习体会,在这两方面母语的影响更甚,所以翻译和阅读中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潜力很大。希望引起学者的关注,以后能出现更多的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并且能把研究成果真正运用到教学和学习中去。

3.实证研究仍需加强。

单从实证研究方面来讲,研究方法能与国际水平相齐,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文章中非材料研究所占比例最大,所以仍需要加强实证研究,尤其是质化研究,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

4.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应该包含不同层次的二语学习者,但没有包括高职高专学生及幼儿园儿童。针对本科生的研究最多,对中小学生、硕博士和留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处于欠缺状态,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以后有学者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以完善本领域的研究,使其更具全面性和代表性,对母语迁移现象有更透彻的认识,对其本质有更深刻的把握。同时,针对语料库进行的研究不多,语料库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善于利用更好地研究母语迁移,而且近年来,我国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迅速发展,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文秋芳、王立非,2004)。

5.过度强调负迁移。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母语负迁移是导致二语学习过程出现错误的原因,只要对母语负迁移进行研究,就能更好地促进二语学习,但是,正迁移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唐承贤,2003),所以,正迁移与负迁移在学语的地位上来讲是相当的,应该加强对正迁移的研究,使其与负迁移研究共同发展,而不能过度强调负迁移。

四、结语

我国母语迁移研究17年来,有很大的发展。虽然与国际相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由于起步晚,这个差距允许存在。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实证研究的增多,研究对象的全面,所研究迁移形式的不断协调,存在问题与不足会越来越少,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亦会逐渐消失,我国母语迁移研究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戴炜栋,陈莉萍.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1-5.

[2]高一虹,李莉春,吕.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3]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58-64.

[4]彭曼君,沈迎辉.国内母语迁移现象研究综述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5]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37-42.

[6]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18-25.

(通讯作者:李丽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