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连市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连市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改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供给不匹配是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分别进行调查,了解双方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基于此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需大学生自身,高校,市场等多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48-02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以及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逐年增多,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劳动力所面临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就业能力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以往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既有助于我们了解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一致性,又可以在基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

关于就业能力早在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就已提出“可雇佣力”的概念,即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后来,范德海登(VanderHeijden)从个人行为的角度分析,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2004年,美国学者富盖特(Fugate)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重新定义,认为就业能力是识别工作机会及获得工作的能力,由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与人力资本三个维度构成,拓展了就业能力研究的范围。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就业能力,即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并综合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从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和增加自身价值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并不仅仅是指大学生为实现就业所具备的某种技能和能力,而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所需要掌握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评价是大学生据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参照标准。为了准确地探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状况,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研究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以大连市用人单位为对象,调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状况;第二部分则是以大连市高校大学生为对象,调查高校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包括纸质版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时间从2013年11月19日开始至2014年1月20日结束,其中针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以纸质版问卷进行,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01份,剔出无效问卷11份,剩余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75%,其中国企收回有效问卷3份,占总体的3.3%,事业单位收回有效问卷33份,占总体的36.7%,民企收回有效问卷25份,占总体的27.8%,其他类型用人单位收回有效问卷29份,占总体的32.2%;而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主要以纸质版问卷和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系统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6份,其中有效问卷473份,有效率为94.6%,并且在473名被试者中,男生204名,占总体的43.12%,女生269名,占总体的56.88%,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有298名,占总体的63%,来自211及985院校的学生有175名,占总体的37%。

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共有15个题项,分别从不同角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及评价;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包含20个题项,调查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其所在学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是如何认知的。问卷设计完成后首先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根据反馈进行了修改,形成最终正式的调查问卷。

(二)调查结果统计

1.基于用人单位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结果

在所有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全部用人单位在近三年来都招聘过应届毕业生。关于就业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五种就业能力分别是:应变能力占62.4%,社会交往能力占58.7%,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占53.8%,合作协调能力占49.3%,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能力占45.2%;而用人单位认为其招聘到的大学生最缺乏的就业能力分别为: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占53.4%,应变能力占42.1%,领会上级意图、执行方案能力占37.8%,合作协调能力占33.7%,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能力占27.9%。

2.基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结果

在这部分调查中,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在调查过程中控制被调查对象的专业和学校。关于毕业后的打算,20.09%的被调查者选择读研,54.48%的被调查者选择就业,8.04%的被调查者选择出国留学,而余下17.39%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由此可见,就业仍然是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关于就业能力,所有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最具竞争力的五种就业能力依次为:个人品质良好占65.22%,团队合作能力强47.83%,综合能力强43.48%,专业成绩优秀34.78%,人际交往能力强32.45%;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最缺乏的五种就业能力依次为:学校声望高占65.22%,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占56.52%,社会实践经验丰富52.17%,人际交往能力强34.43%,合作协调能力30.58%;而被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五种就业能力依次为: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52.17%,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占50.17%,学历及学习能力强占39.13%,团队合作能力强占38.38%,人际交往能力强占34.78%。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最具竞争力的就业能力,却不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二者之间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另外,根据调查结果,65.8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学校不能有效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只有34.18%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学校较能有效地培养自身就业能力。

(三)调查结论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确实存在着用人需求,但其所招聘到的大学生并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且用人单位对招聘到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也并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就业能力和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存在不一致性,用人单位需要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并不完全具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矛盾。高等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

三、提高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对策

根据调查所反映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应该从大学生自身以及高等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探究其原因,并基于此寻求措施以促进大学生不断自我完善以及实现高校教育改革。

(一)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1.职业规划,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学习

根据调查结果,“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是用人单位尤为看重的就业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具备空缺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那么大学生就会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60分万岁”的思想致使知识积累少、技能不娴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大学生内在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在明确的职业规划下,确定人生奋斗方向、掌握职业信息,根据职业要求提高相应的就业能力。

2.谦虚友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调查,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就业能力之一。而如今的大学生多为家里独生子女,为人处世多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能恰当地待人接物而导致大学生无法在职场中生存也是常见的。因此,大学生应谦虚谨慎、与人为善,有意识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内外兼修,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知识、能力、心理和道德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发展个人品德、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高校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体,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领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改变和创新就业指导理念,建立完善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此外,高校还应加强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围绕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既有针对性又具全面性的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加强课程建设,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校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学校是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向学生传授所学专业中的核心理论和技能是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而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与专业挂钩的实践课程尤其重要。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理论知识相对丰富,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因此需要高校为学生开设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践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的社交能力、规划能力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与多样化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标准应以充分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为前提,并将面向市场作为培养高校学生的指导思想,以确保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和协作,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逐步探索和尝试订单式的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为大学生建设好实习和就业基地。此外,学校也应注重校风和学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人文教育,从而培育出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受到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御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评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

[2]李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探索,2012(10).

[3]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

[4]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