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呼唤“艺术院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呼唤“艺术院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这些影院都能够参考百老汇影院的做法,《钢的琴》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据说,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个别影院重新将《钢的琴》排上场次。该片原本可获更好票房,但在所谓“大片”压境下,影院只好舍弃“口碑”而优先关照“大片”。对电影院来说,在商言商,无可厚非。但像《钢的琴》这样被业内交口称赞的影片遭遇的尴尬的窘况中,并非个案。

这让我想起另一部同类影片《生命树》――比《钢的琴》要沉闷得多。该片获得第64届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在香港,发行商组织观众与影评人一起观看该片,然后由影评人与观众互动――上映该片的影院十分慷慨,每场拿出半个小时至40分钟时间给发行商搞这样的“导赏”活动。结果,该片上映两周,票房收入达220万港元(共9块银幕上映)。

香港影院老板难道不爱赚钱?当然不是。但香港影院商能够这样大方地安排场次和时间给发行商、观众和影评人做互动和交流活动,为的是共同培育电影文化市场。《生命树》在香港的遭遇要比《钢的琴》在内地的遭遇好得多。

这种现象再度引发人们呼唤内地能够出现“艺术片”院线。

笔者认为,仅从内地的“院线”概念或要求分析,“艺术院线”很难出现。因为,这是一条不会有人投资的院线。内地远未达到需要有这么一条满足于小众需求的院线,何况片源也不足。但是,京沪穗如果各有一家这样的影城,即在该影城中辟出一至两个放映厅专门上映此等小众电影则是有可能的。据说北京MOMA百老汇影院就是样做的。而MOMA百老汇的经验也是从香港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搬”过来的――油麻地百老汇有4个放映厅,基本上至少维持一个放映厅上映“小众电影”。这种模式即是由其余三个(或两个半)放映厅来“养”这个专映小众影片的映厅。很多时候,油麻地百老汇会安排某部“小众影片”在“大众电影”放映厅内上映一两场。故,该影院事实上有一个半的放映厅在排映“小众影片”。

笔者也很清楚,组建“艺术电影院线”目前在国内是行不通的,也不现实。但在所谓“主流”影城中参考香港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做法,则完全可行。倘如此,《钢的琴》便可以拥有较长的放映档期,细水长流地一直上映下去――香港过去曾有家影院这么做:一部《情书》独家上映,映期长达近半年;《抢钱家族》更夸张,映期长达一年多,票房超过2000万港币!笔者也曾与朋友一起以很低的价钱买了部日本电影《世纪末暑假》在该影院独家上映,映期也有六个星期,并赚了少许钱――北京、上海和广州符合这样条件的影院多得是。如果这些影院都能够参考百老汇影院的做法,《钢的琴》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只要不虚妄,而是脚踏实地认真去做,没有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