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代玉具剑饰欣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代玉具剑饰欣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秋战国至汉代流行在剑柄、剑鞘上嵌镶玉饰称为玉具剑。剑是当时诸侯、大夫必佩之物,以玉饰剑是表明身份、地位的产物。春秋、战国至汉代大量玉饰剑的出现,应说是与“古之君子必佩玉”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密切相关。

一件完整的玉具剑共有四部分,即首、镡、、。剑柄端饰称“首”,柄与剑身分界处称“镡”〔tan〕,即通称的“剑格”。剑鞘中部用以穿剑带之钮称“”,亦称“”。剑鞘末端的端饰称“”,亦称“”〔biao〕,它本来用铜制作,玉具剑则代之以玉。现介绍西安市考古出土及馆藏的一些玉具剑饰:

1. 战国・青白玉谷纹剑首

共两件,一件直径4.1厘米,厚1厘米;另一件直径5.7厘米,厚1.7厘米,1976年西安市未央区汉墓出土。

两件剑首均为圆饼状,剖面呈梯形。 剑首正面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外区边缘阴刻一周弦纹形成内外边廓。内区碾琢自由流畅的线刻勾云纹,中间有菱形网纹,其平面与剑首外缘齐平。外层采用减地法雕琢谷纹,每个突起谷纹的大小和尾线长短一致,刀法极为锋利。剑首背面中部凸起一圆台,周围为斜坡状。圆台中间有卯眼,用于插入剑柄。大的一件在卯眼外有三个穿孔斜向打入卯眼,用于插楔钉固定剑柄。

2. 汉・白玉镂空螭纹剑首

高6厘米,长8.3厘米,厚2.6厘米。1976年西安市未央区红旗机械厂出土。

剑首的底面平,有两圆孔为固定剑柄首用,须面及两侧面雕立体云里螭龙,其或回首攀腾,或曲体爬行,或云间飞跃,或静立云端,或驾云飞舞,另外还有形象不一的怪兽,活灵活现。其手法为立体雕、浮雕及镂空雕,通体流云翻滚,突出云中螭龙的形象。顶端的一只爬在云峰上,侧首俯视,眼目圆睁,口微张。其坚硬而有力的前爪蹬在云上,隆起的腿肌、浑圆的躯干、起伏的腹部似乎隐藏着一股无穷的力量,随时都可迸发出来。还有一螭龙翻云而过,头顶长须绞丝状,随云飘动,锐利尖爪紧紧抓住浮云,欲腾欲跃。其他的螭龙也是昂首怒目,作奔腾之势,似乎遇到了“对手”,准备前扑撕打,小怪兽躲藏到边际,畏惧螭龙,又怕掉出云外,回首下望紧抓云边。总体看,给人的印象是群螭闹天空的情节。螭群通体结构均为“S”形,具有曲线结构美,表现有节奏、有起伏的动态。以飘浮柔软云朵烘托螭龙,以对比夸张手法,体现欲要搏斗的场面。

3. 汉代白玉谷纹剑镡

长5.4厘米,宽2.7厘米,厚2.7厘米,1975年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汉墓出土。

剑镡呈山字形,上部尖凸,下部内凹。侧视为菱形,中部上下不对称镂空。上半部镂空为椭方形,供剑柄穿过;下半部镂空为菱形,以卡剑身肩部。镡面满饰谷纹。剑镡,俗称剑格,为剑身与剑柄间的饰玉。

4. 汉代青白玉螭龙纹

长6.3厘米,宽3厘米,厚1.4厘米,1972年西安市阿房宫乡出土。

俯视为长方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铲底浮雕一螭龙。螭龙腰身隐于云雾当中,回身置首于腰部上方,四肢的关节和分叉的尾部饰以弧线,背和周围以细阴线琢刻云纹,表现出螭龙在云雾中翻飞腾越的威猛之势。这种在螭龙身上琢刻细线的表现技法,是东汉螭龙的主要特点之一。

5. 汉代青白玉子母螭龙纹

长10.2厘米,宽2.5厘米,高2厘米。1983年西安市草滩乡张千户村出土。

俯视为长方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高浮雕一对母子螭,二者造型、姿态基本相同,侧首相望,作奔戏状。大小螭龙的口部均镂空,嘴角钻孔,眼珠略下垂,眉上竖而内勾,鼻梁有两道阴刻平行弧线,耳如哈巴狗下垂,尾部穿云而过。头、肩、胯、尾的上部磨平,边缘以“游丝毛雕”式细阴线勾勒。雕琢此的玉料局部有糖色,作者采用“俏色”的技法,使大螭龙的头、肩显现出糖皮,为活灵活现的子母螭龙锦上添花。

6. 汉代青白玉兽面云纹

长7.9厘米,宽2.1厘米,厚1.1厘米,1981年西安市灞桥区新祝公社北窑大队出土。

俯视为矩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纹饰采用压地隐起法雕琢。一端雕琢兽面,有双角大眼和口鼻。兽面的上部有沿轴线左右对称的二方连续式勾云纹,其间饰网纹或平行的折曲线,两侧边缘各一道阴线刻出边廓。另一端阴刻折曲几何纹,上下各一道阴线为界。两端和中部的纹饰看似独立,实为一完整的兽纹。一端的兽面为其首,轴线为背脊,云纹图案为身上的斑纹,另一端的几何纹是其尾部。

7. 汉代白玉螭纹 〔bi〕

高5.6厘米,上长5.2厘米,下长7.3厘米,厚2.6厘米,1983年西安市未央区红旗机械厂工地出土。

略呈梯形,剖面为长橄榄形。两面均浮雕螭纹。一面浅浮雕一云中螭龙,螭躯呈斜“Ω”形,云雾从腰间穿过。螭首上仰,眉上竖而内勾,眼珠略下垂,鼻梁有阴刻双弧线,短耳竖立,长鬃卷曲,由颈至尾一道阴线示背脊,肩胯饰卷云纹,尾呈绞丝形。螭龙周围铲地浮雕和阴刻数朵云纹,面一周边廓较厚。的另一面高浮雕一大一小两只螭龙,其形态与前述螭龙基本相同,体呈“S”形。两只螭龙共衔一条绶带,绶带从小螭龙身下的云雾中穿过,螭龙飞腾和绶带漂浮的动感十分强烈。这一面有三个角的近缘处有阴刻线,以示边廓。的上方有一卯眼,用于穿销与剑鞘头相接。

8. 清代白玉仔料螭龙鸟纹剑首

长4.8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2.6厘米,厚1.5厘米。

剑首呈梯形,上下边棱有三个扉牙,扉牙中部有一道槽。前后两面分别浮雕螭龙纹与凤鸟纹,四周以阴线刻出梯形边框。螭龙头部呈椭圆形,圆眼弯眉,耳下垂。胸部圆挺,身体较直,尾卷曲。前肢双双前伸,后肢一前一后。另一面的凤鸟采侧面站立姿,尖喙微勾,眼梢较长,长冠后抿,翅张尾翘,身上以卷云纹和折曲纹表示羽毛。此剑首上螭龙鸟纹均为仿秦汉同类纹饰雕琢,但从轮廓线条来看,在转折处尖锐,弯转处圆弧饱满,为典型的清代玉雕表现技法。

9. 清代白玉兽纹

长6.8厘米,宽2.5厘米,高1.3厘米。

俯视为矩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铲地浮雕两对一大一小的兽纹,大的在中间,小的在两端,两两追尾环绕。大小四只兽,均头大、身小,无四肢,身躯呈“U”形,周围有水波纹,似在水中回游嬉戏。两对兽纹造型相仿,略有区别。左边一对:大兽的头似侧面鸟首,椭圆眼,眼梢较长,尖喙;小兽头部略方,面、额、角呈三级台阶形。面部呈梯形,只有一对圆涡代表眼睛;额头平,与颈部等宽;两只“U”形角直竖。右边一对:大兽的头似侧面鸭首,圆眼,长嘴;小兽的形态与左边一只相仿,只是面部呈三角形。整个画面布局对称,动感十足,刀法硬朗明快,碾琢抛光精细,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统一。

10. 清代蛇纹石大理岩兽纹

长5.1厘米,宽4.2厘米,厚2厘米。

呈梯形,剖面为橄榄形,双面均饰兽面。兽面略方,大眼,上眼眶,眼梢伸出脸廓卷曲,眉毛方折近矩形,蒜头鼻,额头两侧、眉心、脸颊各有一阴起乳突,咬牙咧嘴露出牙齿,面目狰狞。兽面轮廓周围铲地碾平,压地雕琢的鼻子边缘以阴线勾勒轮廓,眼眶、嘴唇以偏刀斜削,突出了凶狠的眼神和张咧的嘴,从而强化了兽面的恐怖感。梯形的上方双面斜削,其顶边和梯形的两个斜边磨平。的下方的平面呈橄榄形,中间有一圆形卯眼,其两侧各有一斜向穿孔打入卯眼腰部,用以固定剑鞘头部的榫头。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