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速度背景下的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从不编《中国杂文精选》,我越来越陷入个人的写作,而缺乏对当今杂文总体状况的关注,因而越来越不能说出对现在杂文的看法。
毫无疑问,在杂文家、评论家、时评家等称谓中,我更加认可杂文家这一个。这样的自我认定,大概是不太合乎时尚的,但我希望以此保持一份写作的自觉,警告自己不要写得过于滑手。
我的写作一直不是呼喊,而是低语。低语,是我希望的写作态度。我的写作不是匕首,不是投枪,而是说着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声音不高,但我是坚定的,并且不断寻找着可能的方式,在不可言说处仍然说出一点什么。
我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普通人。今天,做一个合格公民,甚至都有许多要学习的东西,“知法懂法”、“市民公约”等等。按照这些要求,我甚至不能算一个完全合格的公民。但是,我想最基本的,我还是一个人。人有理性,也有不理性,有不懂的地方,有弱点,有不足,有考虑不周,有见解偏颇,总之,人是很不完美的。但不必摇头叹气,人是目的,人是主体,人是生活,哪怕有再多的毛病,人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
专家是专业意见的提供者,公共领域里的专家可能是完善建议的提供者,公民往往是高蹈自豪的主人翁,而人是复杂的。人的感受未必是符合公民立场的,人的想法未必是符合社会标准或国家利益的。人的局限性肯定是远远多于专家和公民的,但人仍然可以对公共领域的事情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感受,哪怕只是喊一声疼。
胡适是有公共精神的专家,梁启超是觉醒的公民,鲁迅是一个成了写作者的普通人。不断有人去比较他们到底谁优谁劣,我无从比较,就像我不能比较孟德斯鸠和雨果,不能比较潘恩和马克・吐温,不能比较哈贝马斯和君特・格拉斯。
我写杂文,不过是以个人身份,基于人的立场,说出对公共事务的看法。个人身份,这区别于组织或者团体;人的立场,这区别于专业人士,一定情况下也区别于公民;公共事务,这区别于对个人境遇或者个人心情的抒发。
我知道说的只是个人的看法,但我是在媒体上说出来的。媒体是一个扩音设备,借着这个设备,我的声音已被弄得足够大了,足以让很多人听到了。我担心,在文字上进一步地提高分贝,是否会成为一种声嘶力竭,于是我没有高声朗朗。在人声鼎沸的现场,高声说出话来,这不是一件我做得来的事情。对于我来说,降低音量会让自己安静一些,想得稍稍多一点,深一点;没有聚光灯打照,能够说得自如一点。这些都不是符合“抢占意见市场”的要义,好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也非我的追求。
我的写作已经很忙乱。这不是我愿意的,而只能说我在发表出来和不能发表出来之间,选择了让想法发表出来,于是服从了媒体“快说”的要求。我只能在“快说”的前提下,尽量说得让自己满意一点,尽量不让自己脸红一点。媒体的规则是“快”,一场“快说”的竞赛在媒体之间进行着。没有“快”就没有一切, “快”之后才有优和劣,这就是媒体的规律。这也是鲁迅、胡适或者梁启超为什么会在报纸或者杂志上写稿,而不是把稿子写了以后放起来直接结集出版,他们也处在媒体传播的规定性之中。而今天媒体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时代,所以速度成为更加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自己不要在速度竞赛之中变成“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写作操盘手,变成一个只有声音而没有内容的噪音制造者。我会提醒自己,哪怕在很快的节奏下,还是要写得沉着一点,舒展一点,精细一点,深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