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透视角色表演与角色外活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透视角色表演与角色外活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戈夫曼的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借拟剧理论研究微观互动,把社会行动划分为角色表演角色活动两种,并在角色表演中详细论述了着重建构过程的表演框架和着重建构类型的表演种类,有扩展性的相关概念使分析框架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微观走向宏观。

关键词:戈夫曼;角色表演;角色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83-02

一、“戏剧论”的产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以下简称《日》)作为戈夫曼的第一本社会学著作,于1956年出版,书中提出的一些核心的概念和框架,《日》书在研究对象上致力于微观社会现象,将社会学“角色”概念融入其中,并强调主动的角色扮演,戈夫曼成为符合互动论学派中强调互动而非符号的真正践行者。

在资料收集上,戈夫曼在设得兰岛进行实地研究,岛民对外扮演中产阶级角色的事例是戈夫曼的直接经验,戈夫曼间接经验的来源是英美、非英美中下层的案例。在资料分析上,戈夫曼将戏剧理论中的概念“表演”、“剧本”等融入社会学,他对众多的经验事实不断分析,并完善丰富分析框架。

二、角色表演

戈夫曼将“角色”同“规范”联系起来,认为“角色”是一种借之行动的规范。接着戈夫曼重点论述角色表演,个体要在互动中投射有效情景定义并使互动协调进行,个体需要控制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戈夫曼把表演定义为:在特定的场合特定表演者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参与者的所有互动行为。戈夫曼认为角色内活动就是角色表演,可以分为:表演框架和表演种类。表演框架包括表演剧本、表演主体和表演区域,表演种类主要有成功表演、补救表演。

(一)表演框架

表演剧本是表演框架的第一个重要元素,与社会结构联系紧密。戈夫曼认为表演剧本是表演主体在表演期间或其他场合可以呈现出的特定行为模式,是一种常规程序。角色是受制于客观的社会期望的个体行为模式,而剧本能代表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客观期望。戈夫曼引入表演剧本概念并承认规范意义上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的核心,但戈夫曼理论重点是微观的社会互动。

其次是表演主体。戈夫曼将表演主体从个体扩展到“剧班”,他把剧班定义为一群在表演常规程序中相互配合的个体。戈夫曼表演主体分为表演者和观众。他强调“互动是两个剧班之间的对话”,双方都在表演,他将“更积极促进互动或起到显著戏剧作用的剧班”称为表演剧班,剧班之外的便是观众。剧班以外的个体,戈夫曼称之为“局外人”。

最后一个重要元素是表演区域,它包括前台、后台区域和余留区域。剧班表演在前台进行,在那里能加强控制印象形成的事实;后台区域和前台相反,剧班通常会进行与表演有关、但与表演要形成的印象不一致的行为;余留区域指的就是所有除前后台区域外的地方,余留区域又叫作“外界”。在前台进行角色表演,后台是角色外活动区域,局外人在余留区域活动。

(二)表演种类

表演框架从表演剧本、表演主体和表演区域建立起对剧班间微观意义上互动的分析,而表演种类则从整体上把握表演活动,它依据印象是否有效形成,划分为成功表演和补救表演两大类:

成功表演可以分为三类:理想化表演、误导性表演和神秘化表演。

严格遵循社会准则或者符合社会客观期望的表演是理想化表演。这一类型的表演常见于日常生活,主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等对个体行动的客观要求。

误导性表演主要指向观众传达出和社会事实相背离的虚假印象的表演。但是在人际互动期间需要显示出非常理想化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表演者就需要进行误导性表演。首先表演者要隐瞒或者抛弃与社会规范不相一致的动机,最终的表演能体现社会的公认准则的动机。其次表演者在表演前要掩饰或纠正准备工作中的一些失误。第三,表演者经常要隐瞒某项活动成果的复杂、卑劣的创造过程,最终只向公众呈现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成果。第四,表演者背地里放弃部分容易掩盖的标准。最后,表演者通常会使观众以为表演者与他的关系是最为亲密的。戈夫曼认为理想化表演和误导性表演都需要以谨慎的态度来控制将会传达的印象。

靠一定的社会距离来引起观众产生敬畏情绪的表演是神秘化表演,在交往过程中,表演者与观众维持特定的社会距离,观众会因为没有办法了解表演者而心生敬畏。如在军队中,上下级严格的隔离引起下级对上级的敬畏。戈夫曼认为作为观众也总是经常以尊敬的方式、对表演者的完美呈现表示敬畏并与之合作配合。

角色表演要控制自己传达给他人的印象,它是靠投射有效情境定义而进行一种持续性互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大量可能导致表演崩溃的意外性因素,主要有:无意动作,即无意的举动呈现与表演者意图不一致的印象;不合时宜的闯入,即局外人偶然进入前后台或观众闯进后台;失礼(可以称为“出洋相”),而反之是“冒失”(比如对长久没有联系的失去亲人的朋友带去问候);当众吵闹(如“撕破脸皮”)。针对这些意外性因素,为了表演能够顺利进行,戈夫曼提出了防卫性和保护性措施。

防卫性补救表演包括戏剧忠实、戏剧素养和戏剧缜密三条措施:戏剧忠实是指通过定期更换观众,来维持剧班内部高度团结,防止剧班与观众联系过分亲密;戏剧素养是指剧班成员需要具备专业素养,使自身呈现出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但是又必须避免入戏太深,达不到预期的表演效果。戏剧缜密则指选择有素质且忠诚的剧班成员和不会带来很多麻烦的观众,这是一种为使表演顺利进行的预先筹谋。

保护性补救表演:首先是离开自己未受邀请的领域,比如观众离开后台,局外人离开前后台,或者局外人在进入前后台时采取不关心态度;其次是观众给予适当的反馈,如对表演者给予恰当的关心;表演者出现疏忽时,观众给予善意的体谅。

三、角色外活动

第五章戈夫曼详细论述了角色外的其他社会事实。“剧班的表演没有把剧班所有的社会经历都表现出来,剧班表演并不是他们所有的社会现实”,但是由于他是从“角色”出发的,角色外活动仍与表演相关,角色外活动主要是在后台区域传达那些与角色内活动意图相背离的讯息。角色外活动主要分为缺席对待、剧班共谋、上演闲谈和再合作行为等四类。

缺席对待是指当剧班成员在后台时表演者的活动,包括有暗中贬损、暗中抬高。一般为了维持剧班内部的高度团结,主要是对观众的暗中贬损。

剧班共谋指的是剧班成员在角色之外的互动中,通过暗号来传达让观众意识不到的、又不属于表演意图的相关举动。

上演闲谈是在表演前或表演后,且观众不在场时剧班成员对表演方面问题的讨论。如“分析可用前台带来的利弊;探讨观众可能的规模和性质”。

再合作的行为是指剧班相互间入侵对方角色,这是一种临时非正式的现象,主要包括围绕、超越以及离开剧班之间界限的活动,像非正式地发牢骚、谨慎地表示出不满。

四、反思

戈夫曼将戏剧理论的相关概念引入符号互动论,但是他没有停留于此,从《日》书中可以看到:首先是从静态框架走向动态框架的可扩展性,观众是表演主体,“戏剧互动”的观点也非常接近现实生活的日常互动。第二是从微观应用走向宏观应用的可扩展性,角色表演的“表演剧本”与宏观结构和社会分工联系起来,角色外活动也使得分析框架具有相应的扩展性。但是戈夫曼在《日》书中的理论的适应性仍停留在微观互动领域。戈夫曼的理论缺陷主要有:

第一,戈夫曼妄图用戏剧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得它具有很大的局限。同时如果用戏剧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不利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建构。

第二,戏剧理论过分地强调人在活动中的主观因素。但他同时又认为社会规范、法则对人具有很大的制约,这无疑是相互矛盾的。他又认为人的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社会客观条件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任何个体自身的社会行为都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戈夫曼将戏剧语言引入社会学,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认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演戏。于是带来了“人生是真实还是虚假的”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戈夫曼认为剧班戏剧表演是虚假的,但人生过程上无疑是真实又可靠的,这又与戈夫曼的观点相背离。

第四,戈夫曼坚持使用二元对立,即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的对立。在特定条件允许的时候,后台可以转化为前台,前后台之间是否存在一些中间地带,而是否绝对的对立存在于表演者和观众之间,是否有一个中间地带可以减缓他们二者之间的冲突。人际互动的多元性,使得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来避免绝对化的二元论。

但不可否认,戈夫曼对微观社会学传统研究视角的一大突破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戈夫曼被誉为他那个时代“社会思想家中的巨人”,乔纳森·特纳也赞赏戈夫曼在社会学上获得了甚至与米德、舒茨和迪尔凯姆相媲美的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203.

[2]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则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94,394.

[3]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W.D.珀杜.西方社会学[M].贾春增,李强,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335.

[5]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24.

[7]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M].石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65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