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虐童案中的集体沉默与职责失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体报道,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宫小村及其附近地区,是个长期大规模拐卖儿童、逼迫儿童乞讨的据点,从宫小村走出去的残疾童丐足迹遍布全国。日前,太和县公安局证实了当地确是存在利用残疾儿童行乞行为,但称未发现拐卖儿童集团以及残害儿童行为。2月8日,宫小村村头电线杆上已经贴出了镇政府敦促组织、携带儿童外出乞讨者十天内自首的通告。(2011年2月9日《东方早报》)
时隔七年之久,宫小村“带香”(即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现象再度进入公众视野。这一次,由于有了网络的助力,公众的愤怒来得更为猛烈。学者于建嵘开启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行动,也已经成为一起积极的公民行动。当然,能不能最终推动这一难题的完全解决,还要看当地的治理力度和全社会的认知程度。
作为“童丐”输出据点的太和县,相关部门对操纵儿童行乞现象的治理并不到位。按照当地介绍,在2004年媒体披露了宫小村操纵儿童行乞并虐童事件之后,当地也曾有过声势颇大的打击行动,然而,现在看来,那一次以及后续治理的收效,似乎并不像政府宣传的那样明显,也没有在一般民众中间形成某种共识。甚至连村干部都会“带香”出门乞讨,一位前任村支书宫传文就说:“当时上级机关对村干部‘带香’的情况并没有明确制止,村里面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这样集体的职责弃守,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当地社会人群的耻感丧失。村民并不以“带香”为耻,而更乐于花大价钱去争夺能够挣大钱的“香”(残疾儿童),更乐于攀比彼此“带香”收入的多寡。在这样的锱铢必较过程中,人性被异化了,人格被沉沦了,人情被丧失了,原本一个个活生生的可爱的孩童,被高度抽象为一架架挣钱的机器,那是怎样的悲哀和伤痛!
各地对于“童丐”现象的见惯不怪、过于宽容,某种程度上讲是虐童行为屡见不鲜的社会根源。这些年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大都见过儿童行乞的现象,试问,有多少人会想到、进而会实施“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尽管此种“拍照”的做法,颇有与现行法律冲撞的嫌疑。然而,大多数人的沉默,就意味着对一部分人罪恶的纵容。
而城市管理者也有过一些劝阻、甚至驱逐的行动,有的城市还出台了建议不要向行乞者施舍的地方性规定。这些做法固然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些东西,只不过,并不能从根本上制止那些操纵儿童行乞的罪恶行为。如果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切实负起责任来,周密调研、强力干预、果断处置,织密治理的网络,对虐童行乞实行“零容忍”,自然会斩断操纵儿童行乞以牟利的利益链条。
到底是怎样的铁石心肠才可以眼睁睁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像猪狗一样活着?又是怎样的法律困境才可以让有关部门对孩子们遭受的痛苦不闻不问?古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能再听任孩子们遭受这样那样的变着花样的戕害了。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不应该再容忍这样的虐童罪恶魅影出没了;每一个存有不忍之心的公民,也不应该坐视这样的旧闻反复出现了。
【选自《价值中国网》标题为本刊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