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肝血管瘤的声像图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肝血管瘤的声像图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76

肝血管瘤是肝脏B超检查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肝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本文观察364例肝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64例患者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7~73岁,平均42.7岁。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和并发其他疾病B超检查时发现。所用仪器为ALORaSSD-2000,ASU-88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常规仰卧位,必要时左侧卧位或深吸气,注意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回声,并详细记录。

结 果

64例患者中,肝血管瘤最小的直径约1.5cm,最大的直径约8.0cm。单发59例,多发5例。呈稍强回声者56例,声像图:肝内探及圆形或类圆形稍强回声团,边界尚清,肿瘤内部可见细小如大头针状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并可见有些肝组织的小血管直接通入病变内部,周边无低回声晕环;呈稍低回声者8例,肿瘤呈类圆形,边界清楚。64例患者均经CT、MRI隔期追踪观察证实。

讨 论

本病是一种肝内小血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其他则为肝内小血管组织感染,肝组织局部坏死或内出血,血肿机化等原因造成肝内局部血液循环停滞,血管海绵状扩张,静脉瘀血膨大形成血管瘤。按病理结构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由毛细血管构成,后者由扩张的血窦构成。肝血管瘤患者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

肝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分强回声型、低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三型。以强回声型多见,本组中占77.5%(49/64)。有研究指出,肝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与其病理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肝血管瘤内部回声表现主要取决于瘤体组织内血腔的大小和血腔间纤维结缔组织的多少,以及血腔有无继发性的变化,如血栓形成或机化,同时也包括血腔间有无出血坏死等。瘤结节内部呈强回声光团者为血腔狭小,血腔间为明显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围绕。在强回声光团内呈网络状构者,血腔多较大,血腔间纤维结缔组织相对较薄,低回声型网络状状结节,其瘤体内则为多个大的血腔,或血腔相互融合,血腔间为薄而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且血腔内多有血栓形成。混合型图像则出现在巨大的血管瘤内,其组织结构为大小不等的血腔和血腔间纤维结缔组织厚薄不一;血腔内有大片血栓形成以及血腔间的出血坏死、机化或钙化等复杂的病理变化,因而形成了回声杂乱的图像。遇到此种病例,一定要仔细观察,必要时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以免误诊。

肝血管瘤应注意与肝癌鉴别。肝血管瘤病史长,肿瘤生长缓慢;肝癌病史短,肿瘤生长迅速。肝血管瘤可见有小血管瘤自肝组织进入病变内,因而在切面声像图上呈筛状无回声区,轮廓凹陷不整齐。CDFI大多数病变均难以显示血流,少数病例可显示病变内部及与病变周围相连的稀疏、较密或密集的细小静脉血流。而小肝癌大多呈低回声区,分布较均匀,轮廓常较清晰,有时并可见到包膜,内部无筛状结构。较大肝癌中心可有液化,液化较局限,周围有较厚的实性肿瘤回声。CDFI癌肿内血流较丰富,有静脉型血流和具有搏动性的动脉型血流。动脉型血流流速高,可达70~90cm/秒,RI>0.5~0.7。结合AFP、CT、MRI等检查以助鉴别外,还可通过穿刺细胞学检查或肝动脉造影进行诊断。

因B超检查无损伤,经济、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4.

2 焦明德,田家玮,任卫东,等主编.临床多普勒超声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459.

3 曾永芳,杨健.B超运动试验诊断肝脏血管瘤.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3,914: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