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辅助知识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辅助知识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辅助知识的引入对于特定知识主题下知识转移过程的作用,初步构建了基础性辅助知识、引导性辅助知识和相关性辅助知识三类辅助知识,通过调节知识距离,从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验证该模型的实验构想。

关键词:辅助知识;知识距离;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6―0026―03

如何有效促进知识在不同个体间进行转移是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前人在如何激励知识拥有者贡献知识以供转移方面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在有了可供转移的知识后,对于如何促进已有知识在个体间进行转移的问题,现有文献却论述不多。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试图提供一条新的促进知识转移的途径,以期对组织培训、企业引进新技术后的组织学习、e-learning系统设计等方面有所启迪。

一、相关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一)知识转移

当前,学界对于知识转移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Davenport和Prusark认为,知识转移是把知识源转移到组织其他人和部门的过程。Sue Newell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是对组织中个人或群体创造的知识的再利用过程。Szulanski等人超越了组织的范畴讨论知识转移,他们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本文采用Alavi(2001)提出的定义:知识转移是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过程,它包括知识提供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因此成功的知识转移,其不仅包括知识的提供,也包括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吸收。本文主要讨论知识转移的后一过程。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很多,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将其分为4个方面:与所要转移的知识相关的因素、与知识提供者相关的因素、与知识接受者相关的因素以及知识转移的情景因素。本文只讨论在知识提供者已提供知识后的知识转移过程,因此。我们倾向于使用Cummings(2003)提出的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即把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分为知识源、知识接受者、知识转移方式、知识接受者和知识源之间的关系4个方面。其中,知识源方面主要包括知识的嵌入性和可表达性。对此,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所要转移知识的复杂程度。接受者方面主要包括知识接受者对转移知识的重视程度或称为吸收所要转移知识的动力以及知识接受者的学习能力等。知识转移方式是指知识转移活动以何种方式进行。知识接受者和知识源之间关系方面的因素是该模型的重点,其中涵盖了二者所在组织关系的亲疏,二者物理距离的远近,二者文化、标准的差异以及二者知识距离的大小等因素。

(二)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

在此,知识距离可以认为是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在某一知识主题下知识存量和认知模式的差距,Cummings认为知识距离过大,知识接受者和知识源之间缺乏共同的知识基础,这将降低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过大的知识距离意味着要转移的知识相对于知识接受者过于复杂,给知识接受者带来识别障碍,影响知识接受者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满意度。同时,过大的知识距离使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共有知识基础,从而降低二者的协作意愿,不利于知识转移的进行。另一方面,知识距离过小,会影响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降低知识吸收者学习知识的动力,也不利于知识转移的进行。因此,知识距离和知识转移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的关系,只有合理的知识距离,才能促进知识转移的进行。

关于知识转移中双方知识存量差距与知识转移效率间倒u型关系的问题,胡汉辉、潘安成(2006)在《组织知识转移与学习能力的系统研究》一文中,用数学方法验证了重叠知识(知识存量距离)与知识转移效率间的倒u关系:在到达某一阀值前,重叠知识与知识转移效率间是正相关:当到达某一阀值之后,重叠知识量的增加导致知识接受者学习能力(吸收能力)降低,知识转移动力减弱,对知识转移效率产生负作用,组织可以适当调整重叠知识域(调整知识存量距离),从而减弱知识存量距离的后续增长对知识转移效率的负作用。在此,所谓调整重叠知识域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观点,即证明了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知识距离的第一方面知识存量距离来提高知识转移效率。这一思想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可以找到依据,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bel)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其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先行组织者可以提前改变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促进新的学习。

二、理论模型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提出,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可以引入与知识主题相关的、适量的辅知识来调节知识转移双方的知识距离,从而改进知识转移的效率。在此,辅助知识是指在某一特定知识转移过程中,与所转移知识相关的、有助于该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的知识。我们希望引入这些知识在知识转移双方知识距离过大时。减小知识距离;在双方知识距离过小时,增大知识距离,从而减小知识距离过大、过小对知识转移效率的负面影响。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的观点,知识距离过大、过小对知识转移效率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由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和所要学习知识的差距造成,对知识学习的结果产生负作用;外生认知负荷由所要学习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法决定,对知识学习结果产生负作用:相关认知负荷是由于学习过程而产生的认知负荷,能够提高学习者学习动力和学习参与度,由学习者间的互动、所学习知识的变化等产生,对知识学习结果产生正作用。当知识距离较大时,知识接受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都较大,起主要作用的是前两种认知负荷,此时对知识转移产生负作用:当知识距离较小时,内在、外在、相关认知负荷都较小,起主要作用的是相关认知负荷,此时对知识转移也产生负作用。辅助知识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就是在前一过程中,减小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在后一过程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我们相应的把辅助知识分为三类:基础性辅助知识、引导性辅助知识和相关性辅助知识。基础性辅助知识是指与所要转移的知识有理论继承关系的准备知识。比如某一新技术的理论基础或专有术语解释。基础性辅助知识是在当知识距离较大时,提供给知识接受者,增加其关于此知识主题的知识存量,从而减小知识转移双方知识存量差异,减小内在认知负荷,促进知识转移。引导性辅助知识是指所要转移的知识的表述方式、逻辑架构以及对所要转移知识的评价性

知识。引导性辅助知识是在知识距离较大时,提供给知识接受者,使其关于特定知识主题的认知模式与知识源相接近,从而减小其外在性认知负荷,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相关性辅助知识是指所要转移知识的后续知识、同类知识、补充知识、激励知识等不包括在所转移知识广义外延之内的与知识转移或知识转移过程相关联的知识。相关性辅助知识是在知识距离过小时,提供给知识转移者,相应的增加所要转移的知识量,增大知识距离,或是直接提供激励知识以提高知识接受者学习动力和学习参与度,提高知识接受者的相关认知负荷,从而促进有效的知识转移。具体模型如下:

然而,知识距离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效率,它是通过作用于知识相对复杂程度、知识接受者对特定知识主题的吸收能力、知识转移动力从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因此,我们把知识相对复杂程度、知识接受者对特定知识主题的吸收能力、知识转移动力作为中间变量引入模型得出最终模型。

三、研究方法

对本文所持观点。我们拟用实验+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实证。本文研究的是特定知识主题的知识转移过程,且所要转移的知识已经存在,而e-learning系统很好地模拟了我们的研究构想,屏蔽了其他因素,易于记录知识转移过程和测试转移结果,易于操作。因此。我们拟采用e-learning系统进行实验。同时,模型中变量间关系层次较多,主要有3种影响关系,而中间一层关系,知识距离与中间变量间的关系,前人已经验证,在此不再作为实验内容。对于前后两种关系。即辅助知识和知识距离、中间变量和知识转移效率间的关系,我们拟采用两次实验测试进行验证:取4组以往学习成绩接近的小组进行实验,1组不给辅助知识,其他3组分别给予基础性、引导性、相关性辅助知识,对其实验过程进行两次测试。一测其对3种辅助知识的掌握。如果掌握了辅助知识。可认为在此掌握程度上知识存量距离已经变化。二测其对所要转移的知识的转移结果,作出知识转移效率的比较。

在此,我们采用知识转移效率对知识转移结果评价进行测评。因为测试中的知识有明确的广度、深度,故可设所要转移的知识总量为100。在某一知识转移过程结束后对知识接受者进行测试,测试总分数设为100,其所得分数即为知识转移量,其学习过程所花费时间记为知识转移时间,则知识转移效率=转移的知识量÷知识转移的时间。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小组进行问卷调查,考查引导性辅助知识对认知模式距离改变的影响,相关性辅助知识对知识转移动力的影响,吸收能力、知识相对复杂程度、知识转移动力对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 Nonaka, I.Takeuchi.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2]Teece.D.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2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 -how [J].The Eco-nomic Journal, 1977, (87).

[3]Cummings,J.L.,Teng,Bing-Sheng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2).

[4]陈娟、芮明杰,高技术企业知识员工间的知识传播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0).

[5]唐炎华、石金涛.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01).

[6]胡汉辉、潘安成,组织知识转移与学习能力的系统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