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德育课法律教学案例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德育课法律教学案例设计的研究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就中职法律课的案例教学,分别从主题的确立和具体环节设计方面提出了三点不同要求。

[关键词]中职法律课;案例教学;主题确立

中职法律课的教学中,以案说法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以案说法的核心是案例。中职法律课上使用的案例,应当体现法律课教学的特征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因而在案例主题的确立和环节设计的处理上有着特别的要求。

一、案例主题的确立要求

案例的主题就是案例所要体现的教育思想,是案例设计者所表达的基本思想观念。中职德育课法律教学案例的主题应该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

1.助力学生的专业成长

案例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说明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往往对一些反面的实例做过多的渲染,这样固然提高了案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但是,学生从中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社会的阴暗面,进而对社会和未来产生恐惧与失望的心理。比如,在讲授环保法的时候,如果教师侧重讲我国的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学生就会在恐惧中感到无助,这样就不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正确的引导。反之,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重点放在我国政府下决心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上,就会让学生内心产生希望,进而为专业发展和职业行动提供信心动力,产生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遵守环保法的思想。

2.切合学生的专业实践

中职院校的学生对所学专业都有着一定的实践,尤其是打过工的学生对法律有着更直接的认识,比如在快餐店打过工的学生对食品安全法有着一定的认识,在生产企业打过工的对劳动法有着一些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对与自己专业所涉法律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只是他们的思维相对简单片面,对相关法律的理解有时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为了适应他们的实践需求,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案例主题的设计除了要关注他们的思维特征外,更要突出他们的专业性。

二、生成积极的法律情感

中职法律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为达成这一目标,让学生生成积极的法律情感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因此,用以案说法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法律倡导的正义、效率、安全和秩序时,每一个案例都必须体现法律的精神追求,突出道德的呼唤。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就能产生对法律的积极情感,为自己将来处理各种关系提供理性的选择。比如,在讲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特别要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社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帮助与关怀,尤其是国家“保护与教育相结合”政策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成人成才的殷切希望,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树立热爱社会、奉献社会的理想。

三、案例具体环节的设计要求

案例具体环节的设计就是案例内容的呈现技巧,环节的设计必须从提高教学的效果出发,体现中职院学生的认识特点。

1.注意案例开放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案例法律要素的完整性

开放性法律案例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其思维空间,这种在设计上突破常规案例的表现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堂上对法律要素的全面分析,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沿着正确的思考路径看问题,影响其对法律严密性和严肃性的认识。比如:王同学在一个夜晚把李同学的手机抢走,请问王同学要不要负刑事责任?这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案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时,既要考虑到王同学的年龄问题,还要考虑其抢手机的目的。小王年龄的两种情况和抢手机主观目的的合法与否,使得案例的结果会有多种情况。这时,教师的说法,就得从刑事法律案件的四要素中寻求解决的方法。主体、客体、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这四个法律要素在分析案例时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使每一种分析思路清楚,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法律知识,把握法律的实质。

2.追求案例趣味性的同时,不能忘记案例教育价值的指向性

案例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阅历的制约,使得教师注重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从媒体上摘取,而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往往用详细的情节甚至夸张的手法来渲染过程。如果把这些新闻故事放在课堂作为案例使用,往往把学生聚焦到“案”上,而冲淡甚至遗忘了对“法”的认识。更有甚者,学生因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可能对案例中违法犯罪的行为产生崇拜思想。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明确趣味性只能定位在学习积极思想的角度上,不能为了趣味性,将低级趣味的东西带给学生,更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将消极落后的思想带入课堂。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所有案例都必须有正确的教育导向,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关注案例真实性的同时,不能丢失案例引入课堂的目的性

案例的真实性是课堂使用案例的重要原则,体现了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德育课教学要求,也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法用法的现实意义。生活中的事件有着复杂的前因后果,有着原生态的社会背景,如果不加处理地将这些都呈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在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忽略法律知识的学习,或者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去研究其中蕴含的法律意义。以案说法最终的落脚点是说清法律知识,案例的真实性固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所展示的主题思想,但是,如果仅仅为了使案例真实而用尽各种渲染铺垫,就可能达不到本来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把握案例真实性的同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删繁就简,让学生直接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把他们的思维立即聚焦到案例背后的法律意义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