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之研究现状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众多长篇小说中,《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虽然和《奥吉·玛奇历险记》《赫索格》同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然而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在文学评论界所受到的关注却与它应有的不匹配。在国外的评论界中不乏经典的评论,而国内的评论界却对它少有关注。该小说非传统的情节、中文译本迟迟面市、国际评论的影响、犹太话题、意识流叙事手法等都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这部小说不论从主题还是从叙事手法上都值得研究。《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关注。
【关键词】非传统 原因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索尔·贝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51-02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1915~2005)一生中获得过许多荣誉和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文学奖等。在众多的荣誉和奖项中,他获得“国家图书奖”的次数最多,共达到三次。他的作品《奥吉·玛奇历险记》《赫索格》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分别在1954年、1965年和1971年获得此项殊荣。这三部作品比较而言,中国读者们对《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了解可能大大少于另外两部,然而它在索尔·贝娄的小说世界的重要性却不会因此而降低。
一《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内容简介
由于国内读者对这部小说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稍费笔墨介绍一下。《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索尔·贝娄的第十部作品,1970年纽约的维京出版社和伦敦的温尼出版社全球同期发行。该小说主要以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市上西区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阿特·赛姆勒,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犹太人大屠杀中的幸存者。这部小说与之前的小说《赫索格》一样,以呈现主人公的意识为主。因此,它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故事讲述了早春的三天里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在故事的开篇,清晨,赛姆勒先生刚刚醒过来,躺在床上,想起了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的黑人扒手。接着,赛姆勒先生应朋友弗菲尔的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给学生们做演讲,然而却被一群激进的年轻人羞辱了一番。在回家的路上,他再一次在公交车上目击了那位黑人扒手偷窃的过程。这一次那个扒手也发现了他,就尾随这个老人到了老人的公寓楼下。扒手将老人困在角落里,并且解开自己的裤子以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威胁老人。惶恐的赛姆勒先生回到家中,打开房门,发现床上放了一本题为《月亮上的生活》的手稿。这本手稿是一位来自印度的访问学者高文达·拉尔博士的。赛姆勒先生读着它,忘记了让人恐惧的经历。没过多久,他被亲戚华尔特·布鲁克的不期而至所打扰。这次布鲁克向这位年迈的老人倾诉他对女人手臂的迷恋。布鲁克怪异的性倾向让赛姆勒先生联想到了伊利亚·格鲁纳的浪儿安吉拉·格鲁纳。
第二天,赛姆勒先生到医院看望他的侄儿伊利亚·格鲁纳医生。这位医生因为颈部手术住院治疗。在病房外,格鲁纳医生的儿子华莱士想让这位老先生帮他去问父亲格鲁纳一笔秘密的现金藏觅的地方。据华莱士说,那些现金是格鲁纳替黑手党办事的酬金。离开医院,赛姆勒先生在附件的公园看拉尔博士的手稿,这时弗菲尔找到了他。赛姆勒先生获悉他的女儿苏拉被怀疑偷窃了拉尔博士的手稿,于是他在纽约城里四处寻找苏拉。找不到女儿的踪影,赛姆勒先生只好让玛格特前往拉尔博士的住处。这期间,他又到医院探望侄儿格鲁纳。格鲁纳睡了,安吉拉坐在病床边。赛姆勒先生从她的谈话中得知苏拉的前夫艾森从以色列来到纽约。玛格特打来电话说拉尔博士的手稿从公寓不翼而飞了。赛姆勒先生匆匆结束了跟刚刚醒来的格鲁纳的谈话,就和华莱士一起坐车前往格鲁纳在郊区的别墅。因为赛姆勒先生认为苏拉可能带着手稿逃到那里去了。他果然在别墅找到了苏拉,只是手稿被苏拉锁在了市内的大中央车站的公共橱柜里。接着,玛格特和拉尔博士也到了别墅。赛姆勒先生和拉尔博士畅谈一番。不想华莱士在搜查秘密现金的时候弄破了水管,别墅水漫成灾。
次日清晨,赛姆勒先生搭乘格鲁纳医生的私家车到医院探望格鲁纳。在经过林肯中心的路上,他看到弗菲尔和那个黑人扒手在搏斗。而艾森用满袋的铁器狠狠地击中了那黑人的头部。赛姆勒先生匆匆赶到医院,却只看到一张空床。他一边和安吉拉一起等着格鲁纳回到病房,一边劝说安吉拉向她父亲忏悔自己的放荡行径,安吉拉十分恼怒。这时电话响起,原来是拉尔博士找到了手稿。苏拉也在无意中找到了格鲁纳医生的秘密现金。小说的最后,赛姆勒先生被告知格鲁纳医生已经去世。赛姆勒先生到太平间,站在格鲁纳面前,一个人跟上帝说话。
以上便是小说中主人公赛姆勒先生在三天的行动,然而仅仅这些却不过是概括了故事的皮毛。赛姆勒先生时时刻刻的思想活动才是小说的精髓。这位七旬老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触及到犹太意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批判和人类终极生存等多方面。该小说从内容上看可谓一部思想小说,而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部意识流小说。
二 国外评论界对《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评论介绍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国外的文学评论界中不乏经典的评论,而在国内,评论界却对它少有关注。
根据索尔·贝娄研究协会的记录,自从1970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出版以来,关于它的评论已达到129篇。其中大部分的作者是美国人。一部分作者来自印度、日本和法国。从评论的内容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奠定了后来的评论基调。
阿纳托尔·布卢瓦亚尔(Anatole Broyard)在1970年的《纽约书评》上称赞赛姆勒先生为“完美的反英雄”。罗伯特·基利(Robert Kiely)认为该小说是“索尔·贝娄最深邃的作品”,是“一部挽歌”。欧文·斯多科(Irwin Stock)称赞这部作品是索尔·贝娄“伟大的情感力量”和“对思想历程的再现”。
但是约翰·贝利(John Bayley)对这部作品持否定态度,因为它“没有悬念,太做作,沉闷,单调”。贝弗利·格罗斯(Beverly Gross)将它归为“一部老人的书”,因为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不过是漂浮的思想活动的对应物”。L·E.席思曼(L.E. Sissman)将它看做是“通过人物的发张不断揭示其性格的小说”。安丽森·卢瑞(Alison Lurie)评价该小说是一部保守的作品,小说的结尾是“斯多葛学派的、悲观的”。爱德华·克罗斯曼(Edward Crossman)将作者索尔·贝娄和主人公赛姆勒先生等同,得出的结论是贝娄敌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Lehmann-haupt)认为小说的语言紊乱,情节干瘪,太多巧合,任务空洞古怪。阿尔弗雷德·凯辛(Alfred Kazin)抱怨作品中的赛姆勒先生总是对的,而其他大多数人总是错的。
鲁思·米勒(Ruth Miller)在贝娄的传记中记录下了各种关于《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评论,詹姆士·阿特拉斯(James Atlas)也在贝娄的传记中将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反映描述成了“一场赞扬和谴责的不和谐的合唱”。
三 国内评论界对《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研究现状及原因分析
国内对索尔·贝娄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是很深入和广泛的。从1976年以来,仅在大陆发表的评论文章就有125篇,专著2部。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赫索格》《雨王汉德森》《奥吉·玛奇历险记》《洪堡的礼物》和短篇小说《只争朝夕》《晃来晃去的人》都是国内评论家喜欢的题材,几乎每两个月就有一篇相关的评论发表。然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专论却几乎为零。中国论文库中收集了20篇以“索尔·贝娄”为关键词的博士论文,但没有一篇研究《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厦门大学的刘文松教授在其最近出版的《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女性表征》一书中将所有国内有关索尔·贝娄的评论文章标题摘录在附录七中,但其中也没有与《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有关的篇目。总之,目前除了简单介绍《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内容的文章和作品译本之外,国内忽视了对它的研究。
国内评论界为什么对《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保持沉默?本文试分析如下:
第一,与中文译本的出版有关。汤永宽老师在1979年2月的《国际文学》杂志上刊登了《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第一章和第五章的中文选译。另一位译者叶新国老师在1995年也翻译了小说开头的一些内容。但是整部小说的翻译直到1998年才由汤永宽和主万两位老师合作完成。小说的中文译本于2001年才正式出版面市。相比索尔·贝娄的其他一些作品,这部小说的译介很迟,因此对它的评论和研究自然起步很晚。
第二,受到国际评论界的影响。国际评论界的风向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评论界的气候,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而言,近5年时间里国际评论一片沉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研究。
第三,《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话题和写作手法。索尔·贝娄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的目光和思想来批判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同时涉及大屠杀的历史和犹太话题,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太陌生。而小说用意识流的叙事手法来再现主人公深邃、流动的思想也给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 结束语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不会在沉默中湮灭。《索尔·贝娄全集》的主编宋兆霖先生将贝娄的文学创作生涯大致划分成了三个阶段。《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奥吉·玛奇历险记》、《雨王汉德森》、《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短篇小说《只争朝夕》并列为索尔·贝娄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这部小说不论从主题还是从叙事手法上都值得研究。《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关注。
参考文献
[1]Helterman, Jeffrey & Richard Laynman, 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vol. 2[G].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 1978
[2]Bellow, Saul. Mr. Sammler’s Planet[M].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70
[3]Riley, Carolyn & Barbara Harte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vol.2[G].Detroit: Gale Research Co.,1974
[4]刘文松.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女性表征[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5]汤永宽.索尔·贝娄全集:(第五卷)译序[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宋兆霖.索尔·贝娄全集:(第一卷)全集总序[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