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造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效课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创新实验;情境创设;归纳对比;反思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43-02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对教师角色变化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对全面评价的认识。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创新使用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等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为此,我校在2008年提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课题。但如何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象;将课改落实到教学中,打造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效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期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打造学习新知识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此教师必须明确,学习不仅是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平台,轻松地掌握接受新的知识。同时让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平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达到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或学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

例如在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讲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的四个步骤中步骤(2)改时,课本中的讲述是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但大部分学生对此很难接受。因为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溶于水强电解质)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中太笼统,学生有无从下手之感。这时,如果我们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从学生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的知识出发,把要写成离子形式的变成以下三点:①强酸:HCl、H2SO4、HNO3等;②强碱:KOH、NaOH、Ba(OH)2等。注:Ca(OH)2是微溶物,作反应物时(澄清),写离子形式,作生成物时,写分子式。③可溶性盐:(请观察溶解性表110页,找出规律)盐的溶解性基本规律如下: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SO42-除Ba2+(Ca2+、Ag+微溶)Cl-除Ag+CO32-只溶K+、Na+、NH4+(Mg2+微溶)。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掌握了,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大胆改进或创新实验

做好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做好实验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由于手脑并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教师对化学实验的组织局限于课堂,过分重视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和基本操作。不少教师为了使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教材完全一致,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被教师严格地控制着。如果这样做实验,我认为化学实验就可以让学生看多媒体演示算了。实验者体会不到化学现象是由反应条件所决定的这个最能体现化学特点的结论。在学生的印象里,只要反应体系给定了,产物或结论也就确定了,所有的一切和教科书上所写的并无不同,这样的化学实验,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何能够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实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钠的重要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中,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碳酸型饮料雪碧来做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验用品:试管、蒸馏水、雪碧、饱和碳酸钠溶液各一瓶。实验过程:(1)取一支试管,先倒入约5ml蒸馏水,再倒入约5ml雪碧,观察现象。(2)另取一支试管,先倒入约5ml饱和碳酸钠溶液,再倒入约5ml雪碧,观察现象。溶液留下备用。该实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开展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Na2CO3和NaHCO3的兴趣。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习题讲评中穿插实验。如我讲评下面这道题:“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A氯化钙溶液?摇B石灰水?摇C饱和碳酸钠溶液?摇D氯化钡溶液”我采用了很有创意的吹水实验(吹水在粤语中是侃大山的意思)。即用四支试管分别装约5ml以上溶液,再请四位同学分别用吸管往试管中吹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大胆改进或创新实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克服对及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情境引领动机

情境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而化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课堂情境预设和创建优势。

例如笔者在在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这一课时,采用以下新闻作为新课导入情境。《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再引出以下思考题: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不吸入氨气?

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兴趣盎然。满足了高中生青春期认知心理上的一些需求,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很好的伏笔。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通过情境让学生知道了氨气的物理性质,知道了如何思考去解决化工产品泄露事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达到了预期中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用归纳对比

科学史上,运用归纳法的典型代表是牛顿,他在《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中说,“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归纳的”。而不少学生觉得化学难学是因为“化学没有理论,只是一堆白菜,21世纪的化学没有什么可搞的了”,显得非常杂乱无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对比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杂乱零散的化学知识整理成提纲或图表,使学生的“知识点”、变成“知识线”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网”。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点线之间存在的异同,把化学中易错易混的内容明晰起来,从而利于学生掌握有规律性的化学知识。它的基本过程为“学生现有知识师生总结归纳找寻规律学生理解巩固”。

例如笔者在教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的氧化物》时,当讲完二氧化硫的漂泊性后,引导学生完成《几种具有漂白性物质的性质比较》的表格。

通过该表格,把学生刚学的二氧化硫的知识与以前学的氯气、碳的漂白原理做出归纳和对比,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获得相应知识的同时,对每种物质的性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一章,都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自己教学内容是否按照课标要求;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关照到了学困生;教学策略上是否想办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完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写下了以下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由结构推断物质可能有什么性质,进行假设推断,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在演示实验中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操作规范要求的指导。加强安全教育,氯气有毒,要作好通风措施,确保安全。

3.本节课的优点如下:有突出的亮点,即增加了蚱蜢在氯气中的中毒实验,语言风趣生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思路的设计和方法的使用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很高;教学氛围的创设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突出的是:教学任务的容量不是很大;个别学生在实验中过于兴奋。

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要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修经常修正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让化学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