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言衔接题专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言衔接题专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有很多题型是比较固定的,语言衔接题就是其中之一。琢磨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明显发现,像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等,几乎年年有语言衔接类测试题的身影。为何命题者如此青睐这种题型呢?原因虽然众多,但其中最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它能快捷而有效地测试出应试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下面,我们分三步走,从知类型、明技巧、重操练三个方面进行一番专题训练。

一、分清类型

语言衔接题的类型大概有四:抽取段块重排式、抽取隔句重排式、所有句子重排式、四选一最恰当式。

抽取段块重排式——即给出一段文字,把其中连续性的五六句(一般是六句)抽出来,打乱顺序,要求应试者重新正确排序。如2012年高考语文卷中,辽宁卷、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等试卷的语言衔接题均为这种类型。这是一种最常见、最主要的语言衔接题型。(举例略,请查看2012年高考语文真题,下同。)

抽取隔句重排式——即给出一段文字,间隔性地抽取其中的数句,要求应试者还原排序。如2012年北京卷等的语言衔接题即为此种类型。

所有句子重排式——即给出若干句子(一般也是六句),打乱其固有顺序,要求应试者重新排序。如2012年广东卷等的语言衔接题即为此种类型。

四选一最恰当式——即提供四个选项句,问哪一句衔接最恰当。如2012年湖南卷(3、4题均是)、重庆卷等的语言衔接题即为此种类型。

二、解题技巧

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解答语言衔接题呢?有没有一些简便的方法或技巧呢?一般而言,应该是有的。罗列一下,大致有以下一些:

1.前后勾连法。解答语言衔接题,一定要前看,后看,左看,右看。把前后勾连起来,通盘考虑,才能解决问题。理论枯燥,我们还是看个实例吧。如:

(2012·辽宁卷第15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③⑥④②⑤①

B.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解析】用勾连法就能很好地解答此题。开头说“过去”怎么怎么样,这是说,过去做得不对,那么,看看选项中的6句,显然是第③与之勾连着。第③中的“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而第③句开头的有A、B两项,这样就可立即排除C、D两项。再进一步使用勾连法看,⑥④紧承③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①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勾连着。因此,就可迅速地确定答案为B。

2.整体意境法。所谓意境,指的是,文段的意和境两者的关系。如:

(2012·湖南卷第4题)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____,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解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接选到答案B。

3.紧承话题法。即前文说什么,后文紧紧连着说。如:

(2012·全国课标卷第15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解析】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①介绍葫芦的历史,②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所以答案为D。

4.逐步排除法。在实际答题中,排除法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先把最不可能的排除,并逐步排除下去,剩下的无疑就是答案了。如:

(2012·广东卷第4题)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