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消费和谐内涵辨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消费和谐内涵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前学界多是从消费角度来认识消费和谐内涵的,把消费和谐看成是消费单方面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要求。事实上,消费和谐是指消费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自然生态平衡的消费理想状态。显然,这需要消费者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在认识消费和谐内涵时,不能仅从消费角度,而应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

[关键词] 消费和谐 内涵 相互协调

随着我国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社会各方面进步已成为社会共识,于是消费热潮日渐兴起,消费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消费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自然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日益严峻,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于是消费和谐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学界、社会学界研究的热点。消费和谐的内涵、消费失谐的主要表现以及促进消费和谐的途径等构成了目前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和谐的内涵是所有问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弄清消费和谐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消费和谐内涵的分析大多数是从消费角度来认识,而笔者认为,仅从消费角度来认识消费和谐的内涵有失偏颇,我们应多角度辩证地认识。

一、学术界对消费和谐的几种定义

什么是消费和谐?学界众说纷纭。汤跃进认为,消费和谐就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本质要求,符合消费规律的客观要求的消费价值观,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1]刘敏等认为,消费和谐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消费环境下,通过各种消费活动包括物质消费活动和精神消费活动所获得的一种消费自由和协调状态。[2]唐未兵认为,消费和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消费和谐是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一,必须与生产、交换、分配相协调。狭义的消费和谐是指个人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即在消费均衡的条件下,不存在外部不经济或者尽可能减少外部不经济的个人消费过程和消费行为。[3]马伯钧认为,消费和谐一是指消费者本身消费需要的满足;二是指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差距的适度和合理;三是指消费的可持续性。[4]姚晓红认为,消费和谐是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即消费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消费与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即消费必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即消费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5]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消费和谐的内涵,都很有可取之处,但这些观点多是从消费角度单方面来认识消费和谐的内涵,把消费和谐看成是消费单方面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要求。事实上,和谐就是协调,是各方面关系的理顺,若只有单方面的存在,就无协调可言;若只有单方面的努力,就难以把关系理顺。消费和谐涉及到消费与经济的关系、消费与社会的关系、消费与自然的关系,每一对关系的协调和理顺,都需要双方甚至多方的相互努力和配合,而且只有每对关系理顺了,才能实现消费和谐。因此,消费和谐不是指消费单方面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要求,而是指消费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自然生态平衡的消费理想状态。显然,这种消费理想状态的实现仅靠消费者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消费者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认识消费和谐内涵时,不能仅从消费角度,而应多角度辩证地认识。

二、对消费和谐内涵的辨析

由于消费和谐涉及到消费与经济、消费与社会、消费与自然等关系的协调,因此,消费和谐的内涵主要包括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以及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三对关系的“相互协调”体现了我们认识消费和谐内涵的多角度性和辩证性。

(一)消费和谐是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由于经济发展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治理环境污染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就决定了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是消费和谐最基本的内涵。

首先,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意味着政府要将经济发展成果的适当比例用于消费,使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知道,国民收入最终会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主要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消费主要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消费率就是指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通过消费率的大小可以衡量消费状况。因此,消费率往往成为一个国家衡量消费过旺或者消费不足的重要指标。消费率偏高,表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易造成消费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引起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消费率偏低,表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过低,易造成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引起商品滞销,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这两种现象都是消费与经济发展不和谐的表现。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六五”时期的消费率为66.1%,“七五”时期为63.4%,“八五”时期为58.7%,“九五”时期为59.4%,2003年降低至55.4%,2004年降低至53.6%,消费率之低,是世界上少有的。以2003年而言,低收入国家为79.7%,中等收入国家为71.7%,中、低收入国家为72.8%,高收入国家中:日本为74.4%,美国为86%(2002年),法国为78.9%(2002年),德国为77.9%,意大利为79.9%,英国为86.6%,世界平均水平为79.1%(2002年)。我国消费率比很多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都低得多,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20多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1000-3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消费率更应该提高,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1942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到1962年达到了3144美元,2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4.9%。同一时期,居民消费率从1942年的54.9%提高到1960年的63%,18年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他不少国家也是如此,而我国却呈现相反的趋势。[6]我国消费率偏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和浪费,产品积压严重,使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还都很低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买方市场。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统计显示,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的达半数以上。另据商务部2006年的最新调查显示,国内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7]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首先需要国家把经济发展成果的适当比例用于消费,使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其次,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还意味着在消费比例即消费率合理的条件下,政府还要调节好居民的收入分配,使居民消费差距合理。因为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大部分最终会通过各种途径成为居民的收入。而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也会影响有效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就会造成居民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不能统一,即收入低的居民有很强的购买意愿但受收入所限,不能将强烈的购买意愿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而收入高的居民有很强的购买能力但购买意愿不强,也不能将其强烈的购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这就会造成,尽管从总体上看,消费率科学合理,理应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居民之间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居民收入差距太大,从而造成居民消费差距太大,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仍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如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1,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太大,2005年占全国人口约57%的农村居民消费仅占全国消费总量的26.8%。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城乡差距更是明显。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9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2531元,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7倍。[8]结果造成低下的农民消费水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羁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7.45亿农村人口的消费是中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实现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还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好居民收入分配,使居民消费差距合理。

最后,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还意味着在消费率和居民收入差距合理的条件下,居民的现期消费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的收入一般分为储蓄和消费两部分,储蓄可看成是预期消费,它将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对当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是现期消费。所以,居民是采取谨慎性消费还是过度性消费,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居民采取谨慎性消费,重储蓄轻消费,那么就可能造成当期消费品流通不畅,物价下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如果居民采取过度性消费,重消费轻储蓄甚至大搞举债消费,就可能造成当期消费品紧张,物价上涨,出现泡沫经济。如1997年以来,我国很多行业就出现了买方市场,商品销售不畅,反映出我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现期消费过低,商品销售因缺乏货币支撑而出现不畅。而现期消费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强,预期支出过大,从而采取谨慎性消费,加大储蓄。因此,自1997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高速增长,特别是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更是远远高于消费增长速度,到2006年底,存款余额高达161587.3亿元,比上年增加20544亿元,增长约18.5%。[9]高额储蓄严重挤占消费,削弱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最终拉动作用。又如,我国在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发生了三次通货膨胀,其中一个的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消费者不顾自己的收入约束,盲目追赶潮流,从而导致1985年中国农村出现购买黑白电视机潮流,1988年城镇出现购买彩色电视机潮流,以及1994年城镇开始出现消费移动通讯潮流。目前,我国房价偏高,也与消费者盲目购房、炒房有关。可见,要实现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还需要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

(二)消费和谐是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

消费者是社会人,消费者是否科学合理消费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社会发展对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与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是消费和谐的重要内涵。

一方面,消费者进行科学合理消费是消费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应有之义。消费者是社会人,他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不仅对自身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消费者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才能实现消费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就意味着消费者首先要不断优化消费结构。人是社会进步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人的素质如何将对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应该得到不断升级和优化,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应该不断提高,这样就会大大促进消费者消费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而为社会不断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其次,消费者还要采取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就能移风易俗,培育优良社会机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当前我国一些消费者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科学、非合理的消费,主要表现为:一是重物质性消费、轻精神性消费,重娱乐性消费、轻文化性消费。仅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就可窥见一斑。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7和45.5[10],与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26.8的“标准结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早在1996年,美、加、荷、新西兰、日、奥地利、法、意、英国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10.6、14.4、14.1、16.2、16.3、16.8、17.6、18.9、19.9。[11]二是浪费性消费。如婚事、丧事大操大办,修建豪华坟墓,铺张浪费。三是畸形性消费。吸毒、赌博等黑色消费死灰复燃,贩秽物品、等黄色消费屡禁不止,沉迷网吧、封建迷信等灰色消费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愚昧性消费。假冒产品只要便宜照买不误,甚至不顾健康购买洋垃圾服装、过期变质食品等。显然,消费者的这些消费行为不仅不利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素质的提高,还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社会文化,阻碍了社会进步。因此,要实现消费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就需要消费者优化消费结构,采取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

另一方面,社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品和健康的文化导向也是消费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题中之义。要实现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还需要社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积极健康的文化导向,以维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提供合格的精神家园。从消费者角度看,这是消费和谐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连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远远没有达到,这主要表现在,在商品方面,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短斤少两、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等;在服务方面,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美容被毁容等事件时有发生;在精神文化领域,黄、赌、毒现象还不断出现,“电子海洛因”、“网络黄毒”等不断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实现消费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还需社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品和健康的文化导向。

(三)消费和谐是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消费依赖于自然环境,影响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这就决定了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也是消费和谐的重要内涵。

一方面,消费者采取生态消费模式以维护生态平衡是消费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内涵。生态消费是一种既保持自然风貌又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要求的消费,是对资源的消费与保护、开发利用与和谐再生的一种消费模式。[12]一般来说,人们消费的直接对象是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的社会财富,但其最终的对象则是原生自然资源,社会财富不过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转换形式。消费涉及到从自然环境中攫取资源以及攫取资源的方式,同时还涉及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而自然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消费者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正确处理生活垃圾是实现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消费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必要途径。而当前在消费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的现象:一是浪费性消费,如一次性生活用品给生态资源和环境造成浪费和破坏;大排量小轿车、大空调的使用导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等。二是破坏性消费,如乱丢废旧电池、电子产品,使用含磷洗衣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已给生态、资源、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使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因此,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必须改变不良的消费模式,使其向有利于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

另一方面,自然界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水质、清新的空气等以满足消费者的生态需要也是消费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内涵。生态需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自然环境对满足人们的这种生态需要、提高消费质量具有极端重要性。[13]人类生存所需的空气和水,来自于自然环境。大自然提供的空气越清新,水越干净,人们的消费质量就越高。而人类发展所需的生态旅游也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生态旅游就是一种精神消费,优美的自然风光不仅能使人享受到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开拓人的胸怀,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启迪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体力,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目前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影响了人们生态需要的满足,影响了人们消费质量的提高。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主体除了消费者还有企业,而且即使消费者竭尽所能采取措施,也只能减少环境污染而不能杜绝环境污染,因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还需企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因此,要实现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满足消费者的生态需要,单靠消费者采取生态消费模式还不够,还需企业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正确排放和处理垃圾,使之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小结

第一,消费和谐是指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这一方面意味着政府要把经济发展成果的适当比例用于消费,使消费率恰当合理;同时还要调节好居民收入差距,使之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在消费率与消费差距合理的条件下,消费者要进行理性消费,使现期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消费和谐是指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这一方面意味着消费者要不断优化消费结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意味着消费者应采取文明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意味着社会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品和健康的文化导向,以维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提供合格的精神家园。

第三,消费和谐是指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这一方面意味着消费者应采取生态消费模式,维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企业和社会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正确排放和处理垃圾,使自然界能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水质和清新的空气等,合理满足消费者的生态需要。

参考文献:

[1]汤跃进.和谐消费: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新视角[J].消费经济,2007,(2):23.

[2]刘敏等.关注弱势群体消费生活促进和谐消费[J].消费经济,2007,(2):21.

[3]唐未兵.“消费和谐”是和谐社会义中之意[J].消费经济,2007,(2):3.

[4]马伯钧.消费和谐释义[J].消费经济,2007,(2):25-27.

[5]姚晓红.试论消费和谐[J].经济前沿,2007,(9):49.

[6]尹世杰.再论以提高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2006,(12):21-22.

[7]丁兆庆.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J].理论学刊,2006,(6):40-42.

[8]朱诗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对比分析[J].消费经济,2007,(4):46-49.

[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7[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16.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3、82.

[11]国际统计年鉴(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572.

[12]唐.生态消费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3):256-257.

[13]尹世杰主编.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