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缺陷及对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缺陷及对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一直是证券市场各方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盈余信息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盈余管理问题备受瞩目。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对其常用手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治理过度的盈余管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55-02

1 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在国外文献中,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从表面上看,企业的会计人员负责科目的记录,报表的编制,直接参与盈余管理的具体操作,但盈余管理的最终的决策者是企业的经理和董事会。企业是否进行盈余管理以及程度如何都是由管理当局最终决定的。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盈余管理作用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报告盈余,企业管理当局是通过具体的会计或非单纯会计手段来“加工处理”会计数据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的水平。

(3)盈余管理的方式是通过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主要的手段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

(4)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满足企业管理当局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此外,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政绩等动机也会进行盈余管理。从根本上讲,这些具体的目的背后都是为了管理者自身的利益或是企业价值的提升。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分析

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这类盈余管理手段通常只影响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响各期的会计盈余总额 。

2.1 会计政策中盈余管理规定

由于各公司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某些经济业务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中一种,并且规定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应遵循一贯性原则,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但由于公司所选用的会计政策直接影响当期盈余,因而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时期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成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如根据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由于固定资产金额相当大,且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等,对计算产品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再如根据存货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在物价上涨时期,当公司需要提高当期盈余时,会选用能够降低销售成本的先进先出法;当公司需要降低当期盈余时,会选用能够相对提高销售成本的加权平均法。

2.2 会计估计中盈余管理规定

会计人员在对某些不确定易或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时,需要根据职业判断进行会计估计。由于会计估计具有主观性,因而人们很难对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进行准确评判。众所周知,会计估计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当期盈余,因而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期做出不同的会计估计成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需要估计折旧年限和净残值。这使得公司在经营业绩差时延长折旧年限和高估净残值,而在经营业绩好时缩短折旧年限和低估净残值。再如公司利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应根据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其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委托贷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并对发生减值的资产相应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由于计提多少资产减值准备需要根据判断和估计确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间。

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缺陷

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体制不完善、投资者的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盈余管理在我国的运用,往往演变成一种利润操纵的行为,它会产生以下负面影响:

(1)盈余管理行为的普遍存在使得财务信息的质量严重下降,经过粉饰的收益信息无法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且降低了财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价值,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最终影响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过度的盈余管理在实施时,很容易只顾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目标,没有采取切实措施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提高经营业绩,最终将导致企业收益下滑,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市场形象造成损害。

(3)过度的盈余管理意味着盈余造假,是企业管理者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如果一直得不到约束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管理者职业舞弊的风险。由于有高薪报酬的激励,他们就会慢慢走向虚假、欺诈的职业道德风险中,甚至犯罪。

总的看来,过度的盈余管理扭曲了市场信息,误导投资者,会引起资本市场投机盛行,最终将会极大地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影响资本市场正常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大隐患。因此,治理盈余管理成为会计界和资本市场监管各方的共识。

4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董事会对公司盈余管理的监控

在现代公司制下,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绝大部分所有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了使经营者能够按照所有者利益行事,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监控机制应运而生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的最高决策控制机构,其中,监控公司的财务信息处理过程,促使公司披露真实公允的财务报告,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为了加强董事会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监控作用,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公司董事会能否有效发挥内部监控机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董事会的独立性。通常认为,由于独立董事身份独立(独立于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同时有维护自己良好声誉的动机,因而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有效防止公司管理层或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

(2)设立审计委员会。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并且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4.2 改进公司利润指标体系

现行企业业绩考核往往过分注重利润指标,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业绩指标往往在年底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应当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长短期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过分注重盈余指标,会导致公司管理者采取短期行为,损害公司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考察公司,充分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体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以及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平衡,是一种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有利于正确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全面、准确地评价公司业绩。

4.3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

按照我国现行有关证券法规规定,盈余水平是公司能否上市 、配股和退市的主要衡量指标。因此,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 、配股资格和避免退市而进行盈余管理 。为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应改变有关证券法规过分注重公司盈余水平的现状,建立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可采用平衡计分卡)不仅关注公司盈余水平,而且关注公司盈余的质量及未来发展能力 。另外,证监会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提倡一定程度上突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方法、披露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一般来讲,严格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范围内对财务报告有目的的干预。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缩小盈余管理空间的有效途径。

4.4 完善外部监督制度

证券监管部门及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是盈余管理盛行的原因之一 。因此,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证券督管理部门还应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违规的公司处以重罚。而且对上市公司的惩罚不能代替对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处罚,应明晰责任归属。对高层管理人员惩罚决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处罚,要从根本上触动高层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而不能由广大股民来承担损失。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不当盈余管理的成本,使不当盈余管理无利可图。另外,监管机构还应加强正确引导,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充分披露除财务信息外的其他决策所需信息,尽可能传达出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与风险,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建立起公允、合法、一贯地进行会计盈余报告的理念。

4.5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平及道德评价标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与道德问题直接相关是容易理解的,其实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也属于道德问题。因为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掺杂了许多人为操纵的因素,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难从财务报告本身来准确地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因而其利益会受到侵害。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道德评价标准,对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弘扬正气。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公司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同时建立上市公司信誉数据库,把所有上市公司能够收集到的有关信誉的信息全部归档,并进行详细的跟踪,使每个公司的声誉状况在投资者中广而告之。此外,盈余管理的主体虽然是企业管理当局,但会计人员也参与其中,起着出谋划策的作用。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责任人员,其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是避免盈余管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