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导而弗牵 第2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导而弗牵 第2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它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不是轻易告诉他们方向,而是引导怎样去辨明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导而弗牵”的原则和尺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在教师精心设计、搭建的舞台上“主演”好每一堂精彩的课。

一、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

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循循善诱,“授人以渔”,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开导”,给学生的思维以“拐杖”,有针对性地铺设思维便道,让学生逐步理清思路,渐进式地提升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教学《估一估量一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这时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

生1:2米。

生2:100厘米。

……

整个课堂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这个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学生对于“米”和“厘米”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了估测水平不高。于是我灵机一动,走到教室的门旁边,并运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开导”:“门的高度是多少?”(由于上节课有让学生测量门高,所以学生很快说出了“2米”)“那老师和门比怎么样?(再往门边靠了靠)”(生:矮了)“矮多吗?有没有矮一半呢?”(生:矮了一点,但比门的一半要高)“那老师的身高应是在1米和2米之间的什么位置呢?(用手指了指门的一半到门的高度)”(生:中间还多一点,那我知道了,老师的身高应是在155厘米左右;生2:我觉得老师应是在160厘米左右……)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我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开导”,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和体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估测意识。

上述教学环节中,我采取借助形象直观的参照物,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开导”,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找到老师的“拐杖”到主动探索、丢掉“拐杖”的过程,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二、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要“辅导”

当学生在讨论问题或解决问题时遇到理解困难或不能继续的思路“卡壳”时,教师不能“放而不导”,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凸显个性的同时,及时给予到位的“辅导”,指点迷津,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继续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下册《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面的一道练习题:

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大多数都填上了“24人”。我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说:前面有6人,后面有18人,所以合起来就有24人。于是我让学生作了深入的讨论:“这样想对吗?”结果学生还是一片茫然,问题被卡住,不能继续解决下去。见此状况,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两步“辅导”:第一步:现场模拟。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代表说话的小男孩;第二步:画图示意。请同学们用表示说话的小男孩,再用表示前面6人和后面的18人。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示意图以理解题意。学生画出这样的示意图:

我通过以上的示意图,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要把小男孩与前面和后面的同学合起来,才是这一排的总人数,解决此题就水到渠成了。

可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恰当辅导,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而无法继续时,更需要教师到位的辅导,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更好地创造性学习。

三、当学生思维差异、意外生成时要“指导”

教学课堂是互动、多元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因为这生成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下册《去游乐园》的教学中,当学生认识了米这个长度单位。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估一估,量一量”。

师: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自己身边物体,看看它们到底有多长?注意动手之前先估一估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再量。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进行记录。

学生汇报:

生1:我们估计课桌的高约70cm,测量是70cm。

生2:不对,不对,我们小组也是测量课桌的高,不是70cm,是72cm。

师: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出的数据会有所不同,到底谁对。(生插嘴:两个人PK一下喽。)

师:这是个好方法,不如你们俩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再给对方找找错误好吗?

在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如何测量时,生1马上指出:你有错误,没有把0刻度前面那点减掉。

师:为什么要把0刻度前面那点去掉,应该怎么做?

生1:我们上节课讲过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可是量课桌高时我们没有办法这样做。于是,我们先用米尺量一下课桌的高,再量一下0刻度前面的有多长,再把它们减一下,就是70cm。

师:真棒呀!大家现在知道哪一个数据是正确的吗?(70cm)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两个小组成员进行现场PK,说说各自认为数据正确的原因。学生在追索测量时,回顾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在互相对比中暴露缺点,辩证出正确的数据,让课堂充满了灵动。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成的资源,并进行的有效的因势利导,才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试验证明,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僵化的,没有教师的提升和引领的课堂教学是无力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放飞,让学生的智慧得以释放,课堂才会因此变得灵动而鲜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