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滑轮》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滑轮》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通过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比比谁的力气大”以及“找找生活中的滑轮”,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滑轮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应用于生活.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杠杆变形”,了解定滑轮相当于支点在圆心的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支点在边缘的省力杠杆.

4.通过参与活动“组装滑轮组”,知道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能根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通过实验现象并运用力的平衡分析,能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滑轮的实质.

三、设计思想

滑轮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机械,虽然平时同学们对此关注较少,但并不陌生,这有利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生活中的滑轮”,但学生对于滑轮的构造和使用特点了解不多,特别是将滑轮与所学的杠杆联系起来就更不容易,这使得“动滑轮可以看成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让滑轮直观形象,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将一节内容设计为五大板块――“比比谁的力气大――初识滑轮”、“找找身边的滑轮――滑轮举例”、“看看手边的滑轮――滑轮构造认识”、“用用我的滑轮――滑轮特点和实质”、“组装滑轮组――滑轮组特点”.

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获得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下定义、找特点、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真正锻炼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

大支架(高2米左右)2个、大滑轮2个(配套粗线)、重约400 N的包裹2个;滑轮4个、细棉线2根、铁架台2个、弹簧测力计2个、钩码若干.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活动一:“比比谁的力气大”

1.两位力气大小相差不大的男同学通过扳手腕赛比较出甲同学力气大;

2.甲同学用图1(a)所示的滑轮提升400 N的重物,没有能成功;

3.乙同学用图1(b)所示的滑轮提升同样的重物,较轻松完成!

请两位男同学扳手腕:甲胜乙败,说明甲的力气更大一些.

甲乙都用一样的滑轮提升一样的重物,但甲失败了,乙反而成功了.

其他同学激烈讨论:

“好像不一样,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

“明显甲力气大嘛,肯定是装置的问题,但装置都一样啊,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

说明: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对滑轮作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二)引入新课

活动二:“找找身边的滑轮”

其实,同学们看到的这个创造奇迹的轮子,我们称之为滑轮,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滑轮吗?

讨论后得出结论:

1.升国旗时,旗杆顶部有滑轮;

2.电梯梯箱顶部有滑轮;

3.吊车车臂上有滑轮;

4.提升建筑材料的起重机.

说明:感受物理跟生活的联系.

(三)实验探究

活动三:“看看手边的滑轮”

1.在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滑轮,请仔细观察,用语言描述你看到的滑轮.

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像很愚笨;帮助②能量来之内部.

(12)(原创)升温(焦点/沸点).帮助①属中日领土是非地,“升温”表明人们关注程度加大;帮助②“点”有地方、温度两层意思(猜中两个加倍计分).

(13)必须抵制原子弹(卷帘格:核反应).帮助①卷帘格是将谜底倒过来读的一种谜底变化格式,正扣法猜;帮助②原子弹为核武器的一种,“必须”与“应”意同,“抵制”与“反对”意相近.

(14)(原创)领队跟五个队员打招呼(粉底格:连通器).帮助①粉底格须将谜底最后一个字谐读;帮助②“打招呼”可用“通气”替代,“五个队员”暗示“多”,动作连贯.

(15)近在咫尺(粉底格:绝缘).帮助①反扣法猜;帮助②“咫”古代长度单位,八寸为一咫,距离绝(对)(不)远,将“远”谐读即扣谜底(若没有谜格限制,正扣法猜,谜底为短路).

3.猜网络流行语

(16)给“PM2.5”取个中国名(打一网络流行语:雾霾/京尘//尘世美/尘惯吸//尘疾思汗//喂人民服雾).帮助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微米的固态颗粒;帮助②由名人、名言、称谓, 2或3或4或5字谐音而成,幽默诙谐.

穿“物”引“谜”竞赛活动,从知识整合、学科渗透角度,尝试多元的教育方法,来实现学生素质培养多元化,窃以为高效课堂涂鸦,不禁推敲,好歹抛砖引玉.

学生认真观察滑轮,边观察边与同桌交流讨论.

学生举手回答:

“一个周边有凹槽的圆轮子”

“在使用时,用绳子绕着轮子转动”

“轮子上有钩子,用来悬挂物体”

2.通过观察,你认为滑轮的构造有什么特点,你能给滑轮下个定义吗?

学生尝试回答:

周边有槽,能够在绳子的拉动下绕轴转动的轮子.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下定义不一定要求严谨到位,旨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概括能力.

活动四:“用用我的滑轮”

老师:“甲同学一直很困惑,自己的力气明明比乙大,为什么自己拎不动货物呢?同学们用自己身边的滑轮试一试,看看谁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1.学生自己组装定滑轮,如图2(a),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提升钩码,测量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组装定滑轮,并通过定滑轮提升钩码,测量出拉力的大小.

2.学生自己组装动滑轮,如图2(b),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提升钩码,测量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继续组装动滑轮,并通过动滑轮提升钩码,测量出拉力的大小.

3.你觉得这两种提升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1)像图2(a)中这样,工作时,轴的位置不动的滑轮,称为定滑轮;

(2)像图2(b)中这样,工作时,轴的位置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称为动滑轮;

(3)利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4)利用动滑轮能够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当力的方向改变时,力的大小不变;

(6)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当力的方向改变时,力的大小会随之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1)图2(a)中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动、图2(b)中滑轮的位置会上升;

(2)图2(a)中弹簧测力计向下拉动、图2(b)中弹簧测力计向上拉动;

(3)图2(a)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钩码重力大小相等、图2(b)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小于钩码重力大小;

(4)图2(a)中绳子斜过来拉动时,拉力的大小不变、而图2(b)中把绳子斜过来拉动时,拉力会变大;

(5)无论是图2(a)还是图2(b)中,只要加速提升重物,拉力的大小都会改变.

说明:这个环节,应充分放开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得出滑轮特点后,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甲乙同学比赛中甲失败的原因.

4.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时,可以省力?

学生思考、讨论,但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教师演示实验:杠杆变形记

(1)杠杆变定滑轮

演示第一步:如图3(a)所示,一根长绳子从有凹槽的水平杠杆(中心被固定在铁架台上)中穿过,一段悬挂重物,另一端用手向下拉动.

演示第二步:如图3(b)所示,在重物提升了一点高度后,就无法继续提升了,怎么才能通过拉动绳子,让重物持续升高呢?

演示第三步:如图3(c)所示,在直杠杆的两侧加上不锈钢凹槽半圆,用螺丝固定好,将绳子从凹槽中绕过去,拉动绳子.

有的同学想到了滑轮是转动中使用,应该可以从杠杆的角度来分析,但还是不能解释清楚.

(2)杠杆变动滑轮

演示第一步:如图4(a)所示,一根长绳子从有凹槽的水平杠杆底部穿过,一段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用手向上固定.在杠杆中心打孔处悬挂重物.

演示第二步:如图4(b)所示,在重物提升了一点高度后,就无法继续提升了,怎么才能通过拉动绳子,让重物持续升高呢?

演示第三步:如图4(c)所示,在直杠杆的两侧加上不锈钢凹槽半圆,用螺丝固定好,将绳子从凹槽中绕过去,拉动绳子.

学生发现:定滑轮原来是支点在中心的等臂杠杆.

学生发现:动滑轮原来是支点在一侧的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

说明:虽然学生暂时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还是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说说他们的想法和疑惑.用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解开滑轮实质之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滑轮组

活动五:“组装滑轮组”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而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怎么办呢?

学生自己组装一定一动的滑轮组.

学生分析、讨论:

可以用滑轮组.

学生组装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比较有什么不同.

说明:再结合力的平衡的知识,然后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解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