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干旱沙漠地区建筑探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干旱沙漠地区建筑探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新疆塔里木东端罗布沙漠东端楼兰古城为例,在简单描述楼兰古城聚落的结构特征后,其中涉及对新疆古城兴衰的研究,其中列举了楼兰古城。重点以楼兰古城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方面着手,说明了楼兰聚落消失的原因。本文主要以气候与古城聚落为重点研究。阐述了与“居住环境设计”相关的理念。

关键词:楼兰古城干旱沙漠人居环境

Arid desert area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 Taking Kroraina as an example

Abstract:In this paper, Tarim Desert easternmost easternmost Rob ancient city of Loulan, for example, in the ancient city of Loulan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post-settlement, which involv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ncient city of Xinjiang, which listed ancient city of Loulan. Key to the ancient city of Loulan human environment, geography, climate and other aspects,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disappearance of Loulan settlement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climate research and ancient settlements. Elaborated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design" related concept.

Key Words:Ancient city of Loulan, Arid desert, Living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幅员辽阔,人们的居住建筑也各具特色,其中,人们主要以城镇等单元聚落形式生存。城镇空间结构是区域内外自然、社会和经济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新疆作为我国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由于独特的干旱区自然地理背景,绿洲经济、多民族的聚居与融合及西域的历史发展过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新疆绿洲城镇空间结构表现为一种多元复合特征。

我国很多典籍载明:楼兰城濒临古罗布泊—蒲昌海—盐泽而建。它是当时闻名遐迩的丝路重镇,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许多商队经过这一绿洲时,都要在那里暂时休憩。可以不夸张的说,丝绸之路热,很大程度上就是楼兰热或罗布泊热。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直到汉代,仍有一部分楼兰人过着“随畜牧逐水草”的生活,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这里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

而在这中国西部的“旱极”,蒸发量是降雨量几百倍的雅丹群中,单调的景物蕴含着复杂的构思,沉静的展示了它的寂寞与自尊。城墙仍依稀可辨;被人们首次发现古城遗迹的寺院,房舍虽破败却仍然让人感受到压力;房舍的遗址,仿佛可以将人置于磁场中央,不得不敛息驻足。他们仿佛再现着楼兰城最繁华的时候,城内柽柳依依,有雄壮的佛寺和宝塔,有整齐的街道。中外客商在这进而会集,市场热闹非凡。

可是到公元4世纪前后,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城池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静立在沙漠中。曾经中学地理课本上说,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是罗布泊,可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不是一个湖了;地理书上说中国最长的内陆塔里木河200公里,可从20世纪起,塔里木河就只剩三分之二;书上所说的孔雀河800公里流程,实际只有400公里上下。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养育楼兰古城的,河床至今仍然残存一二十米深,三四十米宽的阿不旦河多次断流,最终干涸了。

气候,生态,环境,足以影响和改变一座城池的命运,又何尝不能改变建筑本身呢?而一座城池的兴衰,不正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兴衰,不正是建筑发展的兴衰体现吗?

在楼兰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楼兰的建筑一般由几种建筑材料建造:

第一种楼兰的建筑大多以石材为主材料。

第二种楼兰大多以木雕和木头为主材料的建筑,色彩绚丽。

第三种楼兰是以生土为主建造的,因为在现代新疆的风貌建筑元素里,生土建筑处处可见。

在楼兰残存建筑中,大可看出建筑大概有三类:

(1)官衙

楼兰城中最显眼的建筑区遗迹是城中部的"三间房"。“三间房”是并排的三间房子,是楼兰城中两座土坯建筑之一,这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惟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墙厚1.1米,残高2米,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有的木料长达6.4米。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府所在地。是城中规格最高的建筑。

(2)民居

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多由红柳、芦苇搭建而成,如今屋顶、四壁不存,但从残留的墙根可以看出当时的布局。楼兰内部居民区院墙,是将芦苇扎成束或把柳条编织起来,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杨木的柱子,房屋的门、窗仍清晰可辩;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经分析,其中一座用胡杨木建造的民房已经有了1800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较简陋。专家认为,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

建筑的外墙大多采用了木骨架,四周是柱子,上有上梁,下有地袱,中间有红柳枝穿插,外墙和内墙附有生土,屋顶大多有芦苇和生土等材料构成。建筑材料大部分是木、生土,局部有石材,木头有大量的健陀螺艺术雕刻,建筑布局比较随意,生活感很强。有牲口圈和杂物间,中间位客厅,周围基本上是卧室布局。室内有木材的壁炉,围墙以木栅栏为主,门和窗大部分为木结构。官署和佛寺以及一些大户人家墙体为木结构,中间打一夯土,室内面积都比较狭窄,房间连接处局部有连廊,墙体很厚,官署附近的墙体可以达到1.2米左右,大户人家屋顶以瓦片为主。

好多人和资料都认为楼兰的建筑师平屋顶,但当时仔细研究发现,证实是坡屋顶居多。因为收集的木构件,发现他们之间的尺寸以及木构件的穿插和交接关系完全是坡屋顶的交接方式。其次,当时(大约2000多年前)这里雨水充足,楼兰后面是一大片红杨树林,现在的树冠还非常明显,而史料也记载这里雨水充沛,大部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坡屋顶也符合常规。

(3)佛塔

楼兰城内最显著的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高l0.4的佛塔。是楼兰城中最高的建筑。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的;塔基为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塔身的南面连接着一大片大型建筑遗址,堆集着许多木料,这些木料都经过精细加工。

楼兰这一古城消失的原因,纵使有很多,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它的命运,但自然环境的原因,固然是最主要的!从以上总结中可以看出,楼兰城的规划,各类建筑大量的使用了胡杨,红柳等当地木材,长期以来,足以大大的改变了周边的水土,气候,自然环境变化。斯坦因是此说最先提出者,本世纪初他从楼兰考察回国后,就发表文章说:“冰山退缩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楼兰废弃。”

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任意砍伐树木,在创造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制造着沙漠。青年考古学家林梅村认为这是“世界古文明的共同悲剧”。林梅村例举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都是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的实例来比照楼兰。

楼兰的死亡,更多的原因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对于罗布泊的游移,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最终被沙丘湮没了。它的消失跟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很多关系。

结论:

本文立足于楼兰古城兴衰的研究,对应对气候的建筑基本任务,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适应气候的庇护所,是共融于自然环境的,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发现恶劣环境下的建筑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因此重新思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应对气候的建筑设计手段,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得建筑和自然更好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