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课堂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课堂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击起探究千层浪。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母语学科,教师如何立足教材实际,有效构建“问题导学”模式,从而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一、在关键“点”设问,突破思维“盲区”

纵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众多名家作品,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在构建“问题导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名家作品的特色之处,抓住文本学习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借助问题去感悟品味文本,与作者“对话”。

如在学习苏教版《三颗枸杞豆》时,如何抓住“我”与三叔的两次会面这个关键“点”,设计“质疑”点,从而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富有哲理的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三叔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赋予的启示?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之后,我抓住三叔的语言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如“我”与三叔的第二次对话,我引导学生质疑“把太阳比喻成‘红色的车轮’”合适吗,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理解太阳像车轮一样滚滚向前,飞快流逝。“捉住太阳有什么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体会要珍惜时间。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为什么三叔说“我”也是“太阳”?太阳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指出如果能珍惜时间,虽然没有办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三叔的眼里,“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学习,“我”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可以说,文本以《三颗枸杞豆》为题,意在让学生体会文本深层的含义,看似简单,要理解它的哲理却难,但只要教师能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设问,就能有效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盲区”。

二、在解读困惑“点”追问,突破思维障碍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但有些文本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或者文本的内涵较为深刻,当教师借助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后,学生的思维还是处于相对困惑的状态,如果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此结束,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文本。及时追问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回答,及时收集课堂的动态生成,有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二次提问,从而借助问题击起探究千层浪,从而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获得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如苏教版《孔乙己》一课,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孔乙己揭示的社会意义?如何习得本课在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上的精妙之处?小说描写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由于孔乙己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要理解这个人物形象还是比较困难,课堂探究前,教师让学生搜集科举制度相关材料,为课堂探究作铺垫。当学生对小说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教师设置问题: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细细品读、体会。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有的抓住肖像描写体会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有的抓住服饰的细节描写体会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等。但如何让学生从深层次分析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悲剧?教师及时追问:孔乙己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周围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从而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社会制度层面,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呐喊”,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啊?小说的意境和表现的社会意义在学生心中就逐渐清晰了。

三、在疑问“点”反问,化解思维难点

在构建“问题导学”模式时,当学生借助问题通过阅读文本试图寻找不同的体会,问题导学就能带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但是,有些课文的问题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就理解清楚,这时,教师可以暂时反问,但并不直接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后面的探究,最后再次反问,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中获得全面理解。

如苏教版《白杨礼赞》一课,如何让学生学会本文的象征手法?如何理解白杨树象征的革命品质?课堂开始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段落层次。接下来,教师设问:课文一开始就表达出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课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的构思用意何在?当学生开始质疑时,教师并不评价学生的答案,而是再次引导将学生引导至课文的第5、6自然段的学习,设置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之后,教师再次将学生引导至课文后三个自然段的学习,白杨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渐渐清晰了。最后,教师和学生再次回到课文开始的第一个问题,反问学生课文这样安排的用意,学生再次思考,明白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到的是衬托的作用。

总之,要创新“问题导学”模式,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问题因素,积极借助“问题”为学生、作者和文本三者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释疑,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