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字一句细推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李士文的护鸟情》为例,谈“推敲”在新闻稿件修改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一篇作品作者把它写出来只是一个“毛坯”,只有经过编辑字斟句酌的修改,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二,编辑只有对作品进行“层层剥笋”似的修改,一字一句细细的推敲,才能使作品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关键词】推敲 李士文 麻姑油 修改 爱鸟如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10-02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对稿件经过多次“剥层皮”似的修改,一字一句细细的斟酌推敲,才能出精品、出佳作。下面这篇新闻稿件获2005年度安徽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现在我以这篇新闻稿件的修改为例,谈一谈“推敲”在新闻稿件修改中的作用。
原文:李士文的护鸟情
(出万鸟归巢的现场实况……)
(1)出李士文录音:每天傍晚来俺这片树林子上宿的鸟哇,有五、六十万只。我每天早上看着它们出去打食,傍晚再看着它们回来上宿,夜里就睡在林子里看着它们。所以俺庄上的人都说,我看这些鸟儿比自己的亲孙子还重。
(2)说话的这位老人名叫李士文,今年78岁,是砀城镇小李庄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原来,被老人视同“孙子”的其实是一群当地名叫“麻姑油”的鸟,它们已陪伴老人三年了。每年的春天,这些“通人性”的鸟总是按时来到老人的身边,在老人的保护下,度过一个又一个安全的夜晚。
(3)小李庄村北面有一片近万平方米的茂密的白杨和银杏树林。这是李士文老汉和他的孩子们投资10多万元,于1995年栽下的。三年前,就引来了一群小鸟在此“定居”。一群名叫“麻姑油”的鸟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从此便和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4)出李士文录音:现在这些鸟少说也有五、六十万只。这种鸟专吃害虫,咱不多说了,就照一只鸟一天吃20条虫来算,这群鸟一天就能吃掉1000多万条虫。打这些鸟来了以后,俺庄上的害虫少多了,庄稼、果树,基本上都不用打药了。
(5)然而,就是这些对农作物有很大贡献的鸟儿,却被一些馋嘴的人瞄上了。
(6)出李士文的老伴傅兰英录音:那是前年春天,有几个人,趁老头子夜里回家睡觉的时候,用土枪打下了百十只鸟,我们被枪声惊醒,老头子不顾天黑路难走,掂着棍子,拿着矿灯就往林子里跑,要找打鸟的人拼命,硬是把他们给吓跑了,看着地上被打死的鸟,老头子都疼哭了。
(7)为了看护这些鸟,夫妻俩住到了林子里,到鸟飞走了才搬回家住。难怪老伴说他对待自己的亲孙子,也没有这麽上心过。
(8)出村民录音:这老两口对鸟真是尽到心了,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住在林子里,轮番给鸟站岗放哨,外边来的人你别想靠近林子。
(9)老人的护鸟行动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自觉加入到护鸟的行列。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还专门看望了老人和他的鸟群,要求他继续保护好这群“绿色财富”。
修改稿:李老汉和他的“鸟孙子”们
(万鸟归巢的现场实况……)
(1)出李士文录音:每天傍晚来俺这片树林子上宿的鸟哇,有五、六十万只。我每天早上看着它们出去打食,傍晚再看着它们回来上宿,夜里就睡在林子里看着它们。所以俺庄上的人都说,我看这些鸟儿比自己的亲孙子还重。
(2)说话的老人名叫李士文,今年78岁,是砀城镇小李庄村一位普通的农民。被老人视同“孙子”的小鸟,是一种被当地群众称作“麻姑油”的鸟。1995年李老汉和他的几个孩子投资10多万元,栽下了这片近万平方米的白杨树和银杏树。三年前,一群鸟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每年春天的二、三月份,都会拖家带口的来到这里和老人约会,于是就和老人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祖孙情缘……
(3)出李士文录音:现在这些鸟少说也有五、六十万只。这种鸟专吃害虫,咱不多说了,就照一只鸟一天吃20条虫来算,这群鸟一天就能吃掉1000多万条虫。打这些鸟来了以后,俺庄上的害虫少多了,庄稼、果树,基本上都不用打药了。
(4)然而,就是这些对农作物有着很大贡献的鸟儿,却被一些馋嘴的人瞄上了。
(5)出李士文的老伴傅兰英录音:那是前年春天,有几个人,趁老头子夜里回家睡觉的时候,用土枪打下了百十只鸟,我们被枪声惊醒,老头子不顾天黑路难走,掂着棍子,拿着矿灯就往林子里跑,要找打鸟的人拼命,硬是把他们给吓跑了,看着地上被打死的鸟,老头子都疼哭了。
(6)为了看护这些鸟,第二天,李老汉买来一些铁丝把林子给围了起来,并搭了个庵棚,他和老伴一替半夜的睡觉,一替半夜的护鸟。直到鸟飞走了,才搬回家住。
(7)出村民录音:这老爷子看“鸟孙子”比看亲孙子还重,为了这些鸟,他连该卖的树苗子都不卖了,你看,这片林子,今年能卖十几万元呢!
(8)出李老汉录音:这鸟儿有个习惯,它的粪便你不能随便动,一动鸟就不来了,俺孙子说,这叫保护鸟的原始生态环境。人常说,树高招远鸟,林密鸟为家,如果卖了这些树,这群鸟上那去呢?
(9)李士文老人爱鸟护鸟的行动,感染了村民,他们也自觉的加入到护鸟的行列,帮助老人保护好这群“绿色财富”。
修改说明:
这是一篇人物新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消息。它是以消息的形式专门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它往往截取新闻人物最具新闻性、最有新闻价值的某一片段展开报道,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但是这需要通过人物的活动来展示,而且还要突出最富有特色、最有感染力的部分。这篇新闻本身就具有新闻性:一位70多岁的普普通通的农民,几年来一直爱鸟、护鸟,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用鲜活的事例勾勒出老人“爱鸟如孙”的人物形象,为此我找来记者采访的原始资料,仔仔细细地听了几遍,发现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没有写进去,我认为应该把这些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展示给听众,于是就动笔进行了修改。
标题,原文是“李士文的护鸟情”,稿件中多次出现“老人对鸟比对亲孙子还亲”这句话。现实生活中爱鸟、护鸟的人很多,但像李士文这样“爱鸟如孙”的不多,为了突出李士文与鸟的祖孙情缘,我觉得应该在题目上表现出来,另外,把“李士文”改成“李老汉”,既交代了人物的年龄特征,又显得亲切自然,所以,把题目改成了“李老汉和他的‘鸟孙子’们,这样,既准确的表达了内容,又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原稿的第一段是李老汉的录音,说李老汉看鸟孙子比自己的亲孙子还重,目的是,先声夺人以吸引听众,不需要改动。
原稿的第二段、第三段是交代背景的,目的是告诉人们,这些鸟为什么会来这里,可以写的再生动一些,因为只有写的生动有情趣,才能打动听众,引起听众的收听欲望,所以我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这样显得活泼有趣。但是背景材料的介绍有点长,为此我把两段合成了一段,就是修改稿的第二段。另外,这种鸟到一定节气就会飞走,用“定居”一词不合适。
原稿的第四段是李老汉的录音,但它和文中开头李老汉的录音有些重复,我把重复之处删去了,这样既简洁明了,又突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生态这一主题。是修改稿的第三段。
原稿的第五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需要改动。是修改稿的第四段。
原稿的第六段是李老汉老伴傅兰英的录音,也不需要改动。是修改稿的第五段。
原稿的第七段讲述的是老两口为了护鸟住进了林子,但是没有交代清楚他们在林子里是怎么住的,又是怎样护鸟的。根据采访资料我把作者忽略的一些老人爱鸟、护鸟的细节,如“用铁丝把林子围起来”、“搭了个庵棚”、“一替半夜的睡觉,一替半夜的护鸟”等加了进去,这样既突出了主题又表现出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是修改稿的第六段。
原稿的第八段是村民赞扬老两口护鸟行动的,但是我在整理录音资料时发现另外一个村民说”老人为了护鸟不惜损失十几万元的事例”,这个事例更能反映老人美好的心灵,所以用它替换了原来的录音,这样更能表现老人“爱鸟如孙”的高尚情怀。是修改稿的第七段。
当记者采访老人,问为什么没有卖树苗子时,老人的一段话非常感人,但是被作者忽略了于是我把这段录音放在了修改稿的第八段。
第九段写老人的护鸟行动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唤起了人们爱鸟、护鸟的自觉性,但是县长看望老人,要求保护好这些鸟有点不妥,因为老人护鸟是自愿的,所以改成了“李士文老人爱鸟、护鸟的行动感染了村民们,他们也自觉的加入到护鸟的行列,帮助老人保护好这群”绿色财富”。
这篇新闻播出后,许多听众打电话询问老人保护鸟的情况和鸟儿出巢、归巢的时间。每天早晨5、6点种,晚上的5、6点种,人们相邀去看鸟,小李庄村北边的这片树林,一时间成了全县闻名的景点。同时,一些人也自觉得加入到了护鸟的行列,形成了一股保护环境,爱鸟、护鸟,人和鸟儿和谐共处的浓厚氛围。
通过对这篇稿件的修改,我体会最深的就是:
(1)广播编辑是一个平凡琐碎而又关系重大的工作,编辑对每篇稿件大到主题思想,小到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推敲、字斟句酌的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好、喜欢听,给听众朋友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2)细节描写、拟人化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能给文章增辉添彩。新闻学家艾丰在《新闻写作的借鉴和创新》这本书中曾经说过:新闻写作是需要借鉴的。要向其它样式的作品借鉴,也可以向国外的同行借鉴,向文学借鉴是最多的。因为文学是最古老最丰富的宝库,我们可以把文学的营养拿来加强自己。这篇稿件多层面、多角度刻画了老人爱鸟如孙的情怀,并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增添了生活情趣,稿件中的细节描写、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就是借鉴了文学作品的写法。如修改稿的第二段,“被老人视同‘孙子’的小鸟”、“拖家带口的来到这里和老人约会”等。
(3)广播是通过声音进行传播的,所以要珍视和善于运用录音资料。编辑在处理稿件时,特别是录音采访要仔细地听、精心选、很好的运用,这样才能发挥广播线形传播的优势。如修改稿的第七段“老人为了护鸟不惜损失十几万元”的事例,第八段当记者问老人为什么不卖树苗子时,老人的回答都被作者忽略了,通过仔细听录音,我又把这些能够表现主题的事例挖掘了出来,这些录音资料的恰当运用,更加突出了主题。
(4)广播稿件的修改是选择新闻稿件的延续,是对入选稿件的一次全面的再检验,入选的稿件并不等于就符合要求,大部分甚至全都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后才能用。在编辑眼里,许多稿件都只是原料、半成品,要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从宏观的观点、事实,到微观的文字、标点都需要精心提炼、加工,这样才能成为编辑眼中的“成品”、“佳作”。
注
(1)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P130―131.
(2)李岩,黄匡宇,张联编著.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P132―134.
(3)艾丰著.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P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