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刨根寻底,由微知著,遵循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刨根寻底,由微知著,遵循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从金属单质-金属离子及自由电子的解离平衡入手,详细分析原电池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教学论,提倡从微观和根本原因入手,步步推导,层层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且形成良好的理科思维。

【关键词】原电池 反应原理 解离平衡 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71-02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这一节,概念和考点繁多,如氧化还原反应对应的电极极性、得失电子情况、盐桥发挥作用的机理等[1],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理解和记忆,容易和后面的电解池混淆。另外据笔者了解,很多教师和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主要靠背记,因此在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效率低下的问题。很多教师讲课的时候并未讲到根本原因上。也有部分求知欲强的学生有这样的好奇:为什么正负极反应不能够单独明显地发生(把锌片插入ZnSO4溶液中看不到明显现象,把铜片插入CuSO4溶液中看不到明显现象),而整个电池反应能够发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化学的自然科学特点,给学生以正确的理科认识论导向,笔者认为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原理。

在开始讲述的时候,先引入金属单质-金属离子及自由电子的解离平衡。

和其他的化学平衡一样,金属和它对应的离子之间也存在化学平衡,证明金属也不是绝对不溶的。在金属晶体中存在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将一种金属插入其盐溶液中时,金属表面晶格上的金属离子因受到溶液中水分子的吸引,有可能脱离晶格并以水合离子的状态进入溶液,金属越活泼,溶液越稀,这种倾向越大。另一方面,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Mn+(aq)又有从金属M表面获得电子而沉积在金属表面的倾向,金属越不活泼,溶液越浓,这种倾向越大。这两种对立的倾向可达到动态平衡:

M(s)?葑Mn+(aq) +ne-

金属越活泼,盐溶液的浓度越小,金属离子进入溶液的速率越大于沉积速率,直至建立平衡,结果是金属带负电,溶液带正电。如图1所示,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由于异电相吸,金属离子Mn+聚集在金属片表面附近与金属片表面的负电荷形成双电层。

图1 铜锌原电池示意图

反之,金属越不活泼,盐溶液的浓度越大,金属离子离开金属表面进入溶液的倾向就越小。在达到平衡的整个过程中,如果金属离子沉积的速率更大,那么,到达平衡时在金属与溶液的界面上会形成双电层,但这时金属带正电而溶液带负电。[2]

对于铜锌原电池,由于锌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强于铜,所以对于锌的金属单质-金属离子及自由电子的解离平衡,平衡常数K1比铜的平衡常数K2更大一些;这说明对于锌电极的金属离子,它脱离晶格进入溶液、形成水合离子的速率相比其沉积速率来说,比铜更大一些,所以锌导体上净剩的电子更多(也就是负极导体电势相比正极导体更低),在电场作用下,使得总的趋势是电子朝正极流动,就形成了电流。而铜离子在得到电子之后,在铜电极表面以金属铜的形式沉积下来,所以硫酸铜溶液带了负电。总的电子移动的趋势,使得锌电极的溶液正电性越来越强,铜电极的溶液负电性越来越强,这会阻碍锌的继续氧化与Cu2+的继续还原。

用含有琼胶的KCl饱和溶液做成的盐桥连接两溶液,K+会在电场作用下朝正极所在的溶液移动,Cl-会向负极所在的溶液移动。这样可以使两溶液维持电中性,保证了锌的继续氧化和Cu2+的继续还原。盐桥的作用正在于此。

经历了这样的理性推导,原电池发生作用的机理就阐释清楚了。依据这样的机理,也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原电池,满足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应用。

笔者认为,尽管高中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对较多,但化学的教学仍然应该体现其自然科学的属性,能进行逻辑推理就不要让学生背记,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论,更有助于在考场上保证正常发挥――硬背的知识点没有形成长期记忆,在考场上容易因为紧张、困乏等因素忘记,进而影响发挥水平。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增强耐心和讲解的形象程度,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怎么说学生更容易接受,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而且讲解思路可以慢一些,以便于让更多的学生走上学习化学的“正道”。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秋华 曲建强.大学化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