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华、精辟、精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华、精辟、精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但昭义,这位在短短十几年间培养出了李云迪、陈萨、张昊辰这样世界重量级的青年钢琴家以及数十名在国内外连连获奖的学生的钢琴教育家,在中国的钢琴教育史上造就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故事”。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业界人士对但昭义成功“秘笈”和“绝招”的思索与探寻。

由四川音乐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策划,“但昭义系列丛书”编委会汇编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系列丛书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问世。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本国钢琴教育家的综合性丛书,由《但昭义艺术人生》、《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但昭义钢琴教学实录》、《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几部分组成。其中首先吸引读者眼球的是《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以下简称《文论》)。

这部《文论》收集了但昭义先生的专著、学术论文、教案摘选、谈话书信以及随笔讲演等六部分内容。其中《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已于1999年出版,其他学术论文散见于各个年代不同的刊物,还有些资料从未公开发表过。由于内容跨越年代较长、分布较广泛,此前人们没有机会系统全面地了解到但昭义先生的学术观点。这次《文论》的编者将所有珍贵的学术资料集于一册,虽然未按学术专题系列的形式来展现作者的学术思想,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由作者一点一滴、集数十年教学经验精心构建而成的清晰完整的“但氏”钢琴体系。

但昭义先生在《文论》中不论是以书面方式还是言谈形式所表达的学术思想都堪称内容精华、阐述精辟、理论精道。其实《文论》所涉及的钢琴演奏和教学的核心问题多年来在业界一直处于争论和困惑之中,不少学者和钢琴教师也曾为此积极探索,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可是像但昭义先生那样从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梳理出可认知的规律,提炼出如此精炼,如此有条理、有说服力,方便读者认知和操作的原理,实属难得。对于钢琴教学中一些关键的环节,作者并未停留在泛泛而谈、人云亦云之中,也不满足于凭直觉或经验得来的零散知识,而是以他超强的思考力深入问题的内核,运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合理有效地破解了诸如“音乐与技术的关系”、“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技术训练的科学化方法”等疑难问题,写下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使用价值的论著,使人读来大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这些解决问题的“良方”都是但昭义先生长期实践后的理论升华,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甚至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但昭义先生在钢琴理论研究上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文论》中多处提到但昭义教学思维的三大方面:技术训练—声音技巧—音乐表现。实际上这三位一体的思路本身就解决了技术与音乐的关系问题。倘若要细细体会这一基本思路,笔者认为有三篇力作是颇具代表性的,即《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和《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如果按照上述顺序将这三篇佳作串接起来解读,一定会对如何解决“音乐决定技术,技术服务音乐”之类老生常谈却又无从下手的核心问题有所助益。

《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打破了多年来钢琴教育界普遍流行的观点:学生的音乐表现主要是靠其天赋,老师是很难教的。难道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差,应全都归咎于其自身的乐感问题吗?但昭义先生面临“众多平庸的演奏使钢琴沉闷得毫无生气”这一“苦涩而又无法逃避的现象”,决意涉入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这一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他并没有把音乐表现的所有手段都罗列在论文中,而是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力度的艺术处理——进行深度挖掘。他首先从纵向到横向、从细节到整体、从音乐意境到音乐高潮,多角度地指出力度层次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意义,接着又具体地分析了钢琴演奏中决定力度层次变化的乐器因素、演奏因素和音乐感觉因素。然后就如何取得熟练应用力度变化层次于音乐表现的技术保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其中涵盖了各种力度强弱、力度幅度、力度层次、力度对比等复杂关系和具体问题。这些都是在平时教学中屡屡碰到却又难以解开的疙瘩,经过但昭义先生精准精辟的科学分析和精心梳理,居然都迎刃而解了。最重要的是,即便在论及非常具体的力度技术处理时,他也一直把艺术表现放在首位。他强调:“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力度对比远非物理性的强弱对比”,“当我们用力度层次的变化来处理音乐变化的时侯,用艺术感受来体验它们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音乐的艺术表演而言,有与无是截然不同的。”他提到黄虎威先生《巴蜀之画》中的《空谷回声》的力度对比常被人演奏成物理性的强弱关系,却感受不到回声的艺术效果。他说:“试想,如果我们对原声句试以在山谷中面对群山发出呼喊,又侧耳静听那一道道从远山传来的声声回应来处理回声句,那么,主体——演奏者所感受并表现的‘空谷回声’的艺术情趣一定能与客体——听众所获得的效果相统一。”“在众多强弱力度对比的作品的艺术处理中,如果演奏者没有对音乐性质、形象、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就不会有对强弱力度鲜明对比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肯定无疑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篇文章是但昭义先生学术论文中的典范之作,尽管针对的是力度处理问题,却有着深远的启示性意义。他使教师们领悟到一个道理:绝大多数学生的音乐表现潜能是可以而且是应当被激发的。学生的“乐感”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自动化的产物,需要经过勤于思考的教师“对音乐分析理解,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恰当的设计。”也就是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述的,从“意识感”出发才能达到“自动化”的乐感表现。

由于在《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中已大量涉及音乐表现与声音变化不可分割的问题,所以《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一文势必迅速进入读者的视线。但昭义先生在技术和音乐之间抓住了“声音技巧”这一关键环节,并指出它是连接技术和音乐的唯一桥梁。文中“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二重性”正是对此观点的精准阐述。他写道:“寻求创造声音的方式是概念中的技巧;当我们运用某种方式寻找到我们需要表现音乐的声音时,声音就部分地变成了音乐本身。”“论述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二重性这个道理和强调认识这一点的必要性,是为了让我们避免在认识上把声音技巧当做纯技术问题来看待。”

《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这一研究课题,是作者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历经十多年完成的。但昭义先生一贯认为,声音是钢琴艺术表演的根本问题,所以他把对声音的要求和训练列为自己的教学要旨。在钢琴教育的中外文献中,论钢琴演奏声音问题的著述随处可见,但是像但昭义先生透过纷杂的表象直达本质,观点鲜明、论述清晰的理论佳作实为罕见。

作者首先将钢琴的发音作为研究声音技巧的出发点,他直截了当地指出“钢琴88个琴键推动的榔头的运行轨迹和运行方式都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是榔头运行的快或慢”,也就是说,除去和声、织体、踏板等因素,“钢琴一切的音色变化是由榔头击弦速度引起的”,这样一点拨,对“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研究方向就很明确了,就是要探索“什么样的触键方式可以敏感而有效地改变榔头的击弦速度”。作者单刀直入,直击问题的核心,把平时教学过程中显得神秘而复杂的发声原理深入浅出地说清楚了。但是作者又写道:“辩证地来看,从简单单一的发音方式到无限丰富的声音变化这一对立的现象来看,反过来预示了钢琴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需要掌握的触键技法的某种复杂性。”所以,关键是要把复杂的触键技法提炼为精炼的、有规律性的并具可操作性的声音技巧原理。

平时一提起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问题,总觉得千头万绪,束手无策。但昭义先生运用高度概括的能力,将其归纳为“弹奏者的用力方式和传力方式”以及“弹奏乐器的构造特点”两大因素,然后从中总结出可供实践操作应用的四条原理:“触键体的坚度、触键体的运动速度、触键体的运动方向和触键体承载的重力。”论述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富有创意的立论:“手指支撑的变化形态在声音技巧中应用的意义”。作者写道:“钢琴演奏不仅要依靠手指的弹奏动作用力,还必须同时依靠手指作为中介支撑传力。离开了手指支撑传力,仅有手指弹奏动作,根本不可能发生钢琴演奏……实践证明,不改变弹奏的用力,仅仅改变弹奏手指的支撑强度就可以改变声音……”但昭义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钢琴教学中被我们忽视了的这个重要方面,这正是文章中的精彩亮点。可以说,《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一文为众多在黑暗迷茫中摸索声音之路的钢琴教师们点亮了指路明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昭义先生深知,当我们带着对音乐形象、意境、情感、诗意的追求,去探索目标中的声音时,如果缺乏弹奏技术的基础,一切努力皆会成空。因此,《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正是他有针对性地解决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撰写的。这本专著的前篇,但昭义先生的另一篇力作《重视钢琴演奏的基础训练——杨汉果教授钢琴教学特色浅议》也收集在《文论》中。

但昭义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师从周广仁先生进修三年,从中获益匪浅。使他终身受益的是,周先生在钢琴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方法,特别是他从周先生那里学到了如何深入钢琴艺术的内核,领悟其真谛和精髓的治学精神。20年后,当他来到杨汉果先生的班上,对杨先生的教学特色进行跟踪研究和全面总结时,再一次见证了这一影响力。从《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中可以看到,但昭义先生吸取了杨汉果先生教学中的精华,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慎密的思辨,继承前人成果并大大朝前发展。比如关于“手架子和手指支撑传力”的功用及入门阶段的落指训练,手指跑动训练中“长短音”之间的关系,对“重轻轻轻”训练中从单音到一组音的力量转换等等。对于基础训练中的关键环节,他做出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我们知道钢琴基础教学这方小天地历来少有名家大师涉足,可是但昭义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在此勤加耕耘,潜心研究小天地中的大学问,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真知灼见。《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乍一看像是普及性读物,但仔细研读后会发现这是一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教案实例,学术含金量高,极具实用价值的钢琴理论专著。

但昭义先生特别强调从音乐本身入手来对孩子们进行乐器的基础教育。他写道:“在钢琴演奏的基础教育中,把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的要素同基础技术要素一样加以重视,加以强调。从原则上讲,在学到一个技术要素的同时,就思考利用这种要素来体现音乐。”这一论题在《文论》中收集的另一篇学术论文《综论钢琴基础教学与教材的选用——兼析〈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作者就现代钢琴启蒙入门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尽周全的论述,为教材选择的标准和使用提供了宝贵的指南。

《试论钢琴作品中复节奏的演奏》是《文论》中最能体现但昭义先生创造性思维的力作。音乐作品中的复节奏,由于在演奏中具有“算不准,抓不住”的特点,成了钢琴教学中最难把握的环节之一,往往只能凭借学生的感觉来表现。但昭义先生在此文中写道:“什么是复节奏?有人将其简单概括为‘对不到的节奏’,这的确可以使搞音乐的人很快意会,但是应该说在学术性的论述中,能意会的东西与能成立为科学定义的东西是不能划等号的。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复节奏还得在理论上有尽可能确切的阐述。”在文中,作者不仅给予了复节奏以严谨的定义,而且还对复节奏的分类及各种复节奏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和阐述,甚至还巧妙地借用中国打击乐的锣鼓经,创造出一种用文字表示出双手同步与交错关系效果性很强的“口诀处理法”。但昭义先生对钢琴作品中复节奏的演奏和教学做出了如此清晰的阐释,这在中外钢琴理论文献中都很罕见,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如果要以更广的视角来审视“但氏”钢琴教学体系中的奥妙的话,那么《文论》中最能体现但昭义科学思维、辩证施教的力作当推《论音乐的艺术表演与表演技巧的辩证关系》。对于钢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与学”、“共性与个性”、“数量与质量”、“广度与深度”、“渐进与跳进”、“技巧训练与音乐表现”等诸多复杂的关系及疑难问题,他都能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去合理破解。

《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的内容除了专业著作、学术论文,还有教学摘选和书信便函等。这些视角独特、特色各异的钢琴教育相关文论,是但昭义先生几十年钢琴教学实践的系统总结,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辩证思想的火花,凝聚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和非同凡响的睿智。透过这些文论,我们不仅可以对但昭义先生的学术思想一览无遗,还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钢琴艺术的执著之情,他为师者的胸怀和学者的风范,这无论是对钢琴业内还是业外的广大读者都有着普遍的启迪意义。